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你好:
我是北京的中學生,上網幾乎是生活中的必備,有的時候閱讀都需要在網上進行。但是我發(fā)現自己在網上閱讀的效率極其低下。開著QQ就想聊天,開著瀏覽器就十幾二十個窗口,看見鏈接就想點,一會兒做做這個,一會兒看看那個,完全不能集中精力去深度閱讀。
我想拿著紙質的書去閱讀,又擔心被同學說老土,可真的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漠然
暮春三月
這位同學談到了一個現代社會很普遍的問題,即閱讀方式。究竟是網絡閱讀更優(yōu),還是傳統(tǒng)閱讀更優(yōu)。
我國成年人平均每天讀書的時間越來越短,去年只有14.7分鐘,而上網的時間越來越長,超過34分鐘。如果你認為上網也是一種閱讀,我們總的閱讀時間是逐年增加的。但上網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閱讀。
一個典型的上網者通常同時打開好幾個窗口,開著QQ,他很少在任何一個網頁停留過多時間,頁面隨著鼠標滾輪上下翻飛。相對于長篇大論,他更傾向于微博之類短小的信息。
我猜現在的學生已經沒人能看完《戰(zhàn)爭與和平》了。
高質量的讀書要把自己沉浸在書中,有的地方反復看,甚至還要記筆記。這種讀法似乎有點喪失自我,好像成了書本的奴隸。而上網則是一個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我們游離在內容之外,面對眾多等著被臨幸的超鏈接想點哪篇隨心所欲??墒窃贜icholas Carr的The Shallows(《淺薄》)這本書看來,上網者才是真正的奴隸。相對于讀書,網絡閱讀使我們能記住的信息更少,理解力和創(chuàng)造力下降,形成不了知識體系——互聯(lián)網把我們的大腦變淺薄了。
網絡文本的特征是有超鏈接。本來設計超鏈接是讓讀者可以隨時點擊相關內容,是更主動的閱讀,然而多個實驗發(fā)現效果恰恰相反。讀者傾向于毫無目的地點來點去,不但沒有加深理解,甚至記不住讀了什么。一個實驗中受試者被分為兩個組,一組讀純文本,一組讀有超鏈接的“超文本”。然后用所讀內容測試,超文本讀者的得分顯著Z29zS+zSLcaoxCUdjhgtfbcckF9x5CfDD3W+5XzKvvI=低于純文本讀者,而且文章中超鏈接越多,他們的得分就越差。這還不算在真實的上網中,一個人還要面對大量無關的鏈接,更不用說各種廣告都在爭奪他的注意力。
為什么超鏈接使閱讀效果變差?因為我們必須隨時對點與不點一個鏈接做決定。一個人讀書的時候調動的是大腦中負責語言、記憶力和視覺處理的區(qū)域;而對鏈接做決定則要時刻調動大腦的額前葉區(qū),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實驗表明,網上沖浪可以增進做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老年人保持頭腦年輕有好處,但壞處則是犧牲了深度理解。神經科學家發(fā)現,網上閱讀從硬件層面改變了人的大腦。一個沒上過網的新手只要每天上網一小時,五天之后他的大腦結構就會發(fā)生可觀測的改變!
過去心理學家曾經認為人的工作記憶只能同時容納7條信息,而最新的研究結果是最多只有2到4條。這樣有限的容量非常容易被無關信息干擾導致過載。上網時分散的注意力,不停地為點還是不點做決定,都在阻礙我們把短期記憶升級為知識。
逐字逐句的讀書已經被快速掃描式的讀網取代。用小型攝像機跟蹤上網者的眼球運動表明,網上閱讀模式是個 “F” 形軌跡:他們會快速讀一下文章的前面兩三行,然后把網頁下拉,跳到文章中間再掃幾眼,然后就立即跑到結尾把目光停留在屏幕的左下角。大多數網頁被讀的時間不超過十秒,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網頁被讀超過兩分鐘。
上網的關鍵態(tài)度,是要成為網絡的主人,而不做各種超鏈接的奴隸。高效率的上網應該像自閉癥患者一樣具有很強的目的性,以我為主,不被無關信息左右。就算是純粹為了娛樂上網也無可厚非,這時候讀得快就是優(yōu)點。一個真正的智者不會讓上網占用讀書時間,他應該經常能夠平靜地深入思考。
上網,而不是被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