陳啟超,鄒波,韓顯平,茍華東,劉永建
淺析影響熟料質量的因素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Clinker Quality
陳啟超,鄒波,韓顯平,茍華東,劉永建
影響熟料質量的因素,主要有原料成分、配料質量、燒成熱工制度以及煅燒技術幾方面。
原料中的MgO經過高溫煅燒,其中一部分與熟料礦物結合成固溶體,一部分熔于液相中。當熟料中含有少量MgO時,能降低熟料的燒成溫度,增加液相量,降低粘度,還能改善水泥的色澤。在硅酸鹽水泥中,MgO與主要熟料礦物化合的最大含量約為2%,超過部分就會呈游離狀態(tài),以方鎂石的形式出現。方鎂石與水反應生成Mg(OH)2,其體積較游離MgO大,而且反應速度極慢,導致已經硬化的水泥凝固體內部發(fā)生體積膨脹而開裂,造成所謂MgO膨脹性破裂,對熟料質量及水泥質量影響較大。
氯在煅燒系統(tǒng)中經高溫反應主要生成CaCl2或氯化堿,其揮發(fā)性特別高,在回轉窯內幾乎全部再次高溫揮發(fā),形成氯、堿循環(huán)富集,致使預熱器生料中氯化物的含量提高近百倍。另外,氯離子含量高對水泥混凝土質量影響也較大,因此,國內水泥新標準中對氯離子含量有了較嚴格的要求,含量不得超過0.06%。
游離二氧化硅是原料中的有害雜質,以隱晶質的α-石英為主,結構致密,質地堅硬,耐壓強度高,易磨性差,化學活性低、反應慢,對立磨及窯的操作均有不良影響。
窯內的硫化物主要形式是SO2,它在窯內的來源,一是燃料中硫的氧化,二是硫酸鹽的分解,在窯燒成帶汽化的99%的SO2都被旋風預熱器中的K2O、Na2O、和Ca2O所結合,隨著氣流在溫度較低處的生料粉顆粒表面凝聚。這些R2SO4除一小部分被窯灰?guī)ё咄?,因其揮發(fā)分較低,故大部分被固定在熟料中而帶出窯外,這是S/R正好平衡時的情況。
當S/R比失調的時候,SO2含量有富余,氣態(tài)SO2在窯氣中循環(huán)富集,硫會在窯尾預熱器中聚集,并在窯尾和四、五級預熱器形成硫循環(huán)結皮時,造成預熱器結皮堵塞,對熟料燒成影響較大;如是堿有富余,剩余的堿就會生成高揮發(fā)性的氯化堿和中等揮發(fā)性的碳酸堿,形成氯和堿的循環(huán),影響預熱器的正常操作,因此較適宜的S/R比應控制在0.8~1.2。
堿對水泥生產的影響較大,過量的堿會使水泥產生堿集料反應。而煅燒含堿過高的生料時,由于堿性揮發(fā)物在窯尾和預熱器中的循環(huán)富集,容易引起結皮堵塞,在回轉窯內會造成料子發(fā)粘,燒結溫度范圍縮小,飛砂嚴重,窯皮疏松,使熟料質量下降,嚴重時將無法正常生產。堿除一部分揮發(fā)循環(huán)外,其余大部分都是以硫酸鹽的形式存在于熟料中。堿含量過高也是形成黃心料的另一種原因,如果堿含量過高,還會使熟料凝結時間縮短,甚至急凝,安定性不良,抗折強度降低等,并且早期強度略有升高,但后期強度則明顯下降。因此,現在很多混凝土大型工程都對水泥中的堿含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以提高混凝土的質量,一般都要求控制在0.6%以內。
回轉窯煅燒用煤質量要求灰分Aad≤25%,揮發(fā)分 Vad在 15%~30%,發(fā)熱量 Qnet,ad≥20900kJ/kg,煤粉細度要求控制在6%~15%。事實上,我國目前由于優(yōu)質煤炭供應緊張且價格很高,很多廠家都達不到這一要求。由于煤粉燃燒后灰分全部沉落在燒成帶的熟料顆粒表面上,造成熟料顆粒表面富硅化,從而改變熟料表層礦物成分,C3S含量下降,C2S含量上升,影響熟料煅燒質量。適度控制頭尾煤用量,比例控制在4:6左右,從而增加分解爐中煤灰分與灼燒生料的混合程度,降低頭煤煤灰對熟料質量的負面影響。
煤粉燃燒火焰形狀的調節(jié)取決于煤粉的熱值、灰分、細度和揮發(fā)分及水分的大小,還取決于一次風的風速、風壓和風量大小,即窯頭燃燒器的規(guī)格和性能以及對不同煤質的適應性。調整好窯火焰長度也就是調整好燒成帶長度,也就是調整控制了熟料在高溫燒成帶停留的時間,火焰形狀和長度直接影響到熟料中C3S礦物的晶粒發(fā)育大小和活性。因此,在燒高強優(yōu)質熟料時,必須調整火焰長度適中,既不拉長火焰,使燒成帶溫度降低,也不縮短火焰,使高溫部分過于集中,從而燒垮窯皮和耐火磚,影響窯的安全運轉。回轉窯內火焰形狀粗細必須與窯斷面積相適應,要求是較近料而不觸料,正常形狀保持其縱斷面為正柳葉形狀,以保證熟料煅燒的質量。
至于干法窯窯頭火焰溫度的控制,視窯型大小而異。對于大型窯,如5000t/d以上窯型,火焰溫度控制在1750℃~1950℃的較高范圍內比較有利。窯內火焰溫度取決于兩部分因素:一是煤粉熱值、灰分和細度;二是二次風溫大小,對于燒劣質煤而言提高二次風溫很重要。對于易燒性差和含堿高的生料,適當提高火焰溫度,采用高溫燒成有利于熟料質量的提高和堿分的充分揮發(fā),可獲得低堿熟料,對熟料質量有幫助。
一般情況下,只要控制熟料煅燒溫度在1300℃~1450℃~1300℃可確保熟料質量和燒結。目前我國相當部分廠家由于采用雙高配料(高KH、高SM)生產高強熟料,其生料易燒性變差,熱力強度高,所以相應熟料煅燒溫度應適度偏高控制,控制在1300℃~1500℃~1300℃左右比較有利。
窯的長徑比對熟料煅燒質量有較大影響,如2000t/d預分解窯的L/D當前趨向于較短一些設計控制,以設計控制在10~11左右的廠家居多,這樣有利于熟料質量的提高。主要由于低長徑比短窯相應縮短了過渡帶的長度,有利于熟料升溫速率的提高;也縮短了預分解系統(tǒng)入窯灼熱生料的低溫陳化時間,有利于熟料C2S和fCaO及時溶入熟料液相以及C3S的形成和結晶,對優(yōu)質熟料的形成較為有利。
窯的直徑大小也對熟料煅燒質量有一定影響,一般認為大直徑窯比小直徑窯有利于熟料煅燒質量的提高。這是因為大窯在配料時采用高KH、高SM的配料,SM控制在2.8~3.0,KH控制在0.89~0.93,窯頭噴煤量大,火焰溫度偏高,有的甚至高達1800℃以上,仍然可以將以上雙高配料的熟料煅燒充分,質量良好。
對于短小型預分解窯,如?3m×48m、?4m×43m預分解窯,窯速控制在3.0~3.5r/min,對熟料質量比較有利。因為其窯長度較短,為確保熟料在短窯內的高溫停留時間,窯速偏低控制較為有利。而對于長窯而言,窯速則偏高較好,如?4.3m×62m、? 4.8m×74m預分解窯,窯速控制在3.8~4.2r/min,對于高產質優(yōu)有利。
優(yōu)質熟料的形成要求預熱器分解爐氣固換熱效率高、傳熱快,在窯內過渡帶升溫階段要快速升溫,在操作控制上就是要適度提高窯速、加大灼燒生料的翻滾頻次,縮短過渡帶長度,延長燒成帶長度,促進熟料的C3S礦物形成和燒結。
燒高強優(yōu)質的熟料必須要求快燒急冷,窯頭篦冷機操作要強化,一室、二室高壓風風量要迅速,強化冷風對高溫熟料的急冷效果,急冷有利于防止C3S向C2S的轉化,有利于熟料質量的提高,也能提高熟料的易磨性。
入窯分解率是生料經過分解爐及下級預熱器后,分解成氧化物的碳酸鹽占總碳酸鹽的百分比,是衡量分解爐任務完成好壞的唯一指標,合適的分解率有利于熟料的煅燒,但并不是越高越好,如果剩余不足5%~10%的氧化鈣繼續(xù)在分解爐內分解,也就是CaCO3分解吸熱反應后的礦物生成的放熱反應,會造成災難性的燒結堵塞在分解爐及預熱器內發(fā)生。因此,合適的入窯分解率應控制在90%~95%左右為宜。
回轉窯內煤粉燃燒過剩空氣系數一般應控制在1.10~1.15左右,以窯尾廢氣中氧濃度控制在2%~3%左右較好,即保持微氧化氣氛操作。但如果過剩空氣系數控制過低,二次風不足,就容易導致還原氣氛的產生,窯內如果出現還原氣氛,會產生CO氣體,且熟料中Fe2O3成分會被CO還原成FeO,影響熟料液相成分和粘度,影響熟料燒結,易產生大量黃心熟料,也浪費熱量和燃煤消耗量,從而影響到熟料質量。
綜上所述,在水泥熟料煅燒過程中,需要考慮到的方面很多,一旦生產的原燃材料已經確定,就需要在工藝配比方案上做大量試驗,要結合自身的原料成分特別是有害成分的含量、煤質情況、窯型及設備情況、操作控制技術等作出適宜的配比方案。不要片面追求高KH,高SM,更不能盲目套用別人的率值選擇。優(yōu)質熟料的率值必須與化學成分相匹配,更要追求優(yōu)質低能耗低成本的理念,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產。
TQ172.622.29
A
1001-6171(2012)01-0091-02
通訊地址:四川省星船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資中 641200;
2011-06-16;
趙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