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一生與山水結(jié)下不解之緣,或者說,祖國的山水給予了他無窮的力量和智慧,他因此對祖國的一山一水懷有一種特別的情緣,他的足跡幾乎遍及了天南地北的名山大川。毛澤東留下的許多物品和詩詞都彰顯了這種情緣。古語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與智在毛澤東身上是和諧的統(tǒng)一。
青山,伴隨他一生奮斗
當毛澤東剛剛離開韶山的時候,故鄉(xiāng)的山是他的羈絆,以至在他回頭望那一脈青山的時候,改寫了日本人月性的詩,不無悲壯地唱道:“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guān),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讀這首詩,不由讓人想起1950年,當他的長子毛岸英為國捐軀之后,有人問是不是要把毛岸英的遺體運回國內(nèi)之時,毛澤東緩緩地說: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尸還!”
1911年春,毛澤東離開韶山前往長沙,是告別父母的遠行,是他人生的第一個大轉(zhuǎn)折,父親不愿意他離去,他對自己的前途也還不能把握,但他終于邁出了這一步,他把對故鄉(xiāng)山水的熱愛慢慢地推而廣之。從此,祖國的一山一水納入他心中。
毛澤東筆下的山水總是揉和著特定的情愫。他的詩篇中的山水,大多不是簡單的山水,而總是他心靈和理想的寄托,是他豪情的載體。山水在毛澤東人生旅行中占據(jù)相當重要的位置,但他不是徐霞客那樣的地理學或文化學意義上的旅行家。青年時期,他在《講堂錄》中寫過:“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馬遷覽瀟湘,登會嵇,歷昆侖,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但他也不是司馬遷那樣的史家。 “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旅行其實是毛澤東奮斗與探索的歷程,其間拋灑了他多少汗水、心血,有過一往無前,也有過費盡思量;有過凱歌昂揚,也有過曲折低徊。
毛澤東的旅行史是一部奮斗史,不只是他個人的奮斗史,更是一部集體的奮斗史和一部民族的振興史。他不斷地在“路上”,即使他的腳步不得不停止,他的思想仍然沒有停止,直到生命的最后。
毛澤東的旅行,由南到北,由東到西,從炎帝之域到黃帝之域,從千年古都到圣人故里,從都市到鄉(xiāng)村,從文化發(fā)達之地到人跡罕至之區(qū)……在他一生的旅行中,他和他的戰(zhàn)友、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著新時代的文化與精神,這種文化與精神留存在他83歲年華,也一直留存至今。
山水,賦予他雄健與靈性
毛澤東的山水情緣,無疑與他早年生長的多山環(huán)境和身處江南水鄉(xiāng)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他曾經(jīng)在一次逃學之后,跑到山林,欲到湘潭縣城去,卻在密林中轉(zhuǎn)了3天而終未走出韶山?jīng)_,但從此,他對山水生出不可割舍的情緣。
1915年4月5日,他與老師楊昌濟談到:他的老家在湘潭與湘鄉(xiāng)連界之地,僅隔一山,而兩地之語言各異,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務(wù)農(nóng),易于致富,富則往湘鄉(xiāng)買田,風俗純樸,煙賭甚稀。他的父親先亦務(wù)農(nóng),現(xiàn)業(yè)轉(zhuǎn)販,他的弟弟亦務(wù)農(nóng)。其外家為湘鄉(xiāng)人,亦農(nóng)家。楊昌濟因此感嘆:“資質(zhì)俊秀若此,殊為難得!”
毛澤東的青年時代,無數(shù)次地游歷湖南有名的岳麓山。他曾與蔡和森、張昆弟、陳書農(nóng)、熊子容、周庭藩帶著簡樸的行李,來到岳麓山,寄居岳麓書院半學齋。每日上山撿柴,下山挑水,以蠶豆拌米煮飯,過著一種城市邊緣的生活,主要活動則是自學和商討未來事業(yè)。每日晚飯后,大家同往橘子洲頭游泳,或在江邊漫步,或上山登高望遠,有時在云麓宮、愛晚亭露宿。云麓宮內(nèi)對聯(lián)“四面云山來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正是毛澤東此時心境的寫照。
1917年9月的一個星期天,毛澤東和學友游覽了湘潭名勝昭山。昭山,位于湘潭長沙交界處,離湘潭市20公里,突兀挺立于湘江東岸。相傳春秋時,周昭王率兵攻打楚國,為湘江所阻,楚人以膠粘的船載其過江,船至江心,膠化,船沉,昭王歿,江畔的山由此而得名昭山。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載:“湘水又北經(jīng)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測?!?br/> 在昭山,毛澤東發(fā)表了一通高見,他說:“西人物質(zhì)文明極盛,遂為衣食住三者所拘,徒供肉欲之發(fā)達已耳。若人生僅此衣食住三者而已足,是人生太無價值!”又說:“吾輩必想一最容易之方法,以解經(jīng)濟問題,而后求遂吾人理想之世界主義?!庇衷疲骸叭酥牧εc體力合行一事,事未有難成者。”這是山給他的人生啟示。
1920年4月11日,毛澤東離開北京,經(jīng)過天津、保定、徐州、濟南,前往上海,作了一次文化休閑式的旅行。他在曲阜下車,拜謁了孔子墓地,駐足孔子的弟子濯足的小溪,留連圣人幼年所住的小鎮(zhèn)。他還在孔子的著名弟子顏回住過的河邊停留了片刻,并且參觀了孟子的出生地。
在這次旅行中,他登上神岳泰山。顯然,直到此時,他對中國文化教育的鼻祖孔子還心懷敬仰之情。
1921年6月29日傍晚6時,毛澤東與何叔衡啟程前往上海,參加中共一大。一個新天地,如同一幅新畫卷,在毛澤東面前徐徐展開,他人生的足跡,向更廣闊的地方延伸。
1923年6月間,他有了一次與大海親近的機會——從東海到南海,這位東方的熱血青年,遙望著茫無際涯的海天,心潮激蕩。當他看到一輪旭日從海平面升起時,不禁為這壯觀的景象發(fā)出驚嘆。大海,他曾經(jīng)在天津大沽口看到過,那時,渤海在他和新民學會的學子面前展現(xiàn)的是一望無際的堅冰,看不到碧波,看不到乘浪而來的輪船,只有岸上充滿歷史滄桑的炮臺與凝固的大海默默相對;后來,在上海,東海的湛藍讓他激情澎湃,他多么想與學友們一起踏上出國的旅途,但客觀現(xiàn)實讓他毅然選擇在國內(nèi)燃起星星之火。如今,他終于坐上了輪船,但仍然不是航向太平洋深處,而是沿著大陸海岸南下廣州,去參加中共三大。
無論是在北京所見到結(jié)冰的渤海,還是在大上海所見到的東海,在廣州珠江口見到的南海,都使他心潮澎湃。在他一生中,他還將有無數(shù)次地與大江、大海親近。
山水,激發(fā)他豪情和斗志
毛澤東再度走近大山,到了1927年9月。這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毛澤東在會上發(fā)言,提出:秋收暴動非有軍事不可,黨要非常注意軍事問題,“須知政權(quán)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瞿秋白提議他去上海黨中央工作,毛澤東的回答卻是:“我要跟綠林交朋友,我定上山下湖,在山湖之中跟綠林交朋友?!?br/> 毛澤東的思路由一般的“拿起槍”,具體至“上山下湖”,這與此時期大多數(shù)人的“城市中心論”已明顯不同。毛澤東將走向大山,以山為依托,大展叱咤風云的宏圖。
9月9日,毛澤東在湘贛邊界發(fā)動秋收起義,從此,他如孫行者一般,有長達20多年的在山水間的曲折盤桓。大山將深情地擁抱他,這些山有湘贛邊界的羅霄山、贛南閩西間的大山、湘南的大山、湘黔間的大山、黔川間的大山、青藏高原南緣的大山,還有甘肅寧夏陜西之間的大山。大山給予他地理的保護,更給予他無窮的力量,同時激發(fā)了他勃勃的詩情。山是毛澤東和紅軍戰(zhàn)勝敵人的屏障:“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鄙绞情L途行軍之后的依靠:“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鄙揭娮C了戰(zhàn)爭的勝利:“白云山頭云欲立,白云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山勾起美好的回憶:“裝點此關(guān)山,今朝更好看?!鄙秸故局那奥罚骸皶峭飧叻澹嵾B直接東溟。戰(zhàn)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山是何等的奇險:“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鄙绞沁@樣的壯烈:“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鄙绞嵌嗝吹牟┐螅骸皺M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鄙接袝r又是如此的舒展:“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鄙礁肋~: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币磺肚邎@春·雪》使毛澤東的山水情緣達到最高的境界:“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泵珴蓶|也借山水來謳歌人民的勝利: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春江、層峰是毛澤東山水情結(jié)的大寫意:“春江浩蕩暫徘徊,又踏層峰望眼開。”
見過并且跨越過太多的大山,建國之后,毛澤東對一些小山卻生出柔情。
1953年冬天,杭州下了幾十年未見的一場大雪。美麗的西子湖畔和遠近群山披上銀裝。毛澤東登上劉莊一號樓的平臺,眺望著雪后湖山:太陽出來了,眼前的景就是他曾在《沁園春·雪》中描繪過的:紅妝素裹,分外妖嬈。但那是陜北的雪,二月的雪,粗獷的雪,而這是江南的雪,西子湖畔的雪,是秀麗的雪。他頭戴著呢帽,穿一件黑色長大衣,迎著寒風,卻沒有吟出又一首詠雪的詩,也許,他更喜歡粗獷的雪;他的背后是雪中的蘇堤。攝影師侯波用鏡頭把領(lǐng)袖那凝眸遠望、面帶微笑的一剎那永遠地留下來。
雖然沒有吟詩,毛澤東卻真的喜歡雪,他登上住所后面的小山,在那個角度再眺雪中的西湖。他爬了桃花嶺、寶石山、梯云嶺、葛嶺、棲霞嶺。這些山海拔200米左右,比丁家山高一些;他又上了南高峰、北高峰、雷峰塔、六和塔,還上了鳳凰山。以后,他爬了炮臺山、鳳凰山、獅峰、天竺山等,把杭州周邊的山都爬遍了。
見證毛澤東許多次登山的是他留下來的一根拐杖。
建國之后,毛澤東亦如普通的老人,間或用拐杖,特別在登山的時候,拐杖必備。秋天,他去京郊登香山,與女兒李敏、李訥一路歡笑,來到香山腳下。就要上山了,隨行人員才想起忘記帶拐杖,只好從附近農(nóng)家弄來一根細竹竿,說:“主席,將就著用……”他笑著說: “這根竹竿好長呀,比我還高!”
毛澤東在杭州登五云山。上山前,工作人員又發(fā)現(xiàn)沒帶拐杖,有人到附近農(nóng)家砍了一根竹子。毛澤東拄著這根散發(fā)著清新竹香的拐杖,突然問:“這根竹子有沒有付錢?”工作人員說:“老鄉(xiāng)本來不收錢,但我們還是付了。”毛澤東贊揚他們做得對。登山途中,毛澤東興致很高,還跟大家開玩笑說:“你們也要弄根拐棍嘛,三條腿上山比兩條腿穩(wěn)當呢!”上山后,他坐下來休息,說:“這根拐棍不要弄丟了,帶回北京去!”大家真的把這根拐棍帶回北京。后來,毛澤東爬山時就一直用這根天然雕琢的拐棍。工作人員只是在拐棍著地的那一端綁上一塊藍色的橡膠。這樣,更加防滑,也降低了著地噪聲。
毛澤東在湖南長沙小住,隨身帶著從杭州丁家山采來的那根拐杖。他常常拄著它在省委招待所大院里散步。胡志明前來會老友,每天一起散步,聊天,胡志明突然提出交換拐杖,毛澤東看了看胡志明手里那根精致的拐杖,揚起自己手中的這根,說:“就用我這根打狗棍跟你換?換不得,換不得,換了你就太吃虧了!”胡志明決意要換,毛澤東說:“用金子換竹子,不合算喲,我不能讓你吃這個虧?!?
毛澤東邀程潛等同游岳麓山。登山前,工作人員準備了小轎,準備讓他從山下坐轎上云麓宮。毛澤東不肯坐轎,說:“轎子我不能坐,還是給老先生們坐吧!”程潛與湖南大學的一位考古學教授坐轎上了山,而毛澤東則拄著拐杖慢慢登上云麓宮。
毛澤東與張治中同行到安徽,張治中請他上黃山看一看,毛澤東沒上I2egHh2ILcj3s8YsrXQEWg==過黃山,便想去,他問:“公路修到哪里了?”張治中說:“修到了山下,上山可以坐轎。”毛澤東聽說要坐轎,便不打算去了,說:“那就不去了,我不坐轎?!焙髞?,毛澤東再到安徽,張治中舊事重提,毛澤東依然問:“公路可修到山頂了?”張治中回答:“還沒有,山下轎子很多?!苯Y(jié)果,毛澤東還是沒有登黃山。他知道:憑一根竹棍,海拔1800多米的黃山,他是上不去的,畢竟他也年紀大了,又不愿意坐轎,他寧愿不去黃山也不坐轎。
1953年2月,毛澤東健步登上 “長江”艦,此次長江之旅的主題就是治理江河。
這是他一生中罕見的一次航程,以前,他有過許多次在長江上的航行,但那時坐的是客輪,現(xiàn)在,人民海軍的戰(zhàn)士陪伴他航行了4天3夜。
毛澤東以極大的興趣,十分細致地向著名水利專家林一山詢問有關(guān)氣象、水文和洪水成因等問題。毛澤東關(guān)切地問:“那怎樣才能解決長江洪水災(zāi)害呢?”林一山展開了《長江流域水利資源綜合利用規(guī)劃草圖》,匯報了長江防洪的初步設(shè)想,指著圖上的大小水庫說:“我們計劃在長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上,逐步興建一系列梯級水庫,攔洪蓄水,綜合利用,從根本上來解除洪水的威脅?!泵珴蓶|舉起右手,在圖上畫了一個大圓圈,問:“在上邊修這么多水庫都加起來,能不能抵上三峽一個水庫?”林一山說:“抵不上!”毛澤東又伸出手,指著三峽口上說:“那為什么不在這個總口子卡起來,畢其功于一役?就先修三峽水庫,怎么樣?”林一山高興地說:“我很早就想這個問題了。”
1956年5月30日,毛澤東首次到長江游泳,寫下了著名的《水調(diào)歌頭·游泳》。詞中,毛澤東描繪了治理長江的藍圖。1958年3月,開完成都會議,毛澤東來到重慶。29日晚,他在朝天門碼頭登上“江峽”輪,又一次順長江而下,因此,他有了完整的對長江全流域的考察,其中對長江上游乃至源頭的了解得益于1934年到1935年間的長征,而對上中游的考察則是此次。
30日早飯后,“江峽”輪駛?cè)肴龒{。毛澤東興致勃勃地在駕駛室里觀察地形和河勢,他對船員們說:“看來有些地方航道仍然不好,在三峽修一個大水閘,又發(fā)電、又防洪、又便利航運,你們贊成不贊成?”船員們高興地說:“太贊成了,修了水閘,航行就方便了。”
快到巫峽時,毛澤東穿著睡衣來到駕駛室,欣賞奇峻的兩岸峽谷風光,特別留意從幾個側(cè)面觀看神女峰。白天,他看到川江兩岸樹木稀少,不禁感嘆:“從萬縣東下,我看這兩岸多是光禿禿的。你們應(yīng)發(fā)動群眾,多栽樹綠化長江!”
“江峽”輪駛近中堡島時,已是30日傍晚時分。輪船調(diào)頭減速,使船穩(wěn)在江中。毛澤東站在船尾甲板上,舉起望遠鏡仔細察看這座神奇的小島。他邊看邊對身旁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主任林一山詼諧地說:“喂!‘長江王’!你能不能找個人替我當國家主席,我給你當助手,幫你修三峽大壩好不好?”林一山向毛澤東匯報說:“將來三峽大壩的中軸線,就從這座小島橫穿而過。這神奇的島上,將聳立起一座巨型水利樞紐。”毛澤東拿著望遠鏡,久久地觀察著中堡島。直到快過完西陵峽,才回到艙內(nèi)客廳。
1965年5月21日,毛澤東重上井岡山,他望著滿山遍野盛開著的杜鵑花,眼睛不由得濕潤起來。
此行,他寫下一首《水調(diào)歌頭》,感嘆: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缮暇盘鞌堅拢上挛逖笞谨M,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边@首詞,表達了毛澤東對祖國山水的無限深情和他人生之路的詩意回眸,更體現(xiàn)了他對祖國前途的豪邁展望。毛澤東的山水情緣貫穿在他偉大的一生。
?。▔侯}照片為:1954年2月10日,毛澤東登臨杭州北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