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離開我們20多年了,今年是她的百歲誕辰之年。我在追思母愛,深情懷念母愛中,經(jīng)常會有一種近乎天真的奇思妙想:如果母親仍然健在,該是多么的好??!有位百歲老人和我們生活在一起,享四世同堂的天倫之樂,那是一種多么美好的情景。如果母親仍然健在,我就可以每天相伴在百歲老母的身邊,每天都能叫上幾聲“媽媽”,那是多么的幸運,多么的溫馨。
可是,人生沒有“返程票”,20多年前,母親離開人世后,只有在夢中,偶爾夢見她那慈祥的身影,或者是,端坐在她的遺像前,默默無語地傳遞著我對母親的不盡思念和感恩之情。
母親如果活到今天,整整一百歲,做晚輩的,一定會好好地為她祝壽,給她拜壽。有道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边z憾的是,母親沒有為我們留下為她祝壽,向她拜壽的機會。留給我們的,只能是對她老人家百歲冥壽的追思和緬懷,做女兒的我,只能空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默默地祈禱,深深地懷念,縱然是有再多再好的孝心和孝行,也難以報答她對我的恩情。于是,我把母親的一生艱辛,把對母親的不盡哀思,我凝聚于筆端,傾注于用心血寫成的一副嵌名聯(lián)中,作為一個女兒對慈母百年的一份孝心:
守清貧育子母含辛菇苦;
南北行施母愛人間真情。
母親是一位農(nóng)家女,姓徐名守南,聯(lián)中的“守清貧”和“南北行”,既把她的名字嵌入聯(lián)中,又記錄了她一生的清貧生活和悲慘境遇。記得在我9歲那年,父親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丟下母親、哥哥和我三人,孤兒寡母們在艱辛的歲月里艱難地度日。此時的我,在失去父愛后,更覺母愛的厚重、母親的艱辛,她用堅強和毅力挑起了又做爹又做媽的兩副重擔,攜兒攙女艱難前行。在我的記憶里,母親總是將母愛播撒在我們清貧的生活中,滲透于我成長的過程中。在艱難的歲月里,心靈手巧的母親,縱然是做得一手很好的針線活,一家三口也難以糊口度日,哥哥16歲便丟下了書包,到一家醬園店里寄人籬下當學徒。好心的鄰居和親友也曾勸我母親,女兒的學也不要再上了,留在家里學針線手藝,分擔家庭的生活,可是,堅強的母親,有遠見的母親,咬咬牙,義無返顧地讓我上完小學讀初中。是母親的言行舉止在潛移默化中使幼小的我,學到了該怎樣地去坦然面對清貧和安于清貧。我在漸漸地長大,也漸漸地開始懂得了,母親給予我的母愛是那么的深沉,又飽含著對我深深的期待。母親總是把母愛化作剛?cè)嵯酀膶θ说乃茉焐蟻?,她用心良苦,既沒有讓我中途失學,也沒有對我嬌生慣養(yǎng),她不但關(guān)心我的學業(yè),而且還嚴格要求我從小愛勞動,給我立下了一條“家規(guī)”:每天早晨,吃好早飯以后,背起書包上學校之前,必須把家中的茶壺茶杯清洗好,把房間里的地掃好,板凳桌子揩抹好。當時我很不理解,心中暗暗埋怨母親的要求太嚴格、太苛刻。后來,我終于慢慢地明白了母愛的深邃蘊含著剛和柔的相濟。有一次母親深情地對我說:“從小就要接觸勞動,對于一個女孩子來說,就得先從學做家務事開始,不然的話,長大以后,連個最基本的家務活都不會做,怎么持家。”歲月匆匆,幾十年過去了,我的家務勞動基本功,就是媽媽當年手把手教會的,是媽媽當年對我的嚴要求,是媽媽當年為我訂的那條“家規(guī)”,使我愛勞動,令我終身受用。
解放后,我參加工作,走上工作崗位,從未忘記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我總是以一顆孝心,默默地反哺般孝敬母親,以此來報答一路艱辛走過來的母親。盡管我的工作一次一次調(diào)動,可是,我每在一地工作,總攜母同行,母女相依為命,母親也總是一以貫之地將她那厚重的母愛,撒在我的人生道路上。
匆匆的歲月,短暫的人生,母親去世,時年74歲。寡居41年,全身心地撫養(yǎng)我們兄妹,用她那厚重的母愛,在艱難困苦中領著一雙兒女前行,她用母愛潤物細無聲地滋潤了我的心田,她還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人生感受,通過言傳和身教,不斷地啟發(fā)我、引導我。
如今的我,已經(jīng)步入古稀之年,我把母親給予我的母愛,又傳承般地播撒給了我的兒孫們,母愛在一代代地傳承,兒孫在一代代地成長,感恩母愛已經(jīng)成為我們一家三代人銘記于心、見之于行的家庭美德。在母親百年誕辰之際,以此來告慰她的在天之靈,我想,這也許是對她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