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07年12月10日,一則消息開始在世界各大主流財經媒體上被廣泛轉載:美國私募基金百仕通集團與一家實力非常雄厚的財團達成聯合協議,制訂了一份向世界鐵礦石巨頭之一的力拓集團發(fā)出收購要約,以對抗另一個世界鐵礦石巨頭必和必拓公司,此外還有一家中資基金參與了百仕通集團的這一“大規(guī)模聯合行動”。就在這條消息登上全世界各大主流財經媒體版面的時候,百仕通集團的發(fā)言人立刻出面否定了這一消息的真實性。雖然百仕通集團極力否認,但是關于鐵礦石資源的爭奪已經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而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一個事實——資源爭奪戰(zhàn)迫在眉睫,“資源為王”時代迅速來臨。
毫無疑問,石油、鐵礦石等緊缺資源已經成為當今各個國家最為關注的對象。對于中國來說,由于地大物博,資源并不是非常緊缺,但是資源的戰(zhàn)略儲備意義卻十分重大,因為中國一旦沒有強大的資源儲備,那么中國的發(fā)展必將受到別國的控制。
拿鐵礦石的例子來說,如果百仕通集團認定他們開展對必和必拓公司的“大規(guī)模聯合行動”的消息屬實,那么勢必對中國的鋼鐵企業(yè)造成巨大沖擊:一直受到各方關注的鐵礦石談判問題會變得更加敏感,中國鋼鐵企業(yè)對資源的控制將會遇到更大的挑戰(zhàn),對于中國鋼鐵行業(yè)的整合也會造成難以估計的影響。根據“蝴蝶效應”原理,如果中國鋼鐵企業(yè)對于鐵礦石資源的掌控不力,就會引發(fā)中國整個鋼鐵行業(yè)的巨大波動,從而引發(fā)與鋼鐵行業(yè)有關的其他行業(yè)的巨大波動,最終影響到整個中國經濟的正常發(fā)展。所以,任何一個資源問題都會對中國的經濟發(fā)展造成深遠影響。同樣,對于全世界的任何一個國家來說,資源問題都是一個關系到國家發(fā)展命脈的重要問題。
當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資源無疑是被稱為“經濟血脈”的石油資源。每一次油價的上漲都會帶動大宗商品的價格反彈。2009年下半年以來,受國際原油價格上漲的影響,全球市場上的大宗商品的價格也陡然上升,尤其是資源類商品的價格出現了報復性上漲。這主要是在2009年下半年以來,金融危機的影響開始減弱,疲軟的市場開始走強,各國都進口資源,價格陡然提升,又由金融危機爆發(fā)后的“現金為王”時代重新進入了“資源為王”的時代。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后,企業(yè)受困于資金的缺乏,開始大量聚攏資金,都堅持“現金為王”的觀點,因此導致大宗商品價格開始遭遇“雪崩式”的慘跌。而在2009年下半年之后,由于很多國家政府放開銀根,并實施了大規(guī)模的“經濟刺激計劃”,市場上逐漸出現了流動性過剩的跡象,因此大宗商品開始一路上漲,市場整體趨勢出現了逆轉。當“資源為王”的時代又再次降臨市場上的時候,一場以爭奪資源為目標的“戰(zhàn)爭”又一次拉開了序幕……
全球各個市場對資源的爭奪直接引發(fā)的問題就是很多資源不豐富的市場將面臨著嚴重的通貨膨脹壓力。大宗商品的價格快速上漲,讓一些市場引發(fā)了一輪較快的價格上漲趨勢,從而使得這些市場的通貨膨脹的壓力驟增。
中國市場也迎來了一波物價上漲潮,像大蒜、綠豆等商品的漲幅翻了好幾倍。全國不同城市都出現了物價上漲的局面,通貨膨脹壓力開始增大。而中國市場通貨膨脹壓力的增大,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資源為王”時代的降臨——中國市場對于資源類的大宗商品的進口量激增造成了通貨膨脹壓力的增大。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2009年5月份的經濟統(tǒng)計數據顯示:精銅在5月份的進口量同比增長了258%,達到了337230噸,并連續(xù)4個月創(chuàng)出新高紀錄;鎳在5月份的進口量同比增長了127%,環(huán)比增長了19%,連續(xù)2個月創(chuàng)出新高紀錄,達到了25032噸;作為全球第一原料生產國的中國在5月份進口的原鋁也高達259095噸,同比增長了2.414%……
資源價格的上漲引起了美元的走弱,作為大宗商品的計價單位的美元,一旦大宗商品的價格大幅上漲,美元肯定會走弱。因為當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引發(fā)市場流動性增加的時候,往往也會引發(fā)貨幣貶值。而貨幣貶值就會增大通貨膨脹的壓力。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當前世界各國都實行低利率的經濟刺激政策,這也使得通貨膨脹的壓力大大增加。資源不同于貨幣,是真實的財富,投資資源可以使貨幣保值,有效地避免資產的大幅度縮水,在資源投資價值凸現之時,往往就是通貨膨脹壓力預期增強的時候。
具體而言,當“資源為王”的時代降臨后,國際資源領域將會出現以下幾大發(fā)展趨勢。
第一,資源領域的全球化水平將會大幅度提升,資源供應國和資源消費國的相互依存度將會大大增加,競爭與合作成為當今資源市場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資源領域的全球化勢必將資源供應國和資源消費國捆綁在一起,資源出口國和資源供應國之間的利益關系將會更加密切。倘若資源類大宗商品的價格過高,就會給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帶來不利影響。而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就會導致國際市場對于資源類的大宗商品的需求進一步降低,資源供應國的資源產品賣不出去,又會導致資源供應國降低商品的價格,出現低價傾銷局面,從而損害了資源供應國的利益。因此,對于當前世界上一些重要資源出口國,如歐佩克成員國,由組成“資源控制聯盟”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在“資源為王”的現代國際市場上,發(fā)達國家主要是以高新技術和大量的資金來實現對不發(fā)達國家的資源的占有,而且還經常使用政治、軍事和經濟手段來保持資源占有渠道的暢通。所以,當“資源為王”的時代來臨之后,發(fā)達國家與不發(fā)達國家之間的關系隨著資源問題而變得尖銳。如美國于2003年入侵伊拉克就是為了掠奪石油資源;俄羅斯在2001年金正日訪問莫斯科期間與其達成朝鮮北部鐵路與俄羅斯西伯利亞鐵路連接起來的計劃,從而使朝鮮與俄羅斯相連接,之后普京又派技術專家前往朝鮮幫助其勘探石油資源,目的是為了初步建立俄羅斯的遠東石油資源圈。
第二,世界資源消費中心逐漸開始向新興經濟市場轉移,引發(fā)新興經濟市場中心與舊經濟市場中心之間的矛盾。
20世紀60年代后,世界資源消費中心由歐洲轉移到了北美,因為美國的高度繁榮成就了其世界最大的經濟市場中心的地位,因此美國與英、法等歐洲舊經濟市場中心產生了巨大的矛盾,歐洲舊經濟市場中心為了應對美國的挑戰(zhàn),結成了歐盟,以歐元經濟對抗美元經濟。而在20世紀70年代之后,亞洲經濟開始騰飛,進入21世紀之后,又形成了以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為主的亞洲新興經濟市場中心,原來的北美市場經濟中心的職能開始削弱。其實,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世界經濟中心就開始向亞洲地區(qū)轉移,新興的中國市場、韓國市場、日本市場已經成為了僅次于北美的世界第二大資源消費中心,在經歷了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之后,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第二位的日本和占世界第三位的中國組成的新興經濟市場中心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資源消費中心。這就導致東亞新興資源消費中心和北美舊資源消費中心之間沖突不斷,矛盾重重。比如中美貿易摩擦,日本豐田汽車大規(guī)模召回等事件都是因資源消費中心地轉移而引發(fā)矛盾的外在表現。
總體而言,當“資源為王”的時代不可避免地到來之際,國際環(huán)境將充滿更多的競爭,這就會導致摩擦沖突不斷,各方面矛盾重重。但是,“資源為王”的時代到來,也可以讓世界經濟發(fā)展的節(jié)奏更穩(wěn)定,更有利于提升人類社會的文明化進程。只是,不可否認的是,“資源為王”時代的到來,能夠使得原本就兩極分化的世界經濟格局程度加深——發(fā)達國家因為占有資源的手段比不發(fā)達國家要多得多,最終可能導致發(fā)達國家占有更多的資源,而不發(fā)達國家因為占有資源的手段有限,獲得的資源也就有限,可能會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所以說,21世紀不是一個硝煙彌漫的時代,但絕對是一個競爭更加殘酷的時代——誰贏了資源競爭之戰(zhàn),誰就是這個時代的王者。
?。ㄕ钥茖W出版社《資源陰謀》 作者:柳潤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