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孩子的假日
無論中外,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但是成才需要各種條件,如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能經(jīng)受住磨煉以及具有較高的素質等等??傊?,培養(yǎng)孩子決不僅僅是讓孩子吃飽肚子、多讀幾本書,更不是毫無原則地溺愛孩子。世界各國教育孩子的方法多種多樣,來看看吧,或許你能從中得到些啟示……
英國:最看重的是友好
在英國人的眼里,看一個人最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友好,而不在乎他的職業(yè)、性別、收入、教育和私生活。英國人教育孩子要從小善待一切生命,包括動物、植物等。天氣好的時候,家長會帶著孩子去看看大自然。夏天廚房爬滿了螞蟻的時候,媽媽會一邊消滅螞蟻,一邊告誡孩子絕對不能玩弄螞蟻,不能讓它們死得太痛苦,并且只要打一兩只就可以了,這樣其他的螞蟻就會發(fā)出警報,讓同伴不要再來這里。
幾個英國孩子養(yǎng)的金魚巴里死了,孩子的媽媽讓他們打電話告訴正在上班的爸爸這個壞消息,第二天還要在附近的教堂為金魚舉辦簡單的葬禮。其中一個孩子居然還夸張地做了個噩夢,說夢到巴里了。媽媽對他們解釋說:“生命總會有結束的時候。巴里活得很開心,因為大家都愛它?!?/p>
這樣的教育在我們看來可能有點傻得可愛,但它可以培養(yǎng)孩子們對他人及動植物的尊重,使孩子們明白如何關心和愛護別人。
日本:讓孩子獨立自主
為了增強兒童的生活自理觀念,日本家長有意識地讓兒童學會判斷是非,作出選擇,如去商店購買玩具,家長事先會定出一個金額,讓孩子自行決定買什么;家里準備外出旅游,家長也會征求一下孩子的看法。在這種觀念培養(yǎng)下的日本孩子上了初中后,能夠自己獨立地上街購買衣服,而且會貨比三家,精打細算。
猶太人:讓孩子早知書本是甜的
在每個猶太人的家里,當小孩子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圣經(jīng)》,滴一點兒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經(jīng)》上的蜂蜜。這個儀式的用意不言而喻:書本是甜的。古時候猶太人的墓園就常常有書本,傳說夜深人靜時,死者會來看書。這種做法有其象征意義,即生命有盡頭,求知卻無止境。
奧地利:“想象幼兒園”
在音樂之都維也納,有個別具一格的幼兒園——“想象幼兒園”。顧名思義,即是以培養(yǎng)幼兒豐富的想象力為特色的幼兒園。步入“想象幼兒園”的其中一間教室,猶如走進了童話世界。孩子們在教師的指導下,盡情張開想象的翅膀,把自己裝扮成美麗的白雪公主或是可憐的丑小鴨。在被命名為“太空世界”的教室里,孩子們駕駛模擬太空船遨游浩瀚的宇宙,想象著與地球以外的星球上的生命進行溝通。在手工間里,孩子們使用特制的小型刨子、鋸子,切割不同形狀的小木塊,并涂上顏料,最終制成一套積木;在縫紉間里,孩子們學著穿針引線,為玩具熊或洋娃娃縫制自行設計的新衣……
新加坡:利用假期掌握技能
學校放假期間,新加坡街頭會出現(xiàn)一道風景,即一群群抱著募捐箱的學生。他們所在的學校和當?shù)氐拇壬茩C構大多有長期的合作關系。學生利用假期籌集善款,既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關心困難群體和回報社會的意識,也能為慈善機構增加資金來源。
新加坡中小學校都開設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學生在課外活動方面的得分在升學成績中占有一定比重。一些學校利用假期對喜歡音樂、舞蹈、科技、救護和球類運動的學生集中培訓,例如組織學生野營,讓學生在野外條件下學習救護技能,或是帶領學音樂和舞蹈的學生排練和演出等。
德國:讓孩子與大人爭辯
德國人認為“兩代人之間的爭辯,對于下一代來說,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們鼓勵孩子就某件事與父母爭辯,自由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通過爭辯使孩子覺得父母講正義,講道理,從而使孩子打心眼兒里更加依賴和敬重父母。父母要孩子做的事,孩子通過爭辯弄明白了,會心悅誠服地去做。父母有難題,孩子參與爭辯,也能啟發(fā)父母。
韓國:“修學旅行”
韓國的社會團體和基金會歷來有在假期組織青少年到國外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促進文化交流的傳統(tǒng)。韓國的大、中、小學也會安排學生參加各種類似夏令營的“修學旅行團”,在國外邊旅行邊組織各種學習活動,以拓寬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和適應能力。
近年來,除了傳統(tǒng)的觀光和考察類型的“修學旅行”,韓國還出現(xiàn)了外語“修學旅行”、體育“修學旅行”、電腦“修學旅行”等全新的形式。在讓學生們走出校門和家門的同時,培養(yǎng)他們對外語、體育、電腦等各方面的興趣,寓教于樂,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同學們,看過了國外形形色色的教育方法,大家一定大開眼界了吧!希望大家也能走出自己的小天地,走出國門,因為世界真的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