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進入高中了,文言文的學習幾乎成了一道坎兒,如果不是有高考那19分固執(zhí)地守候在那兒,我真想選擇放棄。不知大家對于文言文的學習有什么看法?
一樓:文言文真的那么難以接近嗎?其實不然,人們常說興趣是習慣的女兒,只要堅持就能養(yǎng)成習慣;只要形成習慣,就會漸漸產(chǎn)生興趣。譬如漁夫打魚、樵夫砍柴,并非都是出于興趣,而是生活所迫,但久而久之,以至于一天也離不開水、離不開山了。我想,學習文言文也是可以培養(yǎng)出興趣的。初中生活結(jié)束了,高中生活開始了,這也是人生的必經(jīng)階段,用背水一戰(zhàn)的勇氣去迎接,我想一定能學好文言文的。
二樓:在誦讀中,親近文言文。誦讀應該是親近文言文的首要途徑。不斷地朗讀,不但有助于把握文義,還可以增加語感。但這種方法尚未引起同學們的足夠重視。我所說的誦讀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指大聲地朗讀,直至熟讀成誦。司馬光說:“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在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闭b讀也是學習文言文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古人讀書,一頓三搖,如癡如醉,他們并非是千篇一律的哼唱而是在誦讀中讀出文章固有的語氣、語調(diào)和節(jié)奏,把握文章的情緒、氛圍和情感。在讀準字音、準確停頓的基礎上去體察語氣,辨明語義,理清層次,讀出特色。文言語義含蓄而豐富,只有在反復吟誦中才能心領神會。像“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祭十二郎文》)尚可在讀完一遍后便能有所把握;而“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項脊軒志》)則需反復揣摩,賞心悅目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幽美意境才會浮現(xiàn)。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誦讀習慣,不僅有助于對文言文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對古文的鑒賞能力。葉圣陶曾說:“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是看作一種負擔?!币槐楸纫槐樽x來入調(diào),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在熟讀的基礎上,還要適當背誦一些文言文。一些文學大家都曾大量背誦過名篇;如韓愈日記數(shù)千言,“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郭沫若8歲時會背《千家詩》;巴金年少時背過《古文觀止》。
三樓:我認為,僅僅誦讀幾篇教材選編的文言文,還遠遠不夠,還要注意兩點:
首先就是要擴大閱讀量,要廣泛接觸各類文章,廣泛了解古人的表達習慣和用詞習慣,要有一個見多識廣的基礎。如果腦子里沒有足夠的文言知識,一看見生疏的就會感到莫名其妙。見過“一鼓作氣”“填然鼓之”一類的說法,再讀到“齊人三鼓”,就不會誤解為齊人有三面鼓。高中教材中選了不少文言文,我認為仍然不夠。很多文章都是節(jié)選的,對于同學們來說,最好在精讀、背誦的基礎上更廣泛地接觸原著。課本選了《荊軻刺秦王》,建議去讀一讀《戰(zhàn)國策》;學了《寡人之于國也》,就要去讀《孟子》;課文選了《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就要去讀一讀《史記》。如果讀了《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全篇,那么對《鴻門宴》中的“籍何以至此”的“籍”理解起來就不會感到突兀了,因為開頭介紹項羽時,就已說明了“籍”是項羽的名,而“羽”才是他的字。這只是一個很皮毛的例子,很多知識還是要靠自己的積累、比較、領悟才能學扎實的。
其次要注意的是閱讀進程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逐步加快。這里指出兩個方面:一是選材上要由淺近到艱深;二是閱讀量上應由少到多。剛開始閱讀文言文可能感到是件很頭疼的事情,但不能放棄。課外閱讀,可按成書朝代由后往前讀;在體裁上,可由敘事類到抒情類,再到議論類地來讀;在時間安排上,每日不宜太長,或半小時,或20分鐘;在內(nèi)容上,也不可求多。
總之,文言文得之于口,銘之于心,繼而達到閉目成誦的效果,這才是親近文言文的必由之路。誦讀應以精讀為本,以泛讀為翼,要在音韻和諧、抑揚頓挫中去感受文質(zhì)之美。誦讀之法貴在堅持,鍥而不舍,必有收獲。相信總有一天,你緊鎖的眉頭定會舒展開來。
四樓:樓上的,說得不錯喲。我也班門弄斧一回。我認為學文言文還要在積累中體察。同學們初學文言文常常是把文句中不懂的詞義夾注到字里行間,以為這就算是學習完一篇文章了。其實這種獲得很難遷移,效率是很低的。讀得多了,見得廣了,文言文的閱讀能力自然就會提高,但總是用頭腦中儲存的詞義去解讀新的文言文,往往很難奏效。比如用“與秦王會澠池”中的“會”解釋“會征促織”中的“會”就解釋不通;古時乘車以左為尊,由此推論“位在廉頗之右”為“位在廉頗之下”,這就錯了。再如,“拜首、稽首、叩首、頓首”等表示禮儀的詞語,哪一種更有禮貌,更為尊敬?在什么場合,使用哪一種禮節(jié)語?“尺、尋、丈、仞”誰長誰短?“加、除、黜、謫、遷”誰升誰降?“黃昏、夜半、雞鳴、人定”各指何時?為在閱讀中減少翻檢之苦,同學們可以做一些文言實詞詞義、虛詞用法等方面的收集工作,結(jié)合教材內(nèi)容以及教師的講解,自己動手編輯一本《中學生常用文言詞典》。還可以作一些分類摘編,制作一些知識卡片,將古代文化常識作一個粗淺的分類,形成系列。日積月累下來,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知識,而且也會使文言文閱讀得心應手。
五樓:哈哈,細致,可操作。蘇軾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蔽覀冇仓^皮堅持、鍥而不舍地努力之后,就會漸漸形成了自覺閱讀文言文的習慣;而習慣一旦養(yǎng)成,有了一定的積累,就會感到文言文學習非但不會那么困難,反而會成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蘭亭集序》)是一種境界;“相其筆墨之際,真是蓋世英杰之士,身被至痛,銜之甚深,一旦更不能自含忍,于是開喉放聲,平吐一場??雌涠味尉瘢P筆飛舞,除少卿自己,實乃更無余人可以代筆”(《圣嘆選批古文必讀·答蘇武書》)則是一種相知。原先不理解的,通過反復誦讀,就會漸漸理解了;原先自以為理解了的,通過反復誦讀,更能體會作者之用心,得其精髓微旨。在閱讀、背誦之外,加以深入思考,再或圈點,或批注,或?qū)懽x書筆記,總會有收獲。宋代的朱熹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漸漸有疑,中則節(jié)節(jié)有疑,過了這一番后,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遍喿x并思考是終生受益的學習方法,它的意義遠勝于一次語文考試。對于中學生來說,在不甚明了之中求出一個“解”來就是收獲。
六樓:我來歸納一下,誦讀、積累和思考這三個方面不能割裂開來,誦讀中應有積累、有思考,思考之中應有反復誦讀。文言文的學習就是要用口去閱讀,用手去閱讀,用心去閱讀,做到了口到、手到、心到,然后堅持不懈,就一定能享受到文言文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