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至29日,鎮(zhèn)江市作協組織了一次皖南采風,勝境風情令人流連,笑言趣事舉不勝舉,現采擷小花絮一組,涂鴉如下。
辛漸與汪倫
在五十余人濟濟一堂的旅游車上,市作協王川主席講了一件趣事:唐詩中有兩個無可查考的名人:一是辛漸,一是汪倫。辛漸的名字出現在鎮(zhèn)江——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的事就發(fā)生在鎮(zhèn)江,詩也應作于鎮(zhèn)江;汪倫的名字出現在今天我們要去的地方:安徽涇縣桃花潭——李白有首著名的詩叫《贈汪倫》。辛漸何許人也?不知道,汪倫何許人也?也無從查考。后來我們到了桃花潭,汪倫墓的文字介紹說,汪倫是“唐代知名人士”“唐代豪士”,其實仍不知為何人。有鄉(xiāng)人解釋說,“汪倫的哥哥或弟弟是本地縣令”,而汪倫本人,他們也說不出個子丑寅卯來??磥?,要想知道根底,還真得哪天將汪倫從墓中喚出方可得知。
“死蛇掛樹”
作家們游弋于查濟古鎮(zhèn)古樸的村街上,王川主席童心大發(fā),將一蛇蛻掛于樹上,讓大家打一成語。夢知隨口胡謅:“緣木求蛇”,引起一陣笑聲。王主席說,應該是“死蛇掛樹”,大伙兒更是笑成一條聲,說王主席生造。但王說這是一書法上的用語。原來,“死蛇掛樹”一語出自傳為王羲之所作的《筆勢論十二章》:“字之形勢……不宜傷長,長則似死蛇掛樹;不宜傷短,短則似踏死蛤蟆?!痹谶@里,“死蛇掛樹”是對字形過長而腰肢無力之病的一種形象的批評。宋代書法家蘇軾、黃庭堅曾互開玩笑,蘇稱黃字如“樹梢掛蛇”,病其字有時太瘦長,黃稱蘇字似“石壓蛤蟆”,指其字或失之扁淺。二公所用之語亦本《筆勢論十二章》,但留了分寸,雖相嘲而不作惡謔。
汪靜之與“汪靜之”合影
揚中有位詩人名汪靜之,也興致勃勃地參加了此次采風。當導游小姐在車上介紹我們此行的安徽績溪出了一位有名的“愛情詩人”叫汪靜之時,大家不約而同地歡叫起來,說汪靜之就在這里。原來,績溪的汪靜之(1902—1996),1921年起在《新潮》《小說月報》《詩》《新青年》等雜志發(fā)表新詩,與潘莫華、應修人、馮雪峰創(chuàng)立湖畔詩社,曾任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是我國著名的“湖畔派詩人”。而我們揚中的汪靜之,最近創(chuàng)作出版了一部歌頌揚中人民的大部頭史詩《大江東去》,有人開玩笑說他的詩著可以當枕頭睡覺,又有人說有頸椎病的人不可用,因為這個枕頭太高了……后來,大家在龍川景區(qū)的胡氏宗祠果然看到有汪靜之的展板,有人拉著揚中的汪靜之與展板上的汪靜之合了影,這就是所謂汪靜之與“自己”合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