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部隊作家魏巍隨志愿軍來到朝鮮。在朝鮮戰(zhàn)場上,他每天都被志愿軍的英雄事跡感動著。于是,他寫了一篇文章來歌頌志愿軍。在初稿中,他選用了二十多個感人事跡,后來,他對初稿進行了反復修改,刪去了許多內(nèi)容,最后只選取了三個事例,分別從革命英雄主義、愛國主義、國際主義三個方面歌頌志愿軍。文章改短了,卻更加精練,更加感人,更加條理清楚,這就是有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
魏巍最初選取的二十多個事例,當然都很感人;但由于事例太多,思路紊亂,讀者反而印象不深,所以他要反復修改。修改的結果,長的變短了,卻更加精練,更加感人。這正說明了“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
要想防止一篇文章的局部出問題,筆者建議學生注意以下三點:
一、注意文章中心模糊或偏離
一篇文章一般只能提出一個主要問題,確立一個中心思想。動筆前,這個中心思想要非常明確,下筆后,要有意識地把這個中心思想貫串全文,使讀者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有一個學生的文章中,他先是記敘嘗試追星,后來老師找他談話,然后寫自己漸漸轉向學習,最后的體會是:“我終于嘗到了學習的滋味?!边@篇作文的中心就不夠明確,到底主要是想表現(xiàn)嘗試追星還是嘗到了學習的滋味?作文中沒有明確地寫出來,整篇作文的中心很模糊。所以寫作時,學生應把自己的主張見解、思想感情、寫作意圖直截了當?shù)伢w現(xiàn)在文章的語句中,而且顯豁地置于文章的首段或末段。
二、注意材料的選擇失當與不足
文章的中心確立后,學生就要圍繞中心選擇材料,使主題與材料統(tǒng)一。為防止出現(xiàn)材料的選擇失當與不足的問題,學生組織材料時一般要念好三字經(jīng):一是準,指的是要圍繞主旨選材。選材要準,挖掘要深。二是精,選取典型的材料。典型的材料“以一當十”,既有廣泛的代表性,又有強大的說服力。三是真,真實的材料能夠增強文章的說服力、感染力,避免由于編造而出現(xiàn)破綻。只有這樣,才能得心應手地將凌亂的材料統(tǒng)一在自己的旗幟之下,使之成為具有戰(zhàn)斗力的論據(jù),從而寫出使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來。
三、注意局部思路紊亂與重疊
思路清晰是寫好文章的前提。不管選擇哪種文體,寫之前都要對所寫內(nèi)容有一個整體“規(guī)劃”,如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按什么思路去組織全文。只有思路清晰,文章才會有很強的層次感。局部思路紊亂與重疊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段落劃分不合理,不是一段到底,就是分段太多,以致文脈混亂;二是這個段落的內(nèi)容和那個段落的內(nèi)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內(nèi)容重疊。這都反映出作者寫作前缺少整體構思,想到哪兒寫到哪兒,心中沒譜,自然也就模糊不清、雜亂無章了。所以,我們要對這些局部思路紊亂與重疊的作文作出必要的調(diào)整。
■
一、有人說:“圣人不能為時,而能以事適時,事適于時者,其功大?!狈材苓m應者,均可獲得成功。
三國時期,諸葛亮領兵平定了南中夷人(云南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的叛亂后,想要任命當?shù)氐念^人擔任官吏來管理。有人就進言反對,諸葛亮說:“如果留下外地人在這里當官,他們不了解當?shù)氐娘L俗人情;如果沒有軍隊保護,始終不會得到他們擁戴。我們要順勢而行,適應當?shù)厝藗兊奶攸c,以事適時,事適于時者其功大?!敝笾T葛亮就任命當?shù)氐念^人擔任官吏。于是,社會秩序井然有序,夷漢之間也相安無事。
而不適應往往導致失敗。英阿馬島之戰(zhàn),英國一艘導彈驅逐艦,由于不適應環(huán)境,艦上的導彈系統(tǒng)與通訊系統(tǒng)發(fā)生電磁干擾無法同時工作,造成被動挨打,最終被擊沉。
——張 鵬《適應造就成功》
■
這一段文字中,作者圍繞中心選取了諸葛亮和英阿馬島之戰(zhàn)的例子,正反結合,避免了中心模糊或偏離的問題,從而充分地論述了中心論點。在選材上,作者選取的事例非常恰當,既有廣泛的代表性又有強大的說服力,典型、真實可信,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感染力。
二、春日,立于花園,盡看牡丹之雍容,玫瑰之嬌艷,幽蘭之高潔,迎春之纖秀,木棉之質樸……方可領悟自然之深奧。大千世界,我們只有去適應,才可物盡其用。物猶如此,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茫茫大霧中,依稀看見一葉扁舟,一位老人正持竿垂釣。河水湯湯,莊子靜坐,臉上掛著微笑。他清楚自己不適合當官,自己根本無法適應官場的生活。于是,他放棄楚相的位子,固守著心不為役,選擇了一條適應自己的路,過著淡泊寧靜的生活。
——李 強《選擇適應》
■
這一段文字中,作者寫出了莊子選擇了一條適應自己的路,過上幸福的生活。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思路的安排,先寫出自然萬物的適應,由物及人,順理成章地引出莊子,思路清晰,使文章有層次感。
■
鷹 志
□王 族
鷹出生時至少是雙胞胎,多的可達三四胞胎。母鷹產(chǎn)卵后,耐心地把它們孵化成小鷹,細心照顧它們。但過不了多久,母鷹便減少了它們的食物,驅使它們互相爭食,甚至讓其中的強者吃掉弱者。母鷹和父鷹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其一,優(yōu)勝劣汰,因為只有強者才可以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生存下去;其二,讓小鷹從小就明白“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若不心狠殘忍,便無生存機會,而為了生存,可以不顧一切,這都是為了讓它們適應環(huán)境。
為了適應環(huán)境,一只幼鷹出生六七天后,母鷹會對它進行殘酷的訓練。為了防止它學會爬行,讓它生命的第一反應就是飛翔,而不是爬行。等小鷹能飛起身子了,母鷹就會把它們翅膀中大部分骨骼折斷,然后從高處向下推去。小鷹雖然因折斷了翅膀中的骨骼而渾身劇痛,但它必須掙扎著飛翔,否則就會被摔死。掙扎使它們的翅膀得到了供血,在短時間內(nèi)便可痊愈,而痊愈后的翅膀將剛硬如鐵,更具力量。
還有的小鷹長到了可以爬行的時候,母鷹就把它推到巢邊,讓它向懸崖下張望:巖壁布滿荊棘,有棱角尖利的巖石,還有深不見底的河流和尖叫著跑來跑去的土撥鼠。母鷹長鳴一聲,用力將小鷹推了出去,小鷹哀叫著,身體在空中飄來飄去。母鷹將小鷹推向崖谷的同時,振翅而飛,飛向山后面去了。小鷹在墜落中想攀住樹枝和藤蔓,但都沒有成功,眼看就要落地了,它突然在掙扎中展開了雙翅,盤旋出一個漂亮的弧線向上飛起。
為了適應環(huán)境,鷹時常會對捕獲的獵物抓而又放,放而又抓,一直到將獵物折騰得筋疲力盡為止。鷹有時會毫無懼色地撲向比它大數(shù)倍的動物,追逐和嚇唬它們;有時還會從巢中興奮地飛到空中追逐飛行的昆蟲,學習這些飛行物進攻和逃避進攻的方法,以增加自己的捕食技巧。天氣好的時候,鷹會在天空中翱翔翻飛,速度疾如箭矢,令人驚嘆。
鷹的壽命與其他鳥類相比可謂最長,它可以活到七十歲。而要維持如此長的壽命,它就必須在四十歲時為自己的生命做出一個重要的決定。這個決定是無比痛苦的,但卻可以用150天左右的時間讓它的生命獲得新生。首先,它會在飛翔中突然撞向懸崖,把結著老繭的喙狠狠地磕在巖石上。它會用上很大的力氣,一下子便把老化的喙連皮帶肉磕掉了。它滿嘴流著血飛回洞穴,忍著劇痛等待新喙長出。
為了適應環(huán)境,新喙長了出來后,它立刻進行第二道工序,用新喙把雙爪上的老趾甲一個個拔掉。那同樣又是一次血淋淋的更新。不久,新的趾甲長出來,它緊接著進行第三道工序,用新的趾甲把舊的羽毛扯掉。再等一段時間,新的羽毛又長出來了。經(jīng)過這一系列疼痛的更新,鷹才可以再次在藍天上飛翔,并又收獲30年的生命歲月。
它的這一系列生命更新充滿了危險,極有可能使自己疼死或餓死,但它依舊勇于向自己挑戰(zhàn),勇于讓自己在死亡的邊緣獲得再生,就是為了適應環(huán)境。
(選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23期,有刪改)
■
這是一篇讀后讓人震撼不已的文章。首先,在中心的確立上,作者選用了鷹練習捕食、練習飛翔、啄喙新生等內(nèi)容,避免了中心模糊;其次,在選材上,作者確立了“適應環(huán)境”的主題,選用了號稱“天空王者”的鷹來表現(xiàn),十分恰當,避免了因材料的選擇失當而造成中心不明的現(xiàn)象;再次,作者對局部思路的安排也是匠心獨運,從鷹的出生到死去,線索清晰,語言流暢。
■
一、那些逝去的日子
□支喜月
走過的日子是豐富多彩的,它儲存著酸甜苦辣咸;走過的日子是詩意的,它記載著歲月的痕跡;走過的日子是充實的,它充滿了歡聲笑語……造物主選派了“日子”來丈量我們的生活,同時,也把我們種下的這些“美好”全部收割掉,讓我們時常去咀嚼,回味……
童年的日子是充滿希望和期待的。那些日子是在草地上追逐春姑娘腳步的愜意,是渴望看到嫦娥阿姨笑臉的期待,更是雙手撫摩布娃娃,哄它睡覺的那份甜蜜……這樣的快樂持續(xù)了一天又一天,我以為它不會有盡頭??伤娴木驮谀骋惶烊勘弧叭兆印睅ё吡耍业牟纪尥?,嫦娥阿姨……我的童年,全都不見了蹤影。我想追,卻不敢,因為它被貼上了幼稚的封條,我只能任淚水在臉上肆意流淌。
那些逝去的日子啊……
長大后,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日子是少之又少。每次周末回家,我都捂著耳朵不愿聽那“滴滴答答”的鐘表聲,我很恐懼。它們是要帶走我在家的分分秒秒嗎?不,我要把這些日子從鐘表里拽出來,阻止它,可它卻不見蹤跡。我睜大雙眼去尋找它。它隱匿得很好,卻還是露出了破綻——它不正躲在媽媽那慈愛的發(fā)梢里嗎?它不正藏在媽媽一針一線縫補的針腳里嗎?它還在爸爸的手指里舞動著,并調(diào)皮地贈送一手厚厚的老繭……那么,這樣一天一天流走的日子,難道會把我最愛的父母從我身邊帶走嗎?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情愿它也把我?guī)ё?,我不要一個人留在這里,去“享受”日子帶走一切后留給我的寂寞和空虛。
那些逝去的日子啊……
如今,我已是一名高三的學生了,不再為一點兒小事而哭鼻子了,也不再為一點兒分數(shù)而或喜或悲了。我已變得有思想了,敢和男同學一起去吃飯,散步,聊天了;敢對社會上不公平的事情說“不”了;也敢很自豪地說“舍我其誰”……我要以“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和勇氣,去迎接日子,去坦然面對日子。
走過的那些日子以及即將走過的日子啊,我喜歡,我面對,我接受……
■
這是一篇回憶往事的文章。作者在整體思路的安排上很講究,依據(jù)自己人生的經(jīng)歷,先寫童年,再寫少年,最后寫自己的高中生活,思路清晰,有很強的層次感,避免了段落的內(nèi)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內(nèi)容重疊的毛病。同時,作者選取適當?shù)?、符合年齡特點的材料,這也是值得稱道的地方。
二、適應才能成功
□曹文軒
為了生長,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很長,這樣便于吸收水分和無機鹽;因為不適應環(huán)境,恐龍在一夜之間絕跡。不論動物、植物還是人類,要想生存,想發(fā)展,想做生活的強者,就必須學會適應。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边_爾文如是說。唯有適應才能成功。
適應,讓生命之花盛開
耳聾,對于常人來說只是部分的死寂,而對于音樂家來說卻是整個世界的黑暗。但貝多芬適應了,他捕風為音,譜曲依舊,在烈火中重建歡樂世界,使世界充滿七彩陽光,向冥冥中的命運傲然奏響了他的《命運交響曲》!
我們很難想象,雙耳失聰?shù)乃侨绾尾戎G棘挺過來的,是如何在死寂的黑暗中闖出來的。是適應,是適應的腳步催促他在黑暗中前行。適應了生命的無盡黑暗,貝多芬在烈火中涅槃,讓生命之花盛開。
適應,讓生命之光奪目
他被貶謫到杭州小城,為什么沒有不滿和氣餒,而是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親近自然,享受自然,關愛杭州淳樸的百姓呢?這是因為他已經(jīng)學會了適應,適應平淡的生活,適應多舛的命運,適應了那偏僻小城的風俗民情。集資,籌錢,挖掘并疏通危害西湖人民的水道,修繕西湖,他再次創(chuàng)造了“奇跡”,發(fā)動人民修建了楊柳依依的“蘇堤”。他為那個不起眼的小城戴上了耀眼的皇冠,使其秀麗。
蘇軾,他成就了杭州。因為學會了適應,他心境平和,心態(tài)平靜,放手去做,締造了這美麗的人間天堂。因為適應環(huán)境,他才獲得巨大成功,永遠活在當?shù)厝嗣裥闹校膊抛屪约旱纳鈯Z目。
適應,讓生命之樹長青
就在那生命最燦爛的季節(jié),命運卻給他最沉重的打擊——雙腿殘廢。此后,他在家附近一個荒蕪冷落的古園泡了十幾年。這十幾年里,他苦悶過,徘徊過,反抗過,甚至想過結束自己的生命。但他最終感悟到生命的真諦:要學會適應生活才能成功。雖然身體殘廢了,但是雙手還在,還有會思考的大腦,生命并沒有結束啊。他開始嘗試著適應生活,用大腦和雙手讓自己的夢想放飛,終于他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生活之路,并最終在這條路上創(chuàng)造了輝煌,他成為眾多讀者心目中的“勇士”。
這就是史鐵生,他慢慢地適應了艱辛的生活,創(chuàng)作《我與地壇》,成為了優(yōu)秀的作家。是適應讓生命之樹長青。
處于新世紀的浪潮中,面對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我們青年人更應該懂得適應。只有懂得適應,才能成功,才能站穩(wěn)立定,才能為自己的生命樹起一座不倒的豐碑!
■
這是一篇構思精巧的議論性散文。作者采用“泛寫”的技巧,緊扣“適應才能成功”這一主題,列舉了貝多芬、蘇軾、史鐵生三個人的事例,古今中外巧妙搭配,使文章顯得既有寬度又有深度,使文章內(nèi)容豐富而深刻。本文的結構形式安排也極為講究,三個小標題各領起一部分,并做到結構一致,使文章井然有序,結構一目了然。
■
●原文在線
學會適應
□孫 莉
是什么讓北極熊能夠在冰天雪地里快活地生存?是什么讓駱駝能夠穿越漫無邊際的沙漠?是什么讓鴿子能夠飛越無邊無際的大海?
是適應的力量。是它讓動物們不畏環(huán)境的惡劣,遠方的險阻,讓成功進入它們的家園。作為萬物的主宰者,我們只有學會適應,才能奏響成功的旋律。
面對紛爭的時代,他懂得積極地適應;面對那軍閥割據(jù),天下大亂,他力挽狂瀾,適應了時代的歷史潮流,締造了偉大的新中國;面對國際變幻莫測的局勢,他積極地適應了新時代的潮流,使中國的外交有了質的飛躍。正是毛澤東懂得適應,才造就了他的偉大,造就了他輝煌的一生。
寒窗苦讀十余載,只為功成名就時。比爾·蓋茨到了大學,發(fā)現(xiàn)大學課程絲毫引不起他的興趣,于是毅然退學從事所喜愛的電腦設計工作。他適應了當今時代發(fā)展的需要,認為當今以及未來世界是電腦的世界,于是他動員好友創(chuàng)業(yè)。正是他的商業(yè)敏銳的信息以及對飛速發(fā)展世界的適應,使他的工作室遍布世界各地,他本人也成為了財富的代表,是對時代的適應成就了他——比爾·蓋茨。
“詩仙”李白高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正是他看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告別陰暗混亂的官場,去走適應自己自由的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成就了他那“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的夢想,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豪情壯志。只有適應的路,才不會崎嶇,才是更好的。
胡楊適應了風沙,因而筆挺于沙漠;蠟梅適應了風雪,因而芳香于寒冬;古猿適應了多變的環(huán)境,不斷地進化,最終成就了強大的人類。適應是成功的序曲,是輝煌的緩沖。
懂得適應,積極地去適應,讓我們在通向輝煌的征途上,演奏一曲適應的凱歌吧!
■
本文的優(yōu)點還是比較明顯的:結構完整,思路清晰,特別可貴的是全文自始至終圍繞著“適應”來寫,扣題特別緊,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功還是比較扎實的。但局部仍有一些問題需要修改。
1.選材有些失誤。作者在表述“適應”主題時,第三個事例選取了李白,并說李白是為了適應文學創(chuàng)作才告別官場,這顯然有悖歷史,用這樣的例子來證明觀點,根本起不到支撐的的作用,削弱了文章的表現(xiàn)力。
2.缺少分論點支撐。這很顯然是一篇并列式的議論文,文章僅僅用毛澤東、比爾·蓋茨、李白的事例堆砌成篇,雖然有一定的分析,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分論點引領和支撐,導致文章結構不嚴謹,有些松散。
●化蝶之作
學會適應
是什么讓北極熊能夠在冰天雪地里快活地生存?是什么讓駱駝能夠穿越漫無邊際的沙漠?是適應的力量。
北極熊因為懂得適應極地嚴寒的天地,長出厚厚的脂肪;駱駝因為懂得適應廣袤的沙漠,長出了雙峰儲存能量。
作為萬物的主宰者,我們只有學會適應,才能奏響成功的凱歌。
適應,使毛澤東成為時代的偉人。面對紛爭的時代,他懂得積極地適應;面對軍閥割據(jù),天下大亂,他力挽狂瀾,適應了時代的歷史潮流,締造了偉大的新中國;面對國際變幻莫測的局勢,他積極地適應了新時代的潮流,使中國的外交有了質的飛躍。正是毛澤東懂得適應,才成就了他的偉大,成就了他輝煌的一生。
適應,讓比爾·蓋茨獲得巨大成功。寒窗苦讀十余載,只為功成名就時。比爾·蓋茨到了大學,發(fā)現(xiàn)大學課程絲毫引不起他的興趣,于是,他毅然退學去從事自己所喜愛的軟件設計工作。他適應了當今時代發(fā)展的需要,認為當今以及未來世界是電腦的世界,于是他動員好友一起創(chuàng)業(yè)。正是他精明的商業(yè)頭腦以及對飛速發(fā)展的世界的適應,使他的工作室遍布世界各地,他本人也成為了財富的代表。是對時代的適應,讓比爾·蓋茨獲得巨大成功。
反之,不適應當時的環(huán)境,卻要拼命硬干,最后只能是空手而歸。
“詩仙”李白因不適應官場而“無所建樹”。李白高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懷著一腔熱血準備在仕途上大顯身手??墒沁@陰暗混亂的官場,是一條不適合自己的路。李白沒有看到,一直“頑固”地走下去,結果撞得“頭破血流”。
胡楊適應了風沙,因而筆挺于沙漠;蠟梅適應了風雪,因而芳香于寒冬;古猿適應了多變的環(huán)境,不斷進化,最終成為直立行走的人。適應是成功的序曲,是輝煌的前奏。
懂得適應,積極地去適應。讓我們在通向輝煌的征途上,奏一曲適應的凱歌吧!
■
升格后的文章與原文相比有以下優(yōu)點:
1.把李白的事例用作反面事例,和前面的毛澤東、比爾·蓋茨兩個正面事例相組合,有正有反,正反結合論證,把論證引向深處,從而更突出、更深刻地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由于對比鮮明,當然也就有力地凸顯了文章的主旨。
2.在每個事例的前面添加了分論點,這既使文章結構清晰,一目了然,又統(tǒng)領各個事例。文章的幾個層次、段落之間的關系是平行的、并列的。它們從不同角度來表現(xiàn)文章的中心論點,使文章脈絡清晰,內(nèi)容豐富。
3.作者對開頭的設問進行了必要的補充,這樣使得文章既前后照應,又為文章增強了論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