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性散文《敬畏自然》科學(xué)性強,但并不枯燥;哲理語句多,但并不深奧難懂。這是因為作者善于運用多種修辭格行文,使文章新意迭出的論斷閃出異彩,照亮讀者的心田。
一、運用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文章用了三種比喻的修辭手法。一是連環(huán)配套喻,即兩個或兩個以上緊密相關(guān)的比喻連接在一起,一個套著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連,相互映襯。這類比喻能引發(fā)人們的想象,化抽象為具體,具有妙喻連珠、珠聯(lián)璧合的語言藝術(shù)美。如《觀舞記》把印度優(yōu)美的文化藝術(shù)比喻為“大榕樹”,把印度的廣大人民群眾喻為提供營養(yǎng)的“大地”,把卡拉瑪和拉達的舞蹈藝術(shù)喻為“大榕樹”上“入地生根”的“兩條柔枝”。這一連環(huán)配套喻生動具體地展示了演員、藝術(shù)和人民生活之間的關(guān)系?!毒次纷匀弧分械倪@類比喻也很精彩,如:1.“如果說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類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個小水滴……”“大?!迸c“一個小水滴”差別何其大,“雖然這個水滴也能映照大海,但畢竟不是大海”。作者用連環(huán)配套喻說明“宣稱要用這滴水來代替大海”的人的“不自量力”,化抽象為具體,給欲征服自然者一個警醒。二是比較型比喻。如:2.“看著人類這種狂妄的表現(xiàn),大自然一定會竊笑——就像母親面對無知的孩子那樣的笑?!?.“可是,在自然看來,人類上下翻飛的這片巨大空間,不過是咫尺之間而已,就如同鯤鵬看待斥■一般,只是蓬蒿之間罷了。”4.“他們看我們,也許就像我們看螞蟻一般,即使我們中間的那些偉大人物,在他們看來也不過爾爾。”例2用“母親面對無知的孩子那樣的笑”比喻大自然對“狂妄”的人類的“竊笑”,例3用自然看“人類上下翻飛的這片巨大空間”比喻“鯤鵬看待斥■”的“蓬蒿之間”,例4用“人類看螞蟻”比喻“古老的星系里”“更高級的生物”看地球上的人類。這些比較型比喻中都出現(xiàn)了活生生的事物,使作者關(guān)于正確認(rèn)識大自然智慧和人類智慧的觀點要具體化,形象化。三是創(chuàng)新型比喻。如:5.“……人類為自己取得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看,不少人因挖掘煤炭、石油有“功”而“喜形于色”,作者卻說那是這些人“自掘的陷阱”!作者選擇“自掘的陷阱”為喻體,適合語境,新穎醒目,發(fā)人深省。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具有強烈震撼力的友情警告!
二、運用擬人,化艱深為通俗。文章通篇將自然和宇宙擬人化,將自然稱做“她”,稱“她”是人類的“弟兄”;說“她”會有“萌芽”,會“痛苦”,會“竊笑”“歡笑”和“吶喊”,會發(fā)出“友好的問候”;會創(chuàng)造出“精巧絕倫的藝術(shù)品”;“她”有時“在沉睡著”,“一旦出場的時間到了”“就會從睡夢中醒來”……這些擬人的修辭手法有的是稱呼,有的是表情,有的是動作,有的是心理,如此眾多的擬人手法的運用,不僅消除了讀者的陌生感,使讀者讀文仿佛是在和自然、宇宙進行對話,從而產(chǎn)生親近感,而且使論述具有文學(xué)色彩和抒情色彩,避免了枯燥艱深,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三、運用反問,化平緩為強勢。為了強化觀點,作者大量使用反問修辭手法,讓反問句發(fā)揮了多種論證作用。以文章第八段為例,“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這是以反問句提出論點,引人注目;“那永恒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xiàn)嗎?”這是以反問句為論據(jù)證明宇宙是生命體;“如果宇宙沒有生命,怎么會從中開出燦爛的生命之花?”這是以反問句為前提進行演繹推理,再次強調(diào)“宇宙有生命”這一結(jié)論;“你難道沒有聽到石頭里也有生命的吶喊嗎?你難道沒有用心靈聽到從那遙遠的星系里傳來的友好問候嗎?”這兩次反問構(gòu)成歸納推理,使作者的觀點無懈可擊。這段文字共6句,作者連用5個反問句,造成強大的語勢,它們似涌波排浪一般,重重地沖擊著讀者的思想之堤,讓讀者驚醒,深思,徹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