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風(fēng)使船
借風(fēng)使船,就是在與人交談中,當我們被某個話題難倒時,可借助談話雙方以外的第三者,即一些名人的做法、權(quán)威性的言論,為你的觀點找到有力的支撐,增強自己觀點的說服力,進而使談話難題迎刃而解,收到良好的談話效果。
馬鈞是魏國著名的機械發(fā)明家,他革新了織綾機,還制造了指南車和龍骨水車(翻車)等工具。可惜的是,因不善言辭,他的發(fā)明被別人攻擊得一無是處。當時,馬鈞的朋友、文學(xué)家傅玄卻很賞識他的才華,便向安鄉(xiāng)侯曹羲推薦重用他。沒想到,曹羲輕信讒言,上來就說:“我聽說馬鈞可是口齒笨拙的人,除了幾項發(fā)明制造,并無什么才能??!”傅玄倒是不慌不忙,耐心地說:“大人,圣人孔子選人時,并不限于用一種標準,而是重在一技之長??组T的得意弟子中,顏淵的長處是德行好,子貢的長處是很有口才,冉有、季路的長處是富有政治才干……盡管孔子通達事理,但也不是在方方面面都精通。比如,就政治而言,他只好去問冉有、季路。作為圣人的孔子是這樣,更何況我們呢?而今馬鈞在科學(xué)技術(shù)上有所創(chuàng)造發(fā)明,對國家有益。我們不能像有些人那樣,抓住一點,不顧其余,隨便嘲笑馬鈞口拙無才。如此下去,朝廷又怎么能選拔出優(yōu)秀的人才呢?”聽了這話,曹羲口服心服。不久他就力排眾議,重用了馬鈞。
面對曹羲并不客觀公正的看法,傅玄并沒有用自己的話去反駁,而是借用圣賢先哲的做法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最后收到了良好的談話效果。
二、布網(wǎng)抓鳥
即面對論辯對手時不從正面進攻,而是先讓一步,暗暗設(shè)下“天羅地網(wǎng)”,引誘對方進入,讓對方失去警惕,露出破綻,最終陷于被動;一旦條件有利于自己時,迅速“收網(wǎng)”,一招制敵,使其束手就擒。
魯迅在《半夏小集》中寫了這么一段有趣的論辯:
A:啊呀,B先生,三年不見了!你對我一定失望了罷?
B:沒有的事……為什么?
A:我那時對你說過,要到西湖上去做二萬行的長詩,直到現(xiàn)在,一個字也沒有,哈哈哈!
B:哦……我可并沒有失望。
A:您的“世故”可是進步了,誰都知道您記性好,“責(zé)人嚴”,不會這么隨隨便便的,您現(xiàn)在也學(xué)會了說謊。
B:我可并沒有說謊。
A:那么,您真的對我沒有失望嗎?
B:哦,無所謂失不失望,因為我根本沒有相信過你。
從辯論中可以看出,A明明是個恬不知恥的撒謊者,卻偏偏指責(zé)B也是撒謊者。B巧施“布網(wǎng)抓鳥”術(shù),先用“為什么”布置下網(wǎng),一步步引對方入網(wǎng),讓對方自陳其偽,然后“收網(wǎng)”,以“我根本沒有相信過你”收束,給予撒謊者以致命反擊,使其無言以對。
三、把握對方心理
口語交際中,把握住對方心理至關(guān)重要。抓住對方心理,把話說到對方的心窩里,其實就是從對方的角度出發(fā),為對方著想,以對方利益為起點,讓對方明白事情對自己有利,對自己有利的事情還為什么不答應(yīng)呢?
公元1233年,元太宗率領(lǐng)蒙古國軍隊再次攻打金國,攻下金國都城汴京指日可待。在發(fā)動全面進攻前,蒙古大將速不臺特地來拜見元太宗,主動請纓,要求破京屠城,把百姓殺個精光。耶律楚材聽說后,立即來到元太宗的營帳勸諫道:“大汗,軍士連年征戰(zhàn),流血犧牲,目的就是要得到土地和百姓。得到土地而沒有百姓,那要土地有什么用呢?”元太宗有些猶豫,屠城是蒙古軍隊以往的慣例,豈能說改就改?
耶律楚材見正面勸諫無效,便細細揣摩元太宗心理,又勸道:“汴京是金國的都城,能工巧匠、珍奇文物都集中在這里。如果您下令屠城,大汗您將一無所獲。”元太宗心中一動,迅速下令,進城后只捕殺金國完顏一族,其余人等一律赦免。就這樣,京城一百四十萬百姓性命得以保全。此后,屠城濫殺之風(fēng)也漸漸得以廢止。
剛開始時,耶律楚材并未把握住元太宗心理,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勸說,雖然句句在理,卻也難以說服對方;之后,他抓住元太宗貪圖財物的心理,直陳屠城危害,大汗將“一無所獲”,說中了元太宗的心事,使其不得不權(quán)衡利害,最后放棄了屠城。耶律楚材三言兩語挽救了全城百姓的性命,這正是打心理戰(zhàn)把話說到對方心窩里的妙用。
【李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