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歲長者,憑著對古詩詞和書法的滿腔熱情,耗時2年多時間,潛心鉆研詩歌韻律,創(chuàng)作整整一百首詩歌。期間逛花市,看畫展,反復(fù)推敲、雕琢,幾易其稿,最終成就這本國內(nèi)首部七言絕句的百花詩集。在這本書里,可貴的不僅僅是文人墨客的雅興,更是這位長者對生活不懈追求的熱情。
年過古稀閑不住
第一次見到作者汪昌倫,儒雅,溫潤,說起話來慢條斯理,聲若洪鐘。雖然已步入古稀之年,但是渾身上下精氣神十足,神采奕奕。會畫油畫,會拉小提琴、手風(fēng)琴,會下圍棋……你絕對猜不到,他的本職工作是一名嚴肅政治老師。
汪老是愛花的人,平時又愛好寫寫小詩,他發(fā)現(xiàn)在市面上,還沒有一本書能將格律詩與書法融匯在一起,于是就萌生了出版一部“字有所看,詩有所賞”的《百花詩集》。為了這本詩集的出版,他花了兩年的功夫,四處奔波,樂此不疲。頭一年,四處搜集資料,整理現(xiàn)代、古代關(guān)于花卉方面的書刊。此外,75歲的他還成為了花市、花展和美術(shù)展上的常客。就這樣,汪老把自己全部心思撲在了創(chuàng)作詩歌上面,不僅要為所選的每一種花配上一首詩,而且要精雕細琢,反復(fù)推敲。他把這形象地形容為“搞裝修,房子因為裝修更顯富麗,而詩歌,也在字斟句酌中更見韻味。”
不晦澀也不是大白話
汪老說,書法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所以只有用傳統(tǒng)的格律詩來贊揚花,才能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的意境。但同時,他也并不想把詩寫得那么晦澀難懂。“現(xiàn)在的人,再怎么寫,也寫不過古人,不如寫給將來人看。”汪老評價自己的詩說:“既不學(xué)古人掉書袋故弄高深,也不是現(xiàn)代人那種大白話,我有自己的情懷和韻味,亦俗亦雅?!?/p>
詩歌創(chuàng)作完后,細心的汪老又開始進行挑選花卉的工作。哲學(xué)專業(yè)出身的他,苛求嚴謹,在選取花卉過程中,他提出,要平衡四個季節(jié),保證每個季節(jié)有25種花卉。但是,冬季花期短,而且種類也少,為此他還特意跑去廣州去看花,煞費苦心。同時,為了吸引年輕群體,他還特意選取了一些當(dāng)前流行、時尚的花卉,為了能讓讀者對每一種花都有大概的了解,在每首詩后都配上花的簡介,使一本文學(xué)詩集多了一分科普價值。
一手好字三練成
看過汪老書法的人,都會對他的一手好字印象頗深。汪老回憶,最初接觸書法,源于小時候念過兩年私塾,被他稱之為是練“童子功”階段。后來因為學(xué)業(yè)緊張,再加上平時都用鋼筆,就把書法擱置了下來。
第一次重新拾起,則是在文革時期,那個滿眼大字報,到處大標語的時代,汪昌倫的一手好字可派上了用場。他印象最深是去木蘭山刷大標語,偌大的一面墻上,寫上“毛主席萬歲”五個大字。“字越大,寫起來越困難,但還算寫得可以?!被貞涍^去,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再后來,就是從教師崗位上退休的時候了?,F(xiàn)在,書法成為了他最大愛好,汪老很喜歡顏體,兒子工作室的墻面上,還掛著他的顏體書法,那是他最滿意的作品之一。
在這本《百花詩書法冊》中,他將書法的表達方式和律詩的情感流露,緊密結(jié)合在了一起。為了配合詩的不同意境,在書法方面也配了相應(yīng)風(fēng)格的字體。例如,為了象征“英雄花”木棉花的氣概,用了剛勁的顏體;而一些秀美的花,又用了優(yōu)柔一點的行書。不同的字配不同的詩,在閱讀間,時而大氣磅礴,時而行云流水,翰墨間韻律感十足,也繪就出詩歌的深情。
這是一本很精致的書,讓人覺得很舒服的紙張,頗費苦心的排版,豐富的插圖,立刻就勾引起閱讀欲望。作者阿Sam,潮流雜志《1626》主編,新銳攝影師,2005年曾在上海外灘、北京三里屯做過個展,受到眾多媒體的關(guān)注。其個人BLOG曾被雜志評最值得關(guān)注的十大BLOG之一,并有高達百萬的人氣點擊率。
并不是走旅行攻略風(fēng)格,也不是一本寫景散文,充斥里面的不是矯揉造作的文字,也不是眼花繚亂的圖片,是他感情的記錄,是他思考的蔓延,當(dāng)然還有他那些貼心而不過分的Tips:一些地方的簡介和省錢的技巧?!奥眯行枰达L(fēng)景、擠時間、空思量,我們總是給自己找這樣那樣的理由,今天不做等明天,明天還是不會做”。
將國外的咖啡旅行主義作為旅行態(tài)度,在“療愈系”的主題之下,通過一個媒體人的專業(yè)視角,來展現(xiàn)每一座城市的風(fēng)貌:悉尼的包容豁達、東京的多彩繁華、西貢的傳奇落寞、臺北的婉約恬靜……為打開書的每一位讀者都帶來一次心靈的遠行,旅行的意義是要在路上遇見自己,找到那個你可能認識或不認識的自己。
《別放棄,小豌豆》
韓國炙手可熱的暢銷圖文書作家鄭憲載的手繪圖文清新勵志書。這不是一本深文奧義的哲學(xué)書,沒有傳統(tǒng)的大段文字的復(fù)述,只是用淡而簡潔的語言和生動有趣的圖畫表述生活中藏有深意的點滴小事,圖文并茂,清新勵志,是當(dāng)下忙碌奮斗的年輕一族必備的枕邊書。
《北京的味道》
新周刊主筆胡赳赳的隨筆集,一位秉持獨立精神的寫作者,他以滿身才情,寫下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如果說這本書呈現(xiàn)的只是北漂的感悟,不免小看了胡赳赳;如果說展現(xiàn)的只是在北京的生活和思索,又不免小看了北京。雖然這一切都打上了獨特的北京烙印,但這其實是人類共同的漂泊、通有的困惑、感悟和喜悅。這些文字屬于作者,屬于某個圈子,屬于一些群體,更屬于每一個人是對人類處境的思考,是超越個體與地域的人生透視。我們都漂在這個世界,你能將世界看清多少完全取決于你自己的深度。
《青春》
韓寒最新雜文精選集,特別收錄韓寒對于中國年內(nèi)重大活動和事件的精辟言論。包括“倒鉤案”、“荊州挾尸要價”、“城市,讓生活更糟糕”等雜文。主打篇目《青春》講述了一個月薪1200塊、生活在魔都上海郊區(qū)的年輕人的絕望。他和那些富士康員工們的絕望構(gòu)成了這個時代年輕人的縮影。這篇文章在兩岸三地華人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讓大家一致反思“這一代年輕人的希望在哪里”這個話題。此外,此書還收錄了韓寒僅有兩次公開演講的演講稿,和從未在任何載體上發(fā)表過的文章。
《在歐洲,逛市集》
書的作者是臺灣著名美食家韓良憶,她與姐姐韓良露被稱為臺灣文壇最著名的姐妹之一。她常年旅居歐洲,這是“居游系列”的第一本書。作為一個貪嘴好吃的饞人,她幾乎逛遍了整個歐洲集市。古跡和景點總歸讓人有“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遺憾,而逛市集無疑是最腳接地氣的方式,沒有一個地方比市集更容易見證生活本色,何況能吃到最地道的當(dāng)?shù)匦〕?,蔡康永強力推薦,一本在手,歐洲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