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末,由鎮(zhèn)江作家協(xié)會組團赴皖南采風,上了車才知道去涇縣的桃花潭。
桃花潭,位于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
俗話說看景不如聽景。聽景在于聯(lián)想,看景在于心情。同去的詩人或作家,喜歡斑駁的墻壁和掉土渣的鄉(xiāng)土味。下午4點,一行人沿著窄窄的古巷西行,兩旁的屋宇墻體斑駁,腳下雜亂的鵝卵石讓人覺得是走在阡陌舊歲里。這里的旅游剛起步,很原始。人也純樸。平時少游人,沒有嘈雜的攤鋪叫賣聲。晚上兩位逛街的女士因燈光太暗、小巷靜得可怕而中途折返。我問擺渡的船夫,本地年輕人哪里去了?說是到外地打工去了。
本村人渡河坐船不要錢,年底以稻谷充之。這是古風。
桃花潭,很幽靜古樸的地方。來這里,就是尋一處安靜之所,聽聽山野間鳥兒的啼鳴,聞聞鄉(xiāng)野甜絲絲的空氣,看看清澈見底的桃花潭水。“一生癡絕處,無夢在徽州。”“潭影清心懷仙閣,桃花如雨柳如綿。”文學的魅力就是這樣,可以在忽然間將山遙水遠的地方變成心中夢中的故鄉(xiāng)。
約十分鐘,走完狹長的街巷,便來到西門,登上 “踏歌古岸”閣,青弋江和對岸的桃花潭美景盡收眼底。在“踏歌古岸”閣樓下的石階上合影后,我們分乘兩條游船渡河登上桃花潭西岸。
桃花潭,卻不似我原來想象的那樣。李白的《贈汪倫》所描述的“桃花潭水深千尺”,它只是青弋江流經此處的一段,只是對面小山下的那一個較深的所在。原來,青弋江流經涇縣西南萬村時,在一座峭壁下,匯成一汪深潭。潭西怪石高聳,危閣飛峙;潭東卻是田疇阡陌,粉墻黛瓦。
上岸游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登上石階由“桃潭西岸”走進萬村老街,右行巷內便是“萬家酒店”。當年李白與汪倫曾在萬家酒店臨窗觀景、詩酒唱和。
村子有些殘破,有幾處顯然是危房。女士們忙著在殘垣斷壁前留影,我獨自進入危房內,探究蜘蛛網下的精美雕刻和墻角遺落下的農具、灶臺以及這家主人的足跡。
路邊到處是野花。
繼續(xù)西行見義門、彩虹橋景點。在橋上與本村李姓老伯相遇,聽他講彩虹橋的傳說:人從西側落水必死,東側則無恙。不解,只當傳說而已。
臨別時,在踏歌古岸,再次默讀李白題下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辈幻庑闹懈锌?。桃花潭啊,你何以能這般吸引我來到你的身邊?要知道,在皖南,你這般的景致,真的是俯拾皆是啊……由是,我不得不欽佩汪倫!正是汪倫,讓桃花潭名揚天下。
據說,唐天寶年間,涇縣豪士汪倫,得知大詩人李白旅居在南陵縣叔父李冰陽的家中,欣喜之余,遂修書一封相邀到此。其中,汪倫頗有誘惑力地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這里有萬家酒店?!边@對于生性好酒,樂于游玩的李白來說,可謂正中下懷。于是,李白應邀欣然而來。見面后,汪倫據實以告:桃花者,實為潭名;萬家者,乃店主姓萬。李白聽后大笑不止,并不以為忤,反而被汪倫的盛情所感動。慣會以浪漫主義手法寫景抒情的大詩人,在詩里除了以“桃花潭水深千尺”寫景之外,全是質樸的直白的謝意,詩人對汪倫的情誼真誠可見一斑。
而現(xiàn)代人,心與心的距離越來越遙遠,人際關系蒙上了一層面紗,人們喜歡把自己藏在無他的世界里,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烏托邦里,導致人與人的關系越來越隔膜。為此,游一游桃花潭,吟一吟《贈汪倫》,應有裨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