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介紹了Openstudy的創(chuàng)建、發(fā)展和典型案例,剖析了Openstudy的學習流程和學習平臺,同時將它與其他幾個開放課程資源項目進行對比分析,指出整合開放課程資源與社交學習是開放課程資源發(fā)展的趨勢之一,并論述了其對我國精品課程建設的啟示。
【關鍵詞】Openstudy;開放課程資源;社交學習;整合;國家精品課程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1)07—0010—05
2001年麻省理工學院推行的“開放課件”運動將開放課程資源推向了一個新的熱潮[1]。十年來,伴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和普及,各種開放課程資源項目迭出。哈佛、耶魯?shù)葌鹘y(tǒng)名校相繼推出自己的開放課程,力圖使自己在未來的教育競爭中跟上潮流,更不用說英國開放大學這種以“開放學習”為宗旨的大學了。即便是在民間,也有很多個人或團體受到開放教育理念的鼓舞,憑一己之力創(chuàng)建了許多開放教育資源項目,如近期興起的可汗學院(Khan Academy)[2]、P2P University[3]等。
社交學習[4]則是近年來興起的另一種學習熱潮,作為開放教育資源項目的Openstudy是這個熱潮中出現(xiàn)的一個典型案例,通過剖析Openstudy,也許我們可以從中窺探到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一些規(guī)律,探尋開放教育資源發(fā)展的趨勢。
一 Openstudy簡介
1 Openstudy的創(chuàng)建
Openstudy建立于2007年,是一家社交學習網(wǎng)站,由Ashwin Ram,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及他以前的學生Preetha Ram(現(xiàn)任埃默里大學的副院長)、首席執(zhí)行官Chris斯普拉格,共同在硅谷建立的。他們和企業(yè)家以及喬治亞理工學院、埃默里學校的學生團隊合作,總部位于佐治亞理工學院ATDC(Advance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中心的科技廣場,目前已得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和佐治亞州研究聯(lián)盟的資助。
Openstudy創(chuàng)立的初衷是因為創(chuàng)辦者們感覺到學生大多是個體孤立的學習,比較辛苦,為解決此問題而開發(fā)了Openstudy。Openstudy是一個社交學習網(wǎng)絡,來自世界各地的任何人都可以在平臺上提問以尋求他人的解答,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其他人一起組成小組對某個問題進行研究,還可以通過網(wǎng)站學習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教育資源,并與他人進行討論學習。Openstudy致力于建立一個大的學習社區(qū),大家共同學習,而不僅僅局限于個別學校、個別區(qū)或某種情境。正如Openstudy宣稱的那樣:讓世界成為你的學習團隊[5]。
Openstudy目前有來自喬治亞理工學院和埃默里學校的學生團隊及類似于Fast company這樣的教育創(chuàng)新孵化公司為其提供運作支持。Openstudy的用戶已經(jīng)擴展到來自138個國家的1500所學校,而且仍在蓬勃發(fā)展。據(jù)統(tǒng)計,在Openstudy大約90%學生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2 Openstudy的發(fā)展
Openstudy創(chuàng)建之初只是一個為學習者提供自由交流、協(xié)作的平臺,隨著其影響的日益增長,以及部分麻省理工開放課件(MIT COW)課程學習者的成功案例,吸引了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關注。隨后Openstudy建立了與MIT OCW項目的正式合作,由MIT提供課程資源,Openstudy提供學習平臺,引導MIT OCW課程的學習者在Openstudy上開展討論、交流等學習活動,MIT甚至提供了一些指導教師,對在Openstudy上學習的學習者進行指導。
MIT OCW外聯(lián)部主任史蒂夫#8226;卡森說:“麻省理工學院幾年前開過一個BBS,試圖以此促進開放式課程的討論,但每門課程的討論都不多。所以剛開始和Openstudy合作時只開放了《計算機科學導論》、《單變量微積分》和《中文》三門課程,但反響非常好”。很快就有三千多名學生參與計算機科學的學習小組,微積分小組有2400人,中文組有800人。于是,麻省理工學院和Openstudy又增加了更多學習小組,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十門課建立了學習小組,幾周內就有幾百學生加入。Openstudy上的學習者發(fā)現(xiàn)幾乎每時每刻學習小組中都有人在線??ㄉ硎具@次嘗試為以后開放式課程的發(fā)展指明了新的道路:很顯然開放式課程學習者感興趣的不僅僅是學習資料,還有學習時能在一個社區(qū)共享和討論彼此的想法[6]。
最近,耶魯大學等其他大學也紛紛展開與Openstudy的合作,共享優(yōu)質開放教育資源,方便了廣大的學習者,完善了平臺的資源機制。Openstudy還與互聯(lián)網(wǎng)上最流行的Web2.0的社交平臺Twitter、Facebook等合作,學習者注冊Twitter、Facebook之后,就可以加入Openstudy,與Openstudy上的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狀況和思想感悟等,逐步擴展自己的交際面,然后找到興趣一致的同伴,選擇合適的群體共同學習?;蛘甙凑兆约旱呐d趣點,邀請自己的朋友或同學加入Openstudy進行交互學習。
3 Openstudy用戶的學習方式與支撐平臺
Openstudy用戶的學習主要通過三種途徑完成:直接交流、學習小組、開放課程。
所謂直接交流學習就是用戶登錄后,可以直接在Openstudy網(wǎng)站上提出自己的問題,其他用戶看到問題后可以跟帖形式回復答案,也可發(fā)郵件給提問者。這種方式適合于特定問題的學習。
學習小組(Study Pad)是Openstudy的一種協(xié)作學習形式,即若干具有相同興趣的學習者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共同針對某個問題進行研討。學習小組可由用戶自己創(chuàng)建,然后邀請自己的朋友參與,或者等待其他有興趣的用戶參與。學習小組通常由5~6人組成。這種方式可以發(fā)揮同儕教學的作用。
開放課程這種途徑,是指用戶通過Openstudy瀏覽MIT或其他學校提供的開放課程,并參與在Openstudy上組建的課程學習小組,與其他選學了相同課程的學習者進行交流,或者接受指導教師的指導。這種方式適合于系統(tǒng)的課程學習,目前以MIT提供的課程為主。
上述三種學習途徑并存,可以同時使用,即,對于學習者而言,隨時可以根據(jù)需要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從而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用戶在Openstudy上的學習流程如圖1:
為了支撐用戶在Openstudy上的各種學習活動,Openstudy不斷研發(fā)、完善學習支持平臺,其目標是為學習者提供各種學習交流和相應學習資源。例如為了幫助學習者創(chuàng)建或尋找到合適的學習小組,Openstudy提供了對學習小組按關鍵詞瀏覽和檢索的功能。學習小組中的問題與討論也可通過郵件的方式發(fā)送給小組成員,隨時提醒各位組員討論的進展與變化。
Openstudy學習平臺的基本結構如圖2所示(見下頁):
4 Openstudy的典型案例
《計算機科學導論(Intro Computer Science)》學習群體是Openstudy平臺中最大的一個學習群體,目前該學習群體已經(jīng)發(fā)展到一萬多人,該討論群體是基于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教育課程—《計算機科學導論》—發(fā)起的討論。
《計算機科學導論》課程的教學對象是很少或沒有編程經(jīng)驗的學生,它的目的是幫助學習者理解電腦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且?guī)椭袑I(yè)的學生學會編寫程序,克服對計算機使用的恐懼。
當選學這門課程的學習者在Openstudy平臺注冊時,系統(tǒng)會提示該門課程的學習者中影響力較大的學習群組或人——比如計算機科學小組。學習者可以選擇加入或者不加入該小組。一旦加入該學習群體之后就可通過網(wǎng)站來進行課程學習。當學習課程中遇到一些技術或者理論的問題時,學習者可以向該群體里的成員(有老師和學生)求助,求助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a 直接提出問題,該討論組的其他成員會看到并及時答復。
b 建立討論組,提出相關的問題邀請他人或朋友加入,然后他們看到你的問題,你們可以相互討論并解決疑惑。
c 如果你提出的問題不想公開,想私下解決,也可以給平臺里的任何人寫郵件,請求他給你答復。當然作為群體中的一員,可以隨時回答群成員提出的問題。如果涉及到理科的數(shù)字符號,可以使用平臺提供的公式編輯器。此外,平臺還可以記錄你或他人回答問題的過程,類似用一個攝像頭把解決問題的過程記錄下來,這樣會更直觀,并且可與其他人的答案進行對比。通過課程的學習和與不同的學習者進行討論能夠使自己快速學到計算機方面的知識,進而擴展自己的交際面,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該平臺還開發(fā)了標簽和搜索技術,通過標簽可以快速查看影響力較大的群體或個人,這樣就能夠明白大家都在討論和學習什么。利用搜索可快速鎖定網(wǎng)站的群體或個人,方便學習者更好的學習。
由于該學習小組人數(shù)較多,所以當你提出一個問題時其他成員會馬上告訴你答案。這也正好反映了網(wǎng)站的思想:更多的社交學習體驗注入開放式課程,確保學習者不會孤單。無論來自何處,大家都在你身邊。當你總覺身邊有個智囊團時,學習者會有很強的社會存在感和滿足感。
《計算機科學導論》及其他MIT OCW課程的成功使得Openstudy與MIT加強了合作,也讓其他大學增強了與Openstudy合作的意愿和信心。
二 Openstudy與其他開放教育資源的比較分析
如前所述,開放教育資源運動在世界各地蓬興勃發(fā)。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涌現(xiàn)出許多優(yōu)秀的開放教育資源項目,表1是其中影響力較大的幾個項目與Openstudy的對比:
以MIT OCW為代表的開放教育資源項目,因其提供的課程資源較優(yōu)秀,又有著較完整的課程設計,對有興趣學習這些課程的學習者而言不啻為一種福音。但由于缺乏相應的學習指導等學生支持服務,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困難較難得到有效解決,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課程的學習效果[7]。
相比MIT等以課程為主的開放教育資源,Openstudy創(chuàng)辦的最初目標是為學習者提供一個相互交流的學習平臺,因此,學習者所學的問題和內容幾乎不受固定框架的限制,而且它還能為學習者提供答疑、討論服務。在Openstudy中無論是直接交流還是學習小組,或者是便捷的學習伙伴的尋找,都是為了給學習者提供及時的學習幫助,讓他們可以在立體化的交流中解決自己的學習問題。
而與MIT OCW的合作則為Openstudy開拓了另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在這種學習中,既能發(fā)揮MIT OCW的課程資源優(yōu)勢,又可以發(fā)揮Openstudy原有的同儕教學優(yōu)勢,二者相互補充,達到開放學習較佳的成效。
在這方面,英國開放大學(簡稱“英開”)的Openlearn與Openstudy有些相似,Openlearn既擁有英開優(yōu)秀的課程資源,也為學習者搭建了交流的平臺,力爭實現(xiàn)課程資源與社交學習的整合[8]。不同的是,Openlearn和Openstudy的出發(fā)點和發(fā)展路徑有所不同。Openlearn是從更好利用課程資源的角度出發(fā),圍繞已有課程資源來設計學習活動并提供相應的支持平臺,而Openstudy是從純粹的學習者間的交流出發(fā)來設計和開發(fā)支持平臺,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步整合開放課程資源。由于出發(fā)點和理念上的差異也導致兩個平臺在功能上的差異。盡管如此,也不難看出,整合開放課程資源和社交學習,是提升開放教育資源應用效果的途徑之一。
三 整合:開放教育資源的發(fā)展趨勢
總的來說,開放教育資源的關注點有三個:資源(開放存取的教育內容)、平臺(開放的工具和平臺)和協(xié)議(開放的標準和協(xié)議)[9]。協(xié)議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的規(guī)范,主要是起到引導和規(guī)范的作用,對于普通的開放教育資源的建設者和使用者,不用過多關注,從建設和使用的角度來看,焦點還在資源和平臺上。
MIT OCW、耶魯和哈佛的開放課堂、可汗學院等開放教育資源項目,大致屬于開放課程資源的建設者,他們主要是創(chuàng)建某種形式的課程資源(如課件、文本、視頻等)并以開放的形式發(fā)布出來。這些課程資源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也為許多有心學習的人提供了學習的機會。但是,這些單向發(fā)布的課程資源,也由于諸如“缺乏完善的指導機制”、“不利于學生自學”等原因而導致資源的“利用率低”、“學習效果不夠好”等現(xiàn)象。
為了更好地使用這些資源,一些機構開發(fā)了輔助資源使用的平臺,如英開的Openlearn。Openlearn依托英開豐富的課程資源,搭建了一個開放的學習平臺,并開發(fā)了一系列的學習工具,輔助學習者學習,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還可以創(chuàng)建出新的學習資源,從而對原有的課程資源形成補充和完善[10]。
但無論是開放課程資源還是Openlearn,都是以課程資源為出發(fā)點的,其關注的核心仍然是在資源。
若將視野放寬一些,除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資源(教材、課件、視頻錄像等),“教師支持”也是一種資源[11]。此外,教學中還存在另一種形式的“智力資源”,即學習中的同伴交流以及對學習過程進行的指導(同儕教學)。
如果說教材、課件等資源是學習的基礎,那么教學指導這種資源則是學習效果和效率的必要條件。
社會建構理論告訴我們,知識和意義是在學習者的交流與交往中建構起來的[12]。學習的發(fā)生,離不開交流,無論是與同伴的交流還是與指導者的交流。傳統(tǒng)教育更早就揭示了教學指導對學習的價值。人類社會之所以會出現(xiàn)學校和其他專門的教學活動,就是因為人們發(fā)現(xiàn)要想提高學習的成果與效率,必須為學習者提供合適的指導。在下示“主導—主體”的結構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但這種主體在對學習對象的認知過程中會產生困惑,或者缺乏更有效率的認知策略,因此需要有教師對學習者的認知過程進行指導,教師在這里甚至應該發(fā)揮主導的作用,這樣才能幫助學習者取得學習的最大成效[13]。
如前所述,Openlearn和Openstudy這兩個出發(fā)點不同的項目,卻在走向同一個目標:實現(xiàn)課程資源和社交學習的整合,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這是開放教育資源建設與應用的一個發(fā)展趨勢。
對于我國的精品課程建設,Openstudy的啟示尤其值得關注。目前我國的精品課程較多地停留在課程資源的提供上,而較少關注對學習者的指導[14]。誠然,依靠精品課程建設團隊來為海量的學習者提供學習指導并不現(xiàn)實,但精品課程的建設可否參考Openstudy與MIT的合作案例,創(chuàng)建一個合理的機制,為學習者提供開放的、自由的交流平臺,引導他們相互學習,從而提升精品課程的學習效果呢?
其實,類似Openstudy理念的項目在國內早有實踐。早在2001年,國內就出現(xiàn)了一個名為“優(yōu)異研究院”的研究性學習網(wǎng)站。這個網(wǎng)站允許來自全國各地不同的學生根據(jù)興趣愛好組成一個個研究小組,同時允許各地的教師和成人申請成為研究指導教師,通過網(wǎng)絡讓研究小組和指導教師自愿結對形成一個個研究團隊開展研究性學習。這個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較先進理念的嘗試不到兩年就宣告失敗,原因是缺乏資金的支撐,沒人愿意投錢給這種看不到經(jīng)濟利益的項目,而社會又缺乏足夠的公益基金,這種局面一直延續(xù)至今。
對比“優(yōu)異研究院”的失敗與Openstudy的成功,可以說并沒有理念上的本質差異,也不是技術手段的障礙,制約我國開放教育資源建設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社會。因為體制的緣故,更因為市民階層不發(fā)達,我國缺乏各種公益基金和非營利性組織,單純依靠政府投資是不夠的。據(jù)悉目前國家正在籌建開放大學,這對我國的開放教育是一個利好消息。但是,開放教育不能僅靠政府的推動,更多地需要依靠民間力量。而在國內相對民間力量薄弱的當下,不妨將目光投向國外,考慮從國外的基金申請資助來建設我們自己的開放教育資源項目。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事實上,國外有很多基金在到處尋找有價值的項目。這里說的價值,更多的是指社會價值。開放教育的項目,通常都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因此,獲取國外相關基金的支持完全有可能,這也許是國內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獲取支持的另一種方式。
四 結語
開放教育資源作為一種平民化運動的反映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將得到持續(xù)發(fā)展,國內也是如此。未來我國開放教育資源發(fā)展可考慮兩點:1、整合學習資源與學習指導—這是Openstudy給我們最大的啟示;2、合作—開放教育資源的宗旨就是沖破一切束縛,面向世界上任何需要的人,提供教育服務,因此辦開放教育,也應該突破慣有的思維。不僅要突破原有對“資源”的認識,努力整合各種可為教育服務的資源,也應拓寬眼界,尋找一切可能的支持,在世界大同的環(huán)境下實現(xiàn)教育的大同世界。
致謝:本文關于Openstudy的部分介紹,來自于對Openstudy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Preetha Ram女士的在線訪談,學習流程圖和平臺結構圖亦經(jīng)Preetha Ram女士修訂。關于“優(yōu)異研究院”的部分介紹,來自于對“優(yōu)異研究院”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柳棟先生的在線訪談。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1] 杜文超,何秋琳,江麗君. 開啟世界課程資源共享的先河-MIT OCW項目評析[J].現(xiàn)代教育技術, 2011, 21,(04):14-18.
[2] 可汗學院,
[3] P2P University[OL]
[4] Gergely Csibra, Gyouml;rgy Gergely. Social learning and social cognition: The case for pedagogy [M]. Y. Munakata M. H. Johnson (Eds.), Processes of Change in Brain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XXI. (pp. 249-274).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5] Openstudy.About Us[ DB/OL].
[6] Audrey Watters. OpenStudy Teams Up With MIT OpenCourseWare to Help OCW Users Study Together[DB/OL].
[7] 武麗志,丁新. 學生支持服務:大衛(wèi)#8226;西沃特的理論與實踐[J]. 中國遠程教育, 2008, (1):25-29.
[8] 佘艷云,詹春青.開放學習的典范-英國開放大學OpenLearn評析[J]. 現(xiàn)代教育技術, 2011,21 (03):10-14.
[9] 焦建利,賈義敏. 國際開放教育資源典型案例_一個研究計劃[J]. 現(xiàn)代教育技術, 2011, 21(01):9-13.
[10] 羅琳霞,丁新. 英國開放大學開放學習項目評述[J]. 開放教育研究, 2007, (8):109-112.
[11] 弗萊德#8226;穆德.利用開放教育資源推進終身學習[J]. 開放教育研究, 2007, (8):32-37.
[12] 徐芳,孫曉青. 基于社會建構主義理論的網(wǎng)絡異步交互活動設計[J]. 遠程教育, 2011,( 2):68-72.
[13] 王策三,裴娣娜,叢立新. 教學認識論[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113-119.
[14] 楊玉芹,鐘洪蕊. 國家精品課程網(wǎng)上資源教學設計與開發(fā)的內容分析研究[J]. 中國遠程教育, 2008, (12):52-57.
Integration of Open Learning Resources and Social Learning: the Revelation of Openstudy
WANG Xiao-dongZHANG Li-chun
(Futur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Guangdong 510631,China)
Abstract: Introduced the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penstudy, discussed a typical case in Openstudy, showed the figure of the learning flow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platform of Openstudy. The Comparison among Openstudy and few other open learning resources was listed, and found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social learning is one of the tren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learning resources. The revelation of Openstudy for China also be mentioned.
Keywords: Openstudy; Open learning resources; social learning; integration; 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s
*基金來源: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國家精品課程網(wǎng)絡資源再生與應用共享機制研究”(課題號:CIA080224)的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1年7月5日編輯:宋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