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聽眾》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課文,但讀完之后,讀者又很難說出它好在哪里!它講的不是轟轟烈烈的大事,沒有華麗的辭藻,曲折的故事,但卻真真切切地打動了我們!而打動我們的就是它的簡單,平凡,真實。
這篇文章寫了對待練琴的三種不同態(tài)度,“我”堅持練琴;父親和妹妹總是據(jù)實以告,說“我”拉小提琴像鋸床腿;而耳聾的老人卻一直在鼓勵“我”。其中老人的話語和神態(tài)最讓人感動。
文章開門見山,說“我”是個音樂白癡,拉小提琴就像鋸床腿。作為家人的父親和妹妹總是打擊“我”,導致“我”被迫去小樹林里練琴。而小樹林中靜坐的老人卻不嫌棄“我”的琴聲。第一次見到老人,“我的臉頓時燒起來”。此時“我”的緊張和不安反襯出老人的平靜,她“靜靜地坐在木椅上,平靜地望著我”。她用很簡單的語言鼓勵了“我”,“你一定拉得很好,可惜我的耳朵聾了”。
有人夸獎,“我”有了繼續(xù)練習下去的信心。于是每天早上“我”都去小樹林,對著唯一的聽眾咿咿呀呀地拉著琴?!八恢焙芷届o地望著我”,還鼓勵“我”,“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因為老人的鼓勵,“我”開始刻苦練習。老人還是“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但她開始用“手指悄悄地打著節(jié)奏”。
文章的結尾峰回路轉,讓人吃驚。年深日久,“我”的琴藝精進,以至于專修音樂的妹妹聽后大為吃驚,追問“我”是否有高人指點?!拔摇卑衙孛芨嬖V妹妹,妹妹的回答卻更讓“我”吃驚。原來老人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曾是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
文章描述老人對待“我”拉小提琴的態(tài)度,總是用平靜來寫她的神情,用溫和謙遜的話語來寫她對“我”的鼓勵。這既是老人真實的表情和話語,也是作者有意識地選擇的一種寫作風格。文章平靜得如涓涓細流,沒有多大響動,卻流進讀者的心里;樸實的話語,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像春風吹進“我”心里,也吹進讀者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