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導(dǎo)入:
散文是什么?賈平凹說:“散文是撕了衣服給人看?!彼淖钚律⑽募短鞖狻纷罱霭媪恕K押芫脹]出過新散文集了,對此他說:小說可能藏拙,散文卻會暴露一切,包括作者的世界觀、文學(xué)觀、思維定式和文字的綜合修養(yǎng)。隨著年齡大了,閱歷多了,激情是少了,它沒有了那么多的抒情和優(yōu)美,它拉拉雜雜,混混沌沌,有話則長,無話則止,看似全沒技法,而骨子里還是蠻有盡數(shù)的。
技法梳理:
散文是所有文學(xué)樣式中最自由活潑、無拘無束的體裁。它有時像銀光閃閃的匕首,直刺敵人的心臟;有時像抒情詩,抒發(fā)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思想感情;有時像一幅水墨畫,描繪水光山色、花鳥魚蟲。那么,如何提高不同類型的散文的寫作水平呢?
1.敘事性散文。在選取細節(jié)時一定要避免使用那些老生常談的陳舊的素材。比如寫老師就是燈下批改作業(yè),帶病講課;寫父母就是風(fēng)雨夜背我上醫(yī)院等。在結(jié)構(gòu)上,可采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zhuǎn)換或者情感的變化展開敘寫的連貫式結(jié)構(gòu);在文章手法和語言上,要學(xué)會捉住鮮活生動的形象,或描寫,或抒情,或白描寫意,或工筆雕琢,或比喻擬人繪聲繪色,或虛實相濟動靜結(jié)合,或?qū)Ρ扔骋r托物言志,力求形象生動。
2.抒情性散文。無論是借景抒情還是因物抒情,都可借鑒這樣幾種模式:(1)移步換景游覽式,即“參游起因→參游見聞”,由作者的目擊、聯(lián)想來描寫景物,抒發(fā)感情。(2)圓形結(jié)構(gòu)靜觀式,即“進入景點→依次靜賞→賞景聯(lián)想→離開景點”,以多角度描摹主要景物為經(jīng),以浮想聯(lián)翩為緯,以情感為主線,進得去,出得來。(3)由實及虛深化式,即“眼前物的特性→個體人的性格→群體人的品質(zhì)”,可用卒章顯志的手法明確題旨,也可用對比襯托的手法升華主題。
3.議論性散文。入題要簡潔,用議論提綱挈領(lǐng),引領(lǐng)全文,或者由新穎、形象的比喻入題,直接扣題。主體要豐盈,多角度選材,選取2~3個具體事例或者描寫片段體現(xiàn)主題,并穿插議論深化對事物的認(rèn)識。即一邊對自己選用的材料進行簡要的概括敘述,一邊根據(jù)材料的內(nèi)容進行議論,議論應(yīng)力求簡潔、精要,能夠畫龍點睛。結(jié)尾要有力,運用名言詩句或多種修辭手法結(jié)尾,回應(yīng)開端,再次扣題,達到提升文章主旨的目的。
當(dāng)然,文無定法,寫作散文也可先從模仿開始,運用嫻熟之后再加以創(chuàng)新。
學(xué)以致用:
1.閱讀下面的一則哲理散文,將空白處補充完整。
和尚與元帥
山路蜿蜒,樹木蔥蘢。
“深山藏古寺,初日照高林。”一個寺院中,一位和尚身著僧衣,面目嚴(yán)肅,靜望蒼山。他,是在悟禪,是在靜思自己的過去吧!他著眼于己。
一位大帥慕名來訪。入寺后,大帥問曰:“禪師今日可又悟出了何等至理?鄙人來訪,所為即事?!?/p>
和尚平靜地說:“老僧近日朝觀山色,夜覽霧云,于此境之中,悟出一理:①________,________?!?/p>
大帥笑曰:“禪師之言,不無道理。然,依鄙人看來,稍有偏見?!崩仙嫔岷停迫粏柕溃骸昂我砸姷??”
大帥答道:“大師所悟之理,重在修養(yǎng)自身,只著眼于己。而本帥統(tǒng)領(lǐng)天下兵馬,坐看天下大事,揮師縱橫,保家衛(wèi)國。本帥自認(rèn),②_______,________,才是正道。而于自身功名利祿,則毫無期重。所以,本帥著眼于天下百姓,以著眼于自我德行;而大師只著眼于自身的行為,卻忽視了天下他人。”
誠然,人,只有看到自我,也看到天下他人,才能不斷進步。③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是為至道。
2.老舍先生說:“‘她是個活潑可愛的姑娘,她的眼睛很大,她的嘴巴很小,她的個子不高’這樣的句子,句法單一,形式呆板,沒有變化。”他認(rèn)為要是如下表述,就活潑起來了:她是個活潑可愛的姑娘,大眼睛,小嘴巴,個子不高。
閱讀上面的材料,談?wù)劄槭裁锤暮缶渥泳妥兊谩盎顫娖饋砹恕保?/p>
3.請仿照例句將后面的句段補充完整。
你會因喜愛北國的皚皚白雪而對南國的椰樹海風(fēng)不屑一顧嗎?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希臘哲人曾說,人是感情的動物。因此,面對大千世界,感情上的喜好憎惡往往會影響到對人、對事的看法。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架天平,有個自己的標(biāo)準(zhǔn),用來衡量周遭的一切。
4.閱讀下面的散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幸福和痛苦的領(lǐng)悟
□俞敏洪
之所以有的人更痛苦,有的人更幸福,不是人們對待幸福的態(tài)度不同,而是人們對待痛苦的態(tài)度不同……
有一年夏天,我沿著黃河旅行,無數(shù)次站在黃河岸邊,看滔滔河水像黃龍翻滾,自天際流下,把我的心都流成了無邊無際的壯闊;無數(shù)次注視著落日像血一樣融入河水,好像生命被一次次重新染色,每一次都有奔騰到海的沖動。
但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黃河邊上,用瓶子灌一瓶河水。泥漿翻滾的水,被灌到水瓶里以后,依然十分渾濁,透過瓶子,看到的只是渾濁黃色的世界。在瓶子背后,看不到天,也看不到地。面對這樣的水,我感到了痛苦和絕望,感到了黃河河床不斷提高帶來的災(zāi)難,感到了人們在這種災(zāi)難中的呼喊。我把水瓶放在邊上,痛苦地坐在岸邊,看著黃河發(fā)呆。
一段時間后,我把眼神從遠處收回來,猛然發(fā)現(xiàn)身邊瓶子里的水開始變清。渾濁的泥沙沉淀下來,上面的水變得越來越清澈。我看著這種變化,直到泥沙全部沉淀,只占整個瓶子的五分之一,而其余的五分之四都變成了清清的河水。我慢慢把瓶子舉起來,透過瓶子,我看到了天,看到了地,看到了生命中幸福與痛苦的界限。
原來我們的幸福和痛苦也像黃河水一樣。我們在匆忙和浮躁中,拼命地?fù)u晃我們的生活,直到我們的生活變得一片渾濁,使所有的幸福都摻雜了痛苦的成分。假如清水是幸福,泥沙是痛苦,那我們一生幸福的總量應(yīng)該大于痛苦。我們時時感到痛苦,不是因為痛苦多于幸福,而是我們用不恰當(dāng)?shù)姆绞?,讓痛苦像脫韁的野馬,隨意奔跑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因為痛苦的滲透,我們本來應(yīng)該清澈如水的生活,變得像黃河水一樣,有了太多的雜質(zhì)。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讓痛苦沉淀在我們的心底,不管痛苦能不能消失,都只讓它占有我們心里的一小片空間,那大部分的空間就會被幸福充實。每一個人出生伊始,一輩子所經(jīng)歷的幸福和痛苦的總量都應(yīng)該是相同的,之所以有的人更痛苦,有的人更幸福,不是人們對待幸福的態(tài)度不同,而是人們對待痛苦的態(tài)度不同。想到這里,我把水瓶中的水晃動了一下,已經(jīng)變得非常清澈的水在一瞬間就又變得渾濁不堪。
(選自《少年文摘》2008年第2期,有刪節(jié))
文章第五自然段中說“那我們一生幸福的總量應(yīng)該大于痛苦”,又說“一輩子所經(jīng)歷的幸福和痛苦的總量都應(yīng)該是相同的”,這兩句話矛盾嗎?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