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前,受現(xiàn)實所迫,一家人骨肉分離:媽媽和姐姐回到蘇聯(lián),爸爸和兒子留在中國。半個世紀后,世事巨變,當年的孩童已成為白發(fā)老人,但他對媽媽的思念一刻也沒有停止,渴望見到遠在異國的生母,通過各種途徑苦尋……
一別55年后,命運的奇跡出現(xiàn):在莫斯科,他見到了媽媽,恍若隔世,恍若夢境。那一刻,63歲的老人撲通一聲,跪倒在81歲的媽媽面前……
骨肉分離
黎遠康的爸爸名叫黎懷鈺,1914年生于四川成都。13歲時,黎懷鈺到一家兵工廠當學徒,期滿后來到成都雙流機場做機械師。后來為了謀生,黎懷鈺到了新疆,認識了在醫(yī)院當護士的蘇聯(lián)姑娘瓦蓮金娜·尼古拉耶夫娜。
瓦蓮金娜生于1929年,隨當兵的父母來到中國后,在新疆喀什一所醫(yī)院工作。
黎懷鈺和瓦蓮金娜相愛、結婚了。1947年,夫婦倆在甘肅酒泉生下女兒阿拉·阿列克桑德洛夫娜。第二年臘月二十三,在蘭州生下兒子鮑里斯。夫婦倆給女兒和兒子起的中文名字分別是黎遠禮和黎遠康,他們希望漂亮的女兒嫻靜、知禮,希望看起來有些孱弱的兒子永遠健康。
新中國成立后,黎懷鈺夫婦響應國家號召,帶著一雙兒女來到東北。黎懷鈺先后在沈陽飛機制造廠、沈陽礦山機器廠工作,妻子瓦蓮金娜則帶著孩子在長春一所中學教書。
當時正是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在兒子黎遠康的記憶里,爸爸工作特別忙,沒有節(jié)假日,只有在春節(jié)時候,才可以見到他。黎遠康只有和媽媽、姐姐相依為命,他至今記得,在東北那間小宿舍里,媽媽準備的面包、牛奶和烤腸。當時他們家附近有養(yǎng)奶牛的俄羅斯人,他們的牛奶熬好了,上面的奶油厚厚一層,可香了。
媽媽的親人在蘇聯(lián),也許是思念父母姐妹,也許是夫妻長期分居,1955年春天,媽媽瓦蓮金娜聽說家鄉(xiāng)正分田地,便動員丈夫一起回蘇聯(lián)。可是,爸爸的親人在四川老家,他特別孝順,每個月發(fā)了工資都要給老母親寄錢,當然不可能去蘇聯(lián)。
無奈之下,兩人只好選擇分手??墒?,一雙兒女怎么辦?
那時,黎遠康已經6歲,依稀記得當時的場景?!鞍职謰寢尪际呛苊裰鏖_明的人,有天吃完晚飯,就問我們到底跟誰走。姐姐選擇跟媽媽回蘇聯(lián),我覺得爸爸很可憐,就說我跟爸爸留在中國吧…·”
父母算是達成了協(xié)議??墒?,媽媽終究是媽媽,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沒有人舍得隨便放棄。臨行前一天,她對丈夫謊稱第二天下午出發(fā),實際上,她在第二天上午就帶著姐弟倆登上了從沈陽經滿洲里至蘇聯(lián)的火車。黎遠康清晰地記得:“媽媽摟著兩個孩子,先是坐綠皮車,后來是悶罐車,這樣一直到了滿洲里?!?br/> 黎遠康的爸爸回到家,看到空無一人,頓生不祥之感,立即尋找母子三人,并給僑辦打了電話。最終,在有關部門幫助下,即將走出國門的母子三人在滿洲里火車站被攔下。當時,距火車啟動只有5分鐘了。
后來,黎遠康的爸爸趕到。一家四口相對無言,默默流淚。最終仍是分別。站臺上,爸爸牽著黎遠康的手回沈陽,媽媽牽著姐姐的手回蘇聯(lián)。媽媽和姐姐要上火車了,年幼的黎遠康一邊幫她們擦淚水,一邊說:“媽媽,你不要哭:姐姐,你不要哭。我和爸爸一星期后就來找你們……”
黎遠康沒想到,原以為一個禮拜就能見面的媽媽,竟然一別就是半個世紀。而他的爸爸媽媽,這對亂世里結合的夫妻,一直到死,都未能重逢。
尋親路上
爸爸文化水平不高,在沈陽時主動上夜校學文化,黎遠康就隨爸爸一起上夜校。爸爸上完課,常常把熟睡中的黎遠康抱回家。有天半夜醒來,黎遠康看到爸爸在納鞋底,他心想,如果是媽媽該多好!
媽媽,對黎遠康來說,成了夢里的回憶。
1956年秋,作為”一五”期間156個重點項目之一,由前蘇聯(lián)援建的洛陽礦山機器廠(現(xiàn)為中信重機公司)破土動工。爸爸要到此工作,黎遠康也跟爸爸來到了洛陽。在洛陽沒親人,爸爸就把黎遠康帶到廠里,工友們見面就逗:喂,你這個“小蘇聯(lián)”又來了!
爸爸愛學習、肯鉆研,成為了廠里為數不多的工人工程師之一,在工人中也很有威望,還當選了河南省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上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破裂,看著與妻子相見無望,黎遠康的爸爸再婚了。
1968年,高中畢業(yè)的黎遠康進入洛陽礦山機器廠當了一名工人。
1972年,黎遠康結婚,第二年有了孩子。抱著自己的孩子,黎遠康常掉淚,媽媽要是看見自己的孫子,不知多開心!時間一年年過去,2008年,黎遠康從中信重機公司退休了。歲月流逝,黑發(fā)變白發(fā),不變的是骨肉親情。從小到太,黎遠康一直盼望見到媽媽和姐姐。
離開中國前,媽媽帶著黎遠康和姐姐在長春一家照相館合影,那張照片是媽媽留下的唯一紀念。半個多世紀了,他一直精心保存著照片及底版。太想媽媽時,他就把照片偷偷拿出來看,看著看著,眼淚就止不住地流,他默默呼喚著媽媽、姐姐和自己的俄文名字……
1982年,黎遠康的爸爸患上淋巴瘤,在病床上一日不如一日。黎遠康突然意識到,如果找不到媽媽和姐姐,那將是兩代人的遺憾。他跟爸爸說了想法,爸爸沒有說更多,只是點頭。1983年爸爸去世,黎遠康踏上了尋親之路。
中蘇關系解凍后,只要有人去蘇聯(lián),黎遠康都要認認真真地寫好信,托人帶過去,信里面夾著那張發(fā)黃的合影。1988年,黎遠康給國務院僑辦寫信,僑辦將信件轉交給中國駐蘇聯(lián)大使館,大使館工作人員回復說,中蘇兩國紅十字會已有正常的工作關系,建議他與兩國的紅十字會聯(lián)系。后來,黎遠康向中國紅十字會尋求幫助,但一直沒有結果。
黎遠康先后向蘇聯(lián)駐華大使館、俄羅斯駐華使館、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寫過無數封求助信,大都石沉大海,但他從未放棄過。一千次失望,一千零一次重新開始。尋找,等待;等待,尋找。黎遠康期待奇跡出現(xiàn)。
半生思念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到俄羅斯工作學習、經商定居的中國人越來越多。每當有熟人去俄羅斯,黎遠康就拜托對方幫助尋親。2007年冬天,黎遠康得知自己中學老師的兒子張飛,在華為公司莫斯科分公司上班,就托老師帶了尋親資料過去。有一次,張飛了解到,俄羅斯國家電視臺有一個中文名字《等著我》的尋親欄目,專門幫助俄羅斯和其他獨聯(lián)體國家的人尋找失散在異國的親人。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他把黎遠康的尋親資料交給了欄目組。
天可憐見。2009年,欄目組的工作人員偶然發(fā)現(xiàn),黎遠康的尋親資料竟與該欄目組保存的一份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尋親資料高度契合,唯一不同的是兩份資料表述的離散時間相差一年。工作人員意識到,兩份資料的提供者應是失散50多年的親人。
原來,就在黎遠康尋找媽媽的同時,媽媽也一直在尋找孩子,她把資料寄到了《等著我》欄目組。只是,黎遠康記憶中的分別時間為1954年,而媽媽將時間記為1955年。
2009年9月,中央電視臺俄語國際頻道開播,該頻道《悠悠歲月》尋親欄目每周和俄羅斯國家電視臺的《等著我》欄目聯(lián)合進行跨境視頻連線直播。黎遠康一家人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兩個欄目組,他們決定將尋親故事搬上屏幕,讓人們了解那段不尋常的歲月。穩(wěn)妥起見,工作人員并沒有將相關信息透露給黎遠康和他的媽媽。
2009年12月14日,《悠悠歲月》欄目組來到洛陽,為黎遠康拍攝專題節(jié)目。在此期間,欄目組還幫黎遠康辦理了前往俄羅斯的簽證。臨出發(fā)前,工作人員提醒說,是不是要準備一些禮物?這個小提醒,讓黎遠康感到親人可能被找到了,但他沒有太多信心,預感姐姐可能找到了,但實在沒敢奢望能見到媽媽。如果媽媽健在,應是80多歲高齡了。為此,他精心挑選了一張寧夏灘羊皮和一套瓷器。
2009年12月25日,黎遠康和兒子黎明來到莫斯科參加節(jié)目錄制。12月27日下午,節(jié)目現(xiàn)場,中俄兩個尋親節(jié)目視頻連線直播。此時,在哈薩克斯坦定居的黎遠康媽媽、姐姐也來到現(xiàn)場。首先是黎遠康媽媽與黎明視頻連線,看到黎明,已81歲高齡的瓦蓮金娜顫巍巍地用中文問:“孩子,你的爸爸在哪里?”
黎明答:“他現(xiàn)在莫斯科?!?br/> 聞言,老人驚訝極了,她根本沒有想到,分別55年的兒子近在咫尺!這時,節(jié)目主持人把在外等候的黎遠康請進演播室,此情此景,恍若隔世、恍若夢境!黎遠康緊走幾步來到媽媽跟前,他渾身微顫,眼前這位白發(fā)老人,就是讓他思念了55年的媽媽!媽媽,已不是當年分別時的樣子,她的身軀佝僂,半個世紀的風霜念子之情,在她臉上刻下了道道皺紋……63歲的黎遠康撲通一聲,跪倒在81歲的媽媽面前,他用中國最古老、最莊重的方式跪倒了。
一時間,演播室里,臺上臺下一片嗚咽。感動的淚水,幸福的淚水。
媽媽將黎遠康扶起,緊緊抱住,他們互相用俄語、漢語叫著彼此的名字?!皨寢專乙恢痹谡夷銈冄??!薄昂⒆樱⒆?,我也一直在找你……”經歷了尋親路上太多的艱辛和失望,一家三口相擁而泣。黎遠康說:“從小到大,每次看到別的孩子摔倒了,媽媽把他扶起來,拍拍身上的土,我都會長久地凝視。什么是幸福?這就是幸福。”
找回童年
節(jié)目錄制結束后,黎遠康要隨親人到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市的家,等待簽證的幾天里,他們住在莫斯科的一個親戚家中,一家三口有說不完的話。盡管已81歲高齡,但瓦蓮金娜精神矍鑠、思路清晰。她告訴兒子,當年,她們回到故鄉(xiāng)蘇聯(lián)15個加盟共和國之一的哈薩克斯坦卡拉干達市生活,后到阿拉木圖市定居。她一直想與中國親人聯(lián)系,但前蘇聯(lián)政府有諸多限制。后來中蘇關系破裂,再無法聯(lián)系了。她先后在礦山和鐵路部門工作,一直沒有再婚。黎遠康的姐姐黎遠禮取得博士學位后,在哈薩克斯坦一家科研部門工作。
2009年12月31日,黎遠康來到媽媽與姐姐生活的地方阿拉木圖。時隔半個多世紀,坐在餐廳里吃著媽媽烤的面包、紅腸,還有媽媽自釀的蘋果酒,黎遠康重拾童年時的感覺?!昂⒆?,你說我是不是在做夢啊?”相聚好幾天了,媽媽仍時不時地這樣問。此時,黎遠康緊緊攥著媽媽的手,說不是做夢,他不愿放手,他要讓年邁的媽媽感覺到兒子就在身邊。
在阿拉木圖,年過六旬的黎遠康成了大家的寶貝,一家人沉浸在重聚的幸福里,媽媽和姐姐帶著黎遠康逛商場、看市容、游景區(qū)、吃美食。尋親故事播出后,黎遠康一家成了名人,鄰居登門送上祝福。走在大街上、商場里,許多素不相識的當地人認出后,紛紛送上祝福。一次,在阿拉木圖一所醫(yī)院里,一位老太太和她的女兒認出了黎遠康一家,非要開車把他們送回家。
要回中國了。媽媽和姐姐忙著為黎遠康挑禮物。黎遠康說,他想要勺子和叉子等媽媽和姐姐來洛陽時,能夠用上習慣的餐具。對“小鮑里斯”(黎遠康俄文名)的要求,媽媽和姐姐給予了最大的滿足他們送給他100多把各式各樣的勺子和叉子……
親人們期待再相逢的日子。
2010年8月,媽媽和姐姐來中國看望親人,她們從阿拉木圖轉道北京再到洛陽。
8月23日,北京。一個禮拜時間,黎遠康領著老人轉遍了北京的各個景點。在長城,老人看到一個大匾:不到長城非好漢。旁邊的俄羅斯朋友問老人這話用俄語怎么講,老人皺著眉頭想了一會兒,突然蹦出一句話:“這上面的意思就是:到了長城不登上頂就是大壞蛋!”黎遠康說:“媽媽就是這么一個幽默風趣的老太太!”
9月1日,洛陽。為迎接親人,黎遠康忙活了整整三天。床上是新被單、床罩,茶幾上是臺灣的水果山竹、蓮霧。冰箱里是媽媽最愛吃的面包、牛奶和紅茶……即使這樣,黎遠康還在一直問女兒:“快幫我想想,還缺啥奶奶喜歡的?”
黎遠康家樓下有一座漂亮的面包房。在媽媽面前,黎遠康又變成了那個調皮的孩子:“媽媽,我家樓下的面包房就是專門給你們蓋的!”媽媽和姐姐笑個不停。幾天時間,黎遠康帶媽媽和姐姐到海南度假。黎遠康沒想到,在自己60多歲的時候,老天又把6歲時奪走的東西全部還給了他,這是一種人生大驚喜……
2010年11月16日,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俄語頻道聯(lián)手俄羅斯國家電視臺舉辦“等著我”跨國尋親大型公益節(jié)目,欄目組把一家人請到央視一號演播大廳。黎遠康的媽媽還為央視主持人董卿帶來了家鄉(xiāng)特產一組套娃玩具,希望董卿將來能像套娃一樣“多生幾個小寶貝”?,F(xiàn)場,一頭銀發(fā)的黎遠康,談起自己的家庭滿懷深情:“55年來,我家一直給媽媽留把椅子,這椅子是我給媽媽準備的,逢年過節(jié),全家團聚,在一塊吃飯照相的時候,我多么希望,忽然有一天,媽媽突然出現(xiàn)在這里,她就坐在這把椅子上?!?2月18日晚,節(jié)目在央視一套播出,深深打動了億萬觀眾。當《天之大》的歌聲響起,無數人潸然淚下。
相聚總嫌太短,親人要回國了。黎遠康采購了各種中國特產,裝了十幾個旅行包。“他恨不得把所有的好東西都裝進包里?!崩柽h康的老伴說。對于兒子來說,禮品再多也無法表達對媽媽的愛。如今,黎遠康經常通過電話、電腦與親人嘮家常,為打字方便,他在電腦鍵盤上貼上了俄文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