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一個帶有人本思想和人文關懷的詞語,關注民生就是關注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古代不乏關注民生的詩人,從他們的詩句中我們能看到詩人對勞動人民有著深切的同情和關懷。
1.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意思是:豪門貴族家中的酒肉多得吃不完,發(fā)臭了,而路上卻倒著凍餓致死的尸骨。一邊是花天酒地,窮奢極侈,酒肉多得發(fā)臭;一邊是饑寒交迫,倒斃路旁,慘不忍睹。兩者對比驚心動魄。這兩句是傳誦千古的名句,語言極為平實,運用對比的手法,將當時社會的貧富懸殊現象揭露得極為深刻。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對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行為的不滿和對勞動人民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
2.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白居易《賣炭翁》)
意思是:可憐他身上的衣服破舊又單薄,但他卻擔心炭價太低,只盼望天氣更加寒冷?!耙抡龁巍保瑓s還要“愿天寒”,只因為他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賣炭得錢”上。這種矛盾的心理描寫,充分體現出了老人的生活窘境。“可憐”二字,傾注著詩人深深的同情。白居易的另一首詩《觀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的心理描寫與此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李紳《憫農(二)》]
前兩句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的景象,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描述了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的情景。這和前兩句聯系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豐收景象??墒乔趧诘霓r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卻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人由此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不公,全詩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之情和對勞動人民的真摯同情。
4.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堭B(yǎng)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興”“亡”一字句對比,“百姓苦”三字句反復。詞人用抒情性的議論,一針見血地總結出一個歷史性的真理:一人登基萬民受苦;一人敗北,還是萬民受苦。這錚錚有力的字句,表現出詞人對歷史的深刻認識。這個議論沒有實指何朝何代,很抽象,也很含混,也因此更具備了普遍性。這是對歷代昏庸暴虐的統(tǒng)治者的憤怒控訴,是對當權者倒行逆施的嚴厲譴責,是對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這飽含著強烈愛憎感情的議論,令人回味,發(fā)人深思。
【苗彥昌 乙常青/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