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何時開始剪短發(fā)?
無論中國還是外國,在過去的歷史時期,男人的頭發(fā)同女人的頭發(fā)是一樣長的,只是梳頭盤發(fā)的方式有區(qū)別。那時區(qū)別男女的方式是靠“胡子”。歐洲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男人流行戴假發(fā),那些假發(fā)同女人的頭發(fā)長度一樣。1509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登位,他在頭發(fā)上做重要改革,下令男人一律剪短頭發(fā),女人一律留長頭發(fā),不過男人可以留胡子。詹姆斯一世登基以后,恢復男人留長頭發(fā)的習慣。法國路易十四時代,所有的男人都戴假發(fā),而且假發(fā)越長越好,還要燙許多發(fā)卷兒。在19世紀以前,發(fā)型總是變來變去,仍有許多人留長發(fā),比如德國《共產黨宣言》的著者馬克思。直到19世紀以后,才形成男人留短發(fā)、女人留長發(fā)的風俗。就是今天,英國的法官在法庭的時候還要戴上長長的假發(fā),以示他們早日的威嚴。
中國男人留短發(fā)是在辛亥革命以后,那時認為男人剪掉滿清的長辮子是“革命”。
“衣裳”的變遷
人類最初的衣服應是樹葉與獸皮連在一起的“圍裙”。后來傳說黃帝創(chuàng)上衣下裳,即是上下連在一起的服飾,故后人稱上衣為“衣”,下衣為“裳”。到有文字記載的時代,中國的服裝樣式早已形成。如殷商時上衣下裳連在一起的“深衣式”服裝。到春秋戰(zhàn)國時,這種上衣下裳開始變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長了一些,就是說這一時期男女還都穿裙子。
理發(fā)師起源于哪個朝代?
我國很久以前是沒有“理發(fā)”一詞的,認為“頭發(fā)”受之于父母,不能隨便剃除。故當時男女都留長發(fā),只是盤發(fā)的方式不同。到了漢代,就有以理發(fā)為職業(yè)的工匠。南北朝時代,南朝梁的貴族子弟都削發(fā)剃面,那時的理發(fā)業(yè)已經很發(fā)達,出現了專職的理發(fā)師。“理發(fā)”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文獻中,朱熹在注疏《詩經?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櫛”一句里說明:“櫛,理發(fā)器也?!彼纬戆l(fā)業(yè)已比較發(fā)達,有了專門制造理發(fā)工具的作坊。那時,對剃發(fā)有個特殊的稱呼叫“待詔”。后來,逐漸發(fā)展成一種技藝,一個行業(yè)。
我國古代的自首制度
犯罪后因自首而減免刑罰,是我國自古就有的刑罰裁量制度。關于自首制度,最早可考的文字記載為西周時期的《尚書·康誥》:“……乃有大罪,非終,乃惟眚災,適爾,既道極厥辜,時乃不可殺。”意思是雖然犯有大罪,但如果犯罪人已經把犯罪事實全部述說出來,亦不可殺。這就形成了中國古代自首制度的雛形。唐代的自首制度堪稱中國古代自首制度的典范。《唐律疏議·名例》規(guī)定:“諸犯罪未發(fā)而自首者,原其罪?!边@里的“未發(fā)”就是犯罪尚未被人發(fā)現的意思,也就是說,只要犯罪還未被發(fā)現,自首者就可以免罪。
地球上最后的“男人國”
阿陀斯山位于希臘海岸,占據著一個長40英里、寬4英里的險峻的半島。阿陀斯山雖地處希臘,卻不受希臘法律的約束,而直接聽命于東正教的修道院。阿陀斯山除了那些古老的修道院,還有“女人禁入”的規(guī)定。據悉,自1060年以來,阿陀斯制定了“禁止女人上島”的法律,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男人國”。這里不僅沒有女性,就連一些雌性動物也不許存在,甚至連女性的照片、圖畫或有關女性的日用品也不準帶上島。這里的大多數人是一出生就被送來的,所以平生沒有見過女人。在他們的生活中,沒有收音機、電視機、電報,也沒有報紙,而僅有一輛汽車。島上的平民百姓也一律過著禁欲的生活。阿陀斯山上的修士們都很有學問。
我國使用餐叉歷史早于西方
考古發(fā)現證實,在距今4000多年以前我們的先人就開始使用餐叉了。西北齊家文化遺址中發(fā)現了一些骨制餐叉,是三齒狀的。這種餐叉,跟我們現在用的西餐餐叉形狀非常接近,大小也差不多。而且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這種餐叉出土時,它和勺子和骨刀同在,表明當時餐叉、勺、刀是三件配套的,跟現在西餐的餐具的配伍是一樣的。歐洲以前是直接用刀和手進食的,遲至15世紀為了改進進餐的姿勢,才使用了雙尖的叉,因為用刀把食物送進口里不雅觀,改用叉子叉住肉塊,送進口里顯得優(yōu)雅些。
左藏庫―給皇帝發(fā)工資的機構
左藏庫在隋唐時就有,宋初左藏庫在鹽鐵、度支、戶部三司之下,與右藏庫、內藏庫一起,對鹽鐵專賣、度支盈余、戶部稅賦、皇莊租稅、各地方長官進貢及各項專賣所帶來的貨幣與實物進行集中的收支管理。從形式上來講,皇帝的工資是左藏庫給發(fā)的。左藏庫收入來源中,皇莊租稅和各項進貢是微不足道的,大項收入還是來自土地專賣。宋代以后,元、明、清三朝都有“樓店務”這種機構,其實就是搞土地專賣的。該機構經宮廷授權,對城區(qū)的國有土地進行出租,每年收取大筆租金,除地方分成之外,大部分都流向了左藏庫。因此,左藏庫給皇帝發(fā)工資綽綽有余。
筵席的由來
隋、唐以前,古人不使用桌椅。屋內稱鋪在地上的粗料編織物叫筵,加鋪在筵上規(guī)格較小的叫席(細料編成)。宴飲時,座位設在席上,食品放在席前的筵上,人們席地坐飲。后來使用桌椅,宴飲由地面升高到桌上進行,明清時有了“八仙桌”、“大圓桌”,宴會形式已經改變,宴席卻仍被沿稱為“筵席”,座位仍沿稱“席位”,筵席與酒席成了同義詞。
古陶瓷修復分幾種?
目前的古陶瓷修復工作可以劃分成三類:研究修復、商品修復和展覽修復。不同的修復目的,對于修復技術有不同的要求。研究修復:目的是為考古專家和學者們的研究工作提供較好的實物資料。因此,此類修復對損壞不嚴重的器物,比如剝釉、沖口、土蝕、非完全性斷折及少量缺損等情況,一般只需清理干凈表面污垢,而無需進行其他方面的修理工作。商品修復:是要把修復好的器物作為商品進行交易。為了能使商品取得較好的觀賞效果并獲得較高的商業(yè)利潤,對此類修復的技術要求極高。它不僅要做到把壞損的器物恢復到原有形狀,而且還要通過一系列的技術加工,使其表面的色彩、紋飾、質感、自然舊貌等,呈現出完好無損的視覺效果。展覽修復:是為博物館、展覽館提供理想的實物展品,以供廣大觀眾參觀鑒賞。此類修復的技術要求,與商品修復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對修復部位表面的視覺效果的要求可以比商品修復稍差一點。因為普通觀眾是不可能把展品拿在手里進行觀察、鑒賞的。
【文稿】李莉
【責任編輯】蒲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