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水果大量上市,近日有報道稱目前上市的冬棗多是用糖精泡熟的,讓不少人望而卻步。營養(yǎng)專家指出,挑選水果時不要被漂亮的外表迷惑,有時“歪瓜裂棗”可能更好吃。
打蠟水果可用70℃熱水浸泡
不少市民在選購蘋果和梨時,發(fā)現(xiàn)一些表面發(fā)亮的水果會被刮出一些白色粉末狀固體,這到底是什么呢?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學院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學博士范志紅表示,蘋果在樹上采收時表面有一層白色的果粉,所以表面并不光潔,一定要經(jīng)過人工處理后才顯得光潔,特別是表面打蠟后賣相會好很多。“素面”蘋果往往會被消費者嫌棄。
其實不僅蘋果會被果粉美容,很多水果都會被涂上一層保護膜,即通常所說的食品工業(yè)被膜劑。食品工業(yè)被膜劑是一種覆蓋在食物表面能形成薄膜的物質(zhì)。目前我國允許使用的被膜劑有7種,主要用于水果、蔬菜、軟糖、雞蛋等食品的保鮮。水果表面涂一層薄膜,可抑制水分蒸發(fā),防止微生物侵入,并延長水果保鮮時間。
目前水果表面涂上的食用蠟多是動植物天然蠟的提取物,水果本身也會自然形成這種物質(zhì)。不過專家建議,食用時最好還是清洗干凈再吃。因為人工打蠟一般是無毒的,但打蠟比較重的遠途運輸水果和長期儲存水果,常常還要用保鮮劑處理,多少有點殘留,可能滲入果蠟中,還是去掉比較好。
范志紅建議,可以將水果泡在70℃的水里,蠟熔化之后在水中會形成一層膜。把水果浸兩分鐘再拿出來就行了。除蠟后的水果要馬上吃掉,不能再保存。
下霜前大個棗難呈透紅色
有消費者反映,現(xiàn)在買的冬棗看上去透紅,吃起來卻有點苦,難道真是糖精水泡過的嗎?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營養(yǎng)科主任王玉梅表示,一般的鮮棗在9月中旬前后就可以采摘了,但個頭比較大的冬棗、梨棗要成熟得晚一些,最早也得在9月底。
受光照和溫度的影響,在未下霜之前,個頭較大的棗子是不可能全身呈現(xiàn)出透紅色的。市場上提前出現(xiàn)的冬棗,不排除有的商販用了糖精水泡制。專家強調(diào),糖精也稱糖精鈉,含有重金屬物質(zhì),長期食用會影響腸胃消化酶的正常分泌,降低人的食欲,甚至引起血小板減少。
該怎樣判斷鮮棗是否經(jīng)糖精水泡過?專家表示,從顏色上看,正常成熟的鮮棗略帶橘紅色,而呈現(xiàn)深紅色的鮮棗可能就是泡出來的。此外,還可以從口感上判斷,泡制過的紅棗過分甜膩,甚至會發(fā)苦,口感也發(fā)木。
挑水果別僅憑外觀
不少市民挑選水果時喜歡選擇外觀漂亮的水果,其實有些其貌不揚的水果可能口感更佳。
王玉梅介紹,果實生長中受到外界的壓迫、水分以及糖分等影響,都可能導致外表爆裂,而這些在適當?shù)摹澳婢场毕律L出來的果實,因為逆境往往會刺激果實中的乙烯更快釋放,而乙烯是刺激果實成熟的一種物質(zhì)。
而且水果的外觀對其營養(yǎng)成分影響不大,通常水果的營養(yǎng)成分主要包括糖、蛋白質(zhì)、脂肪、礦物質(zhì)、維生素、纖維素等,其中人們比較看重的礦物質(zhì)和維生素,在果實中所占比例不到1%,其他主要是水分。所以,就同類水果而言,長相對于營養(yǎng)成分并不存在很大影響。
不過,也并非所有不好看的水果營養(yǎng)都更好。在選擇水果時一定不要選擇外皮破裂的,因為外皮對水果有保護作用,如果外皮破裂,果實就可能被許多細菌及蟲卵等污染,吃了可能導致急性腸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