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導入】
從此就看見許多陌生的先生,聽到許多新鮮的講義。解剖學是兩個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學。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
……
那坐在后面發(fā)笑的是上學年不及格的留級學生,在校已經一年,掌故頗為熟悉的了。他們便給新生講演每個教授的歷史。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車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魯迅《藤野先生》
【技法點睛】
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對藤野先生的兩處外貌描寫,寫得簡練傳神,準確地反映了人物的品質和性格。“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這幾處描寫不飾雕琢,不加渲染,截取了藤野先生走進教室,走上講臺的一個鏡頭,簡單的幾筆,把一位認真、嚴肅的老師形象介紹出來了。另一處說他“穿衣服太模胡”“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這幾句描寫同樣有著非常鮮明的特征,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個生活儉樸、不拘小節(jié)、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
成功的外貌描寫能夠形象、鮮明地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人物的精神面貌。要寫好人物的外貌,關鍵在于平時的仔細觀察,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抓住人物的長相、神情、姿態(tài)、服飾等外部特征進行描寫;二是根據外在特征反映人物的身份、個性、品格及心理變化。
外貌描寫的方法有很多種,從大的方面歸納起來無非是兩種:一種是對人物進行細致入微的刻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工筆描寫”。如一篇中考優(yōu)秀作文《開往春天的列車》中這樣描寫一位中年男子的外貌:“站在我們座位旁的是個壯實的中年男子,絡腮胡子,頭發(fā)有些蓬亂,臉上已淌下大滴大滴的汗珠,皮膚接近古銅色,但又夾雜著黝黑的色澤,那件單薄的藍色工人服早已濕得不成樣子?!边@一段外貌描寫,不僅全面,而且細致,特別是對汗珠及膚色的描寫更是細致入微。另一種就是“白描”,就是不加渲染烘托,不用華麗的辭藻,而以簡練單純的筆墨勾勒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來。運用這種描寫方法可以給讀者一個簡單、明快的印象。如《藤野先生》中的上面兩處對藤野先生的描寫就是典型的白描,雖著墨不多,但人物特征非常鮮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仿寫作文】
奶奶,我的記憶
□王丹
故鄉(xiāng)的老屋總是在我的記憶中揮之不去:屋檐下,門墩上,奶奶常常就在那里坐著,旁邊放著線筐,里面裝著各種各樣的針線。
爺爺走得早,奶奶早已習慣了一個人生活。我的父母想接她到城里住,可她就是舍不得她養(yǎng)的那些雞。于是,逢年過節(jié)我們一大家子人都要趕著趟地回老家。
奶奶的身體已大不如前,眼睛也越來越不好使,有時看東西都得瞇著眼。后來,她的針線也放下了,常常見她倚在門口,呆呆地望著遠處。午后的陽光灑在奶奶的身上,她滿臉祥和,滿頭銀發(fā),我的童年時光仿佛也已刻進了奶奶慈祥的皺紋里。
我常常會想起那些幸福的時光。我和弟弟從小就在奶奶身邊長大,在我們的童年里,奶奶就是我們全部的故事。每次我們頑皮的時候,奶奶總是變戲法似的,給我們各種各樣好吃的東西。于是,我和弟弟就常常坐在門墩上,吃著永遠也吃不完的東西。有時,我會和弟弟因搶奪零食而追打。這時,奶奶就停下手中的活兒,瞇著眼看我們,那樣子讓人分不清她是生氣還是高興。吵鬧即刻停止,我安靜地坐下,但在背地里會偷拍一下弟弟的背,弟弟夸張地大聲喊疼,而我則若無其事地乖乖坐著。奶奶無可奈何地搖搖頭,但嘴角分明是上揚的。
今年,我的父母商量后決定一定要將奶奶接到城里住,可是,我盼來的卻是一個接一個的壞消息,先是奶奶的眼睛看不見了,不久奶奶就一病不起……
現在,我再也看不到奶奶坐在門墩上縫補東西的情景了,陽光還是那樣柔和,老屋的大門卻從此不再敞開,我也永遠地失去了屬于老屋的大門的午后。然而,在我的記憶里,奶奶依舊坐在屋檐下,依然在縫補著她永遠補不完的東西。她的笑容早已定格在故鄉(xiāng)午后的陽光中。
【練筆點評】
本文構思比較新穎,感情也很真摯。
亮點在于外貌描寫,“屋檐下,門墩上,奶奶常常就在那里坐著,旁邊放著線筐,里面裝著各種各樣的針線”“常常見她倚在門口,呆呆地望著遠處。午后的陽光灑在奶奶的身上,她滿臉祥和,滿頭銀發(fā)……”“奶奶就停下手中的活兒,瞇著眼看我們,那樣子讓人分不清她是生氣還是高興?!薄澳棠虩o可奈何地搖搖頭,但嘴角分明是上揚的?!边@些典型的白描如同給我們展示了一張退了色的老照片,沒有過多的修飾,只是一個粗略的輪廓,樸素但卻傳神。
最后一段寫道:在“我”的記憶里,奶奶的笑容“早已定格在故鄉(xiāng)午后的陽光中”。描寫非常細膩,仿佛是一個特寫鏡頭,但又沒有采用工筆的寫法,奶奶的形象就定格在這一個笑容里面了,以局部見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