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引入】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韓愈《師說》
分析:本段前兩句確立了本段議論的中心,即反面批判當時士大夫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作者針對時弊,從三個方面對比,剖析了“不從師”的癥結。對比一是縱向的古之圣人和今之眾人對“從師”的不同態(tài)度的對比。接著作者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結果。對比二是從自相矛盾的兩方面進行對比:“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小學而大遺”。針對這兩種現(xiàn)象,作者對這類人不從師的表現(xiàn)直接給予否定,“吾未見其明也”。對比三是對當時社會上出現(xiàn)的兩類人即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進行的橫向對比。面對社會上出現(xiàn)的這種不良風氣,作者發(fā)出帶有諷刺的強烈感慨:不從師的“君子”遠遠不及一般的工匠。三重對比縱橫交錯,層層深入,讓讀者充分認識到“從師”的必要性,也從而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
【名師支招】
對比論證是用相反或相對的兩方面事實或道理論證論點的論證方法。對比的可以是兩個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通過對《師說》中對比論證的分析,我們可以探究議論文中運用對比論證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要緊扣論題——正反對照應有明確的目的,凸顯論題的特征,顯露論題的本質,不能漫無邊際?!稁熣f》為了論述“學者必有師”的觀點,緊緊抓住當時社會上幾類人對“從師”的態(tài)度進行論述。
2.要建立合理的參照系。要進行比較,就必須具有合理的共同參照系,沒有共同的參照系,兩者就無法進行比較。所謂參照系就是用來衡量和確定雙方優(yōu)劣長短的標準,這樣的標準必須具有客觀性,是社會公認的標準,否則比較的結論不可靠。
3.要具體明確“對比點”。一是材料需要具有鮮明的對比性;如“圣人”的從師與“眾人”的“恥師”形成對比,從而有力證明“不從師”的后果是嚴重的。二是對比的雙方要屬于同一范疇,或橫向比較或縱向比較,或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或不同事物的同一個方面。不能把橫向的材料和縱向的材料放在同一個方向下比較,那樣會造成議論邏輯不清。三是論點應表現(xiàn)出相反或相對的性質?!稁熣f》中的三組對比都是屬于相反的性質。
4.把相反或相對的兩個材料進行對比后,必須對其進行分析。一是分析對比產(chǎn)生的根源,即“挖根源”。二是闡述觀點的正確性,即“深闡釋”。三是闡釋對比產(chǎn)生的結果,即“探結果”。
5.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實例分析,以證明其現(xiàn)實性,即“聯(lián)現(xiàn)實”。
【小試身手】
三國時期的蜀臣馬謖,因能言善辯而被諸葛亮所重用,卻不知此人雖善識兵書,但在實際作戰(zhàn)中只知兵書而不知變通。馬謖只會夸夸其談而最終因自己的紙上談兵讓街亭失守,自己也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真正的賢人不僅要有嘴上功夫,更重要的是要會把嘴上功夫運用到實際行動中。百家講壇有一個叫做紀連海的講師,進入百家講壇之前他只是一個普通的高中老師,并不善言,很多學生在他的課堂上昏昏欲睡。于是,他下決心去改變這些,他苦練表達,把課講得饒有生趣,學生便都認真聽講了。他帶的班的歷史成績排在了年級前列,他自己也最終成為百家講壇的一位名家。一個人的賢與不賢并不是由善言決定的,而是看其對自己能力運用得是否恰當,是否注意提升自己。
——應京凌《善言非為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