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李敬東, 田云鴻, 李德新
原發(fā)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全球發(fā)病率逐年增長,居于惡性腫瘤的第5位,位居腫瘤相關死亡的第3位[1]。我國為該病高發(fā)區(qū),統(tǒng)計資料表明目前PLC在我國腫瘤相關死亡中位居第2位[2]。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越是肝癌高發(fā)區(qū),患者的中位年齡越低,在我國為40~50歲[3]。而年齡≤35歲的青年人群中PLC的發(fā)病率相對較低,但其發(fā)病率也呈增高的趨勢[4],且相對于中老年人群具有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惡性程度高、缺乏早期診斷以及預后差的特點。目前,對年齡≤35歲的人群中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資料相對較少,因此我們選擇該年齡段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收集我院2007年3月—2010年10月共收治的70例青年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就其臨床特點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70例,男性58例,女性12例,男女比為4.8∶1;年齡范圍16~35歲,平均年齡(29.0±6.9)歲。臨床診斷標準按中國抗癌協(xié)會肝癌專業(yè)委員會擬定的原發(fā)性肝癌診斷標準[5]。病理診斷證實為肝細胞癌67例,膽管細胞癌3例。
1.2 分析項目 (1) 一般資料:主要癥狀,有無吸煙飲酒史,乙型肝炎病史,家族史。(2) 實驗室檢測指標:肝功能指標,血清乙肝病毒標志物,血清腫瘤標記物水平。(3) 影像學檢查:彩超、CT、MRI檢查,了解癌腫發(fā)生部位、大小、數(shù)目,有無合并肝硬化、脾大、腹水、門脈高壓,有無肝內(nèi)及肝外轉移、有無門靜脈癌栓。(4) 治療方式及近期預后。
2.1 一般資料 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本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的最主要的首發(fā)癥狀為上腹痛,占78.57%;患者中有吸煙史者占15.71%,有飲酒史者占12.86%,有肝癌家族史者占21.43%,有乙肝病史者占67.14%,平均病史為(9.36±5.81)年。
2.2 實驗室檢測結果 入院時肝功能檢測提示:ALT升高者29例,AST升高者47 例。ALB<35 g/L者21例,HBsAg陽性36例,AFP>400 μg/L者45例,詳見表2。
表1 青年人群肝癌患者一般資料(n=70)
表2 青年人群肝癌患者實驗室檢測指標(n=70)
2.3 影像學檢查結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腹部肝臟超聲和或CT檢查,部分患者接受了MRI檢查,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3。
表3 青年人群肝癌患者影像學檢查結果(n=70)
2.4 治療方式及預后 70例青年肝癌患者中接受肝癌切除術15例,占21.43%,接受介入化療17例,占24.29%,保守治療38例,占54.29%。具有完整隨訪資料者31例,余者因電話或門診失訪未獲得完整隨訪資料。隨訪者中生存1年者10例,占32.26%,其中2例多次行經(jīng)動脈灌注化療栓塞(TACE)治療。21例死亡患者中住院期間死亡3例,死因為肝癌并發(fā)癥或術后肝功能衰竭;出院后1年內(nèi)死亡18例,死亡原因依次為消化道出血(9例)、全身衰竭(5例)、肝性腦病(2例)、肝癌破裂出血(1例)及心源性猝死(1例)。
一般認為原發(fā)性肝癌更多見于男性,且越是高發(fā)區(qū)男性所占比例越高,這與男性易感性高,遺傳和后天獲得性因素不同以及暴露于致癌因素的機會比較多有關[6]。本組的男女比為4.8∶1,與李紅平等[7]的報道相似。本組資料顯示,青年PLC患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上腹痛(78.57%),其次是腹脹(28.57%)和體重減輕(17.14%),僅有 5.71% 的患者是通過體檢發(fā)現(xiàn)的。由此可知,PLC癥狀缺乏特異性,無法早期到醫(yī)院診治,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錯失了早期診治的時機,提示單靠臨床表現(xiàn)不能使青年人群中原發(fā)性肝癌得到早期診斷,早期篩查至關重要,尤其是年齡≤35歲的青年人群。
在實驗室檢測指標方面,本組資料顯示70例中HBsAg陽性有36例,陽性率為51.43%,說明原發(fā)性肝癌與乙肝病毒(HBV)感染密切相關。原發(fā)性肝癌在世界范圍內(nèi)發(fā)病分布與HBV感染分布趨勢相似,HBV感染是原發(fā)性肝癌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之一。大量的研究顯示HBV感染后的肝癌循著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這一過程發(fā)展。有研究表明[8],HBV可通過多種機制誘發(fā)肝癌的發(fā)生:病毒DNA整合到肝細胞基因組后可激活一系列的癌基因;同時,HBV感染所引起的炎癥、壞死和再生也會激活癌基因;另外,HBV感染還會導致抑癌基因失活。早期發(fā)現(xiàn)和治療HBV感染可有效降低原發(fā)性肝癌的發(fā)生率[9],最近的一項針對患有肝臟惡性腫瘤的南非兒童(年齡≤14歲)的研究報告顯示,從1988年至2006年該地區(qū)兒童肝癌患病率隨著乙肝疫苗的接種而顯著降低[10]。因而,對HBsAg陽性患者應早期、正規(guī)治療,并定期篩查原發(fā)性肝癌的發(fā)生。另外,本組資料顯示,患者AST異常率較ALT更為明顯(67.14% vs.41.43%),這與向邦德等[11]的研究結果相似。AFP是公認的原發(fā)性肝癌的特異性診斷指標,先前的研究顯示AFP的顯著升高可能與HBV感染有關,同時AFP越高也提示肝癌的惡性程度越高[12]。本組資料顯示AFP>400 μg/L的有45例,占64.29%,與HBsAg陽性率(51.43%)相似。在我國,原發(fā)性肝癌的主要篩查指標為血清AFP聯(lián)合超聲檢查,因此,對有發(fā)生肝癌風險的青年人群應定期檢測AFP水平。
手術切除仍是治療肝癌的首選方法。然而,本組患者的手術切除率僅為21.43%,其他患者接受了介入化療或只采取保肝支持治療,主要原因在于青年人群原發(fā)性肝癌的惡性程度高,進展迅速,就診時多數(shù)已達中晚期,失去了手術時機。本組70例中僅有3例(4.29%)為小癌型,且35.71%合并肝硬化,48.57%伴有脾大,30.00%伴有腹腔積液;同時,41.43%有門靜脈主干及左右支癌栓形成,肝內(nèi)轉移率為60.00%,肝外轉移率為22.86%,上述都說明青年人群原發(fā)性肝癌腫瘤生長迅速,極易發(fā)生肝內(nèi)轉移和侵犯門靜脈,同時合并有肝硬化失代償表現(xiàn),使得手術切除率低。本組31例隨訪患者中,生存1年者10例,僅占32.26%,其中2例多次行TACE治療,這說明青年肝癌患者預后極差,應采取多種綜合治療措施提高患者遠期生存率。
[1] Yang JD, Roberts LR.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global view[J].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0, 7(8):448-458.
[2] 中國抗癌協(xié)會肝癌專業(yè)委員會, 中國抗癌協(xié)會臨床腫瘤學協(xié)作委員會, 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肝癌學組.原發(fā)性肝癌規(guī)范化診治專家共識[J].臨床腫瘤學雜志, 2009, 149(3):259-268.
[3] 葉家才, 崔書中, 巴明臣.原發(fā)性肝癌的流行病學特征及其危險因素[J].實用醫(yī)學雜志, 2008, 24(10):1839-1841.
[4] 張興龍, 吳育連.青年人與老年人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對比分析[J].浙江實用醫(yī)學, 2010, 15(2):108-109.
[5] 楊秉輝, 夏景林.中國抗癌協(xié)會肝癌專業(yè)委員會關于修訂“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診斷與分期標準”的說明[J].實用癌癥雜志, 2001, 17(6):672.
[6] Yang JD, Roberts LR.Epidem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Infect Dis Clin North Am, 2010, 24(10):899-919.
[7] 李紅平, 毛萬妲, 方興國.青年人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分析[J].醫(yī)學臨床研究, 2008, 25(11):2011-2012.
[8] Brechot C, Kremsdorf D, Soussan P, et al.Hepatitis B virus (HBV)-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novel paradigms[J].Pathol Biol (Paris), 2010, 58(4):278-287.
[9] Liaw YF.Impact of hepatitis B therapy on the long-term outcome of liver disease[J].Liver Int, 2011, 31( Suppl 1):117-121.
[10] Moore SW, Davidson A, Hadley GP, et al.Malignant liver tumors in South African children: a national audit[J].World J Surg, 2008, 32(7):1389-1395.
[11] 向邦德, 趙蔭農(nóng), 袁衛(wèi)平.30歲以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143例臨床特點分析[J].腫瘤研究與臨床, 2009, 21(9):626-628.
[12] Malaguarnera G, Giordano M, Paladina I, et al.Serum marker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Dig Dis Sci, 2010, 55(10):2744-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