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改變中國命運的武昌起義爆發(fā),時任湖北清軍第二十一混成協(xié)協(xié)統(tǒng)黎元洪的命運,就此也發(fā)生了戲劇性的改變,他被推到了歷史前臺,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首義是由革命黨人發(fā)動的,但成功后坐上“頭把交椅”的卻是封建舊官僚。按照傳統(tǒng)的解讀,這意味著“革命勝利的成果,瞬間化為烏有”,因為黎元洪非革命黨人,是典型“下山摘桃子”,不勞而獲。然而撥開歷史塵霧,黎元洪之所以成為都督,其歷史成因并非人言“漁翁得利”,頗具幾分傳奇。
被“逼”為督的黎元洪
武昌舉義,革命黨人倉卒起事,占領省城,一時完勝。隨之,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在起義者面前,舉誰為首?換言之,該由誰來領導和指揮大局?
翌日上午,按照文學社與共進會事先所確定的方針,經(jīng)一夜激戰(zhàn)的革命黨人陸續(xù)趕到諮議局共商大計,有蔡濟民、張振武、李作棟、高尚志、陳宏浩、吳醒漢、徐達明、邢伯謙、蘇成章、黃元吉、朱樹烈、高震霄、王文錦、陳磊等。蔡濟民對大家說:“起義已初步成功,目前最要緊的是重新組織政府,不能這樣群龍無首;光武昌起義是不行的,必須馬上通電全國,呼吁響應;安民告示更非馬上發(fā)出不可。我們一定要找一個德高望重、為全國所知的人,才能號召天下,免得別人說我們是‘兵變鬧事’?!边@時有人插話:“我們不是已經(jīng)推定了總理和總指揮嗎?”此前,共進會和文學社在制定起義方案時,初步?jīng)Q定劉公為總理,蔣翊武為軍事總指揮,孫武為軍務部長。按照共進會規(guī)定,總理即是起義的大都督。然而,計劃不如變化,“原來推定的諸人,目下都不在武昌,緩不濟急”。
與會者提議通知諮議局正副議長和駐會議員前來開會商討,由諮議局秘書長石山儼派人分頭去請。下午1時,召開聯(lián)席會議,參加者有首義革命黨人、湖北省諮議局議長湯化龍以及部分議員,還有紳商代表。其時,革命黨人領導的軍隊已控制武昌全城,但主要領導均不在起義現(xiàn)場,各軍領袖,僉以資望淺,謙讓未遑,一時不得人選。
會上,先有人推舉湯化龍出任都督。湯未表謝絕,議員胡瑞霖則代為婉辭,言稱現(xiàn)在是軍隊起來革命,湯議長不便領導,最好在軍隊中推舉有聲望的人。湯化龍隨即發(fā)言:“革命事業(yè),兄弟素表贊成。但是此時武昌發(fā)難,各省均不曉得,須先通電各省,吁請一致響應,以助成偉舉。再者瑞澂自逃走后,必有電報到京,清廷聞信,必派兵來鄂,與我們?yōu)殡y。此時正是軍事時代,兄弟一介書生,不知用兵,關于軍事,請諸位籌劃,兄弟無不盡力幫忙?!焙鹆仉S后亦一番謙辭,表示欽佩革命軍,如需用款,可代為籌辦。關于都督人選,軍隊同志提議推舉黎元洪,與黎同為黃陂籍的議員劉賡藻馬上附和說:“黎統(tǒng)領尚在城中,如大家愿意找他,我可以介紹前往?!?br/> 面對大功初成,年輕的革命黨人該如何應對,一時無措。聽到湯化龍、胡瑞霖和劉賡藻等立憲派“贊成”革命,有心相助,為之一悅。在他們看來,諮議局乃“民意機關”,議員多為各縣選出的名流,能與他們合作共事,革命可望早日獲勝。至于黎元洪,深孚人望,且得軍心,雖不是革命黨人,但貫以溫和形象出現(xiàn),頗得好感。若由黎、湯分掌軍民兩政,豈不很好。
會議決定,諮議局由劉賡藻為代表,革命黨人由蔡濟民為代表,往迎黎元洪。他們先到黎元洪部屬劉文吉參謀家,得知黎已被新軍士兵從謝國超家尋出后擁至楚望臺,于是又立馬趕去。
黎元洪被迎至諮議局后,會議繼續(xù)舉行。與會者新增吳兆麟、鄧玉麟、向訐謨等義軍革命黨人。蔡濟民同吳兆麟交換意見后,正式提出推舉黎統(tǒng)領任都督,湯議長負責民事。蔡濟民說:“兩公系湖北人望,如出來主持大計,號召天下,則各省必易響應,革命一定容易成功?!贝蠹遗氖仲澇?。孰料,黎元洪卻撂挑子,言稱:“此事體大,務須謹慎,我不勝都督之任,請你們另舉賢能吧?!彼鞎和藭?,眾人聽罷嘩然。
會議繼續(xù)論辯,“首義三武”之一的張振武大為不滿,直言“黎如此不識抬舉,干脆另外找人”,鄧玉麟則力主耐心等待。立憲派湯化龍等人以及革命黨人吳兆麟都婉言勸說黎元洪接受,而蔡濟民、張振武等更是態(tài)度強硬,逼其“就范”。蔡甚至拔出手槍厲聲道:“事已至此,黎公再不允就,我等只有自殺,以謝同志,而慰死難諸先烈。”他的話音剛落,革命黨人朱樹烈便抽刀斷指,以血諫黎出任都督。一時氣氛相當緊張,但黎元洪還是默不作聲。湯化龍等建議先將黎安置在樓上議長室,從長計議。
在這人生何去何從的當口,黎元洪必然有所抉擇。為清廷殉節(jié),似無必要,他絕非滿清的愚忠臣子。如順從革命則有機可趁,但時局未見最后分曉,多有風險,故他不能輕易答應。然而,緊迫的形勢不容黎元洪等待,更不由他做主。革命黨人雙管齊下,“苦口婆心”加槍口威逼,黎元洪最終只能順從,接受都督桂冠。
黎元洪其人其事
黎元洪(1864~1928年),湖北黃陂人,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畢業(yè),參加過甲午海戰(zhàn),大難不死,后投奔兩江總督張之洞麾下,因辦事干練果敢,頗得賞識。1896年隨張回鄂,輔佐編練湖北新軍,不數(shù)年,其軍事素質在東南各省中首屈一指,一時與袁世凱的北洋六鎮(zhèn)齊名。黎元洪居功至偉,被張之洞委以重任,出任第二十一混成協(xié)協(xié)統(tǒng),躋身鄂省軍界高層,成為第二號人物??瓢喑錾淼睦柙橹诬娪蟹?,所部參加1906年10月在河南彰德舉行的軍事演習中表現(xiàn)不俗,在與北軍對壘中三戰(zhàn)皆勝,一時聲名遠播,黎元洪因而獲得“知兵之將”的美譽。
黎元洪在湖北軍界的聲望和能力無人能及,兵戈之際,實乃一時人選,故在聯(lián)席會議上立憲派提議由他出任鄂軍都督。而對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而言,當下時局,別無選擇。武昌起義猝然爆發(fā),革命領導或病,如劉公;或傷,如孫武;或避,如蔣翊武;或犧牲,如劉復基。革命軍總司令部原有21名干部,起義時在武昌參加戰(zhàn)斗的僅為蔡濟民與吳醒漢二人。而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同盟會領導則遠在國外或港、滬,一時可謂“群龍無首”。黎元洪雖非同志知己,然則這樣一位軍事人才,革命黨人當然極力希望為己所用。這種帶有很大偶然性的特殊情勢,當是黎元洪出任都督的重要原因。
推舉黎元洪的深層動因
黎元洪這樣一個直至起義爆發(fā)之時還“手刃”義軍的高級軍官,怎會被推為湖北軍政府都督?為何在諮議局11日的聯(lián)席會上,革命黨人和湯化龍等湖北上層士紳不約而同地推舉黎元洪?這有其深層動因,不能僅以“偶然機遇”而言之。因為早在起義數(shù)月前,革命黨人在議論起義后的都督人選時,就曾考慮過黎元洪。
在醞釀起義期間,文學社與共進會對都督一席是各有打算。共進會認為,劉公為同盟會會員,又系共進會發(fā)起人之一,且目前在鄂主盟,理應成為同盟會法定都督。雖劉公表示放棄,但在9月底的聯(lián)合大會上,他再度被選任總理。然而,劉公平時“深居簡出”,與外界交往不多,從魄力、膽識、資望看,出任都督非理想中人。文學社當然屬意蔣翊武,但蔣為湖南籍,自認為湖北起義,都督一席當為本省人,應以“鄂人治鄂”。
其實,革命黨人中不乏人才,如在清軍中任高官的吳祿貞、藍天蔚,自是深孚眾望,只是當時都遠在北方;而孫武、蔡濟民等人,雖恐力有不逮,但亦為不可。只是文學社與共進會彼此之間關系微妙,可謂“未起革命,先有權力之爭”,因此,從他們之中挑選任何一位,都有可能引起另一派的不滿,極易造成內(nèi)部分裂。無奈之下,革命黨人只能在外部尋覓,黎元洪就此走入他們的視野,蔣翊武等人就曾在有關會議上提名他為未來的都督人選。一來黎作為軍中名將,聲名在外,可懾服清廷,借以號召天下,揚革命軍聲威;二來黎素得軍心,可影響部屬附和革命,擴大革命勢力。黎元洪雖不是都督的最佳人選,但眼下怕沒人比他更合適??傊瑸榱送品逋?,取得革命成功,又何惜一個都督之名。
對于上述說法,有人言稱不實,然而在孫武的一份手稿《武昌革命真相》中亦有所記載。首義參加者胡祖舜也回憶說:“余憶首義之前,蔣翊武曾一度提議元洪為未來都督之人選問題;眾議雖無任何決定,然亦無人反對。元洪之被擁為都督,非偶然也?!庇纱丝磥恚膶W社、共進會領導人在武昌起義前,曾議及由黎元洪出任都督,這一點怕是沒錯。1928年黎元洪去世后,章太炎為其撰寫《大總統(tǒng)黎公碑》,其中所言,武昌起義前“謀帥無適任者,以公善拊御,皆屬意公”,當是蓋棺定論,亦印證了這一說法。
當然,起義前所議推舉黎元洪出任都督,是基于借助他的名望而號令天下之策略考慮,它只是一種選擇而并非成議。絕大多數(shù)革命黨人并不知情,“同志知者少,黎更茫茫然也”,這應是實情。所以在起義后召開的聯(lián)席會議上,就有革命黨人主張推戴湯化龍。
文學社與共進會領導人之所以“屬意”黎元洪,除了存在著較深的派別歧見,亦反映出革命黨人的幼稚和軟弱。更有甚者,他們?nèi)狈Α疤鞂⒔荡笕斡谒谷艘病钡哪芰推橇?,雖有推翻清廷的雄心壯志,但在權力面前還是有些膽怯,非常時刻,希望有一個“大人物”站出來一攬乾坤。因此,在考慮都督人選時,只注重“地方資望,為國內(nèi)所推重”,而未深究其與革命的關系如何。
黎元洪在湖北新軍中素負威望,與鄂軍另一位重要人物第八鎮(zhèn)統(tǒng)制張彪相比,職務在其之下,然聲譽則遠過之,得軍心而為人稱頌。當時的報刊就載:“鄂軍統(tǒng)制張彪不學無術,與二十一混成協(xié)協(xié)統(tǒng)黎元洪相較,遜黎多矣?!北B凤L潮期間,黎元洪以軍界代表身份簽名參加“湖北鐵路協(xié)會”,并支持入京請愿,贏得湖北商民的擁護,更與湯化龍等立憲派人士頗有交誼。此外,革命黨人以“排滿革命”為宗旨,漢官一概被視為可爭取者。凡此種種,促使黎元洪既成為年輕的革命黨人挑選的對象,又是立憲派所竭力尋覓的政治代表。因緣際會,歷史機遇就這樣降臨到黎元洪頭上,他一躍成為湖北軍政府都督。
11日的會議一直開到晚10時,與會者都很疲倦,遂決定次日繼續(xù)。會議剛散,忽聞槍聲,突有清兵來犯,把守諮議局的義軍奮起抵抗,而黎元洪趁亂離去。后得知,清軍殘部企圖劫走黎元洪。革命黨人擔心一旦黎走脫,對革命極為不利,隨即派人將他從私宅中帶回保護起來。見黎元洪不肯誠心歸附,原本就反對推舉他為都督的張振武表示,既然黎元洪不贊成革命,不如將其斬首示眾,以揚革命之神威,并提議由武昌起義臨時總指揮吳兆麟出任軍政府都督。但吳本人堅持不可,謂官卑職小,難以承擔都督重任,執(zhí)意“仍以黎元洪為都督,派兵將其看守,事情由我們來做”。
黎元洪最初的表現(xiàn)是消極處之,但在經(jīng)歷了短暫的彷徨和不同人士的勸說后,態(tài)度開始轉變,他終于答應“幫忙”。不過,在起義后的頭幾天,革命黨人掌控的謀略處做了大量工作,黎元洪只是名義上的都督。
立憲派不甘革命黨人掌握軍政府實權,于是導演了一出“祭天大典”,借以抬高黎元洪的地位來與革命黨人暗爭。他們在軍政府中大造輿論,說什么武昌起義乃湯武革命,應天順人,沒有隆重的儀式,何以昭示光復大義。革命黨人概以立憲派為團結對象,沒往深處想,自然應允。從上海趕來武昌領導革命善后工作的湖北籍老同盟會會員居正也有意通過此舉,使黎元洪徹底與清廷決裂,“安心為國謀”。
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革命黨人與立憲派于17日共同組織了祭天大典,黎元洪以行政長官和軍事主帥的身份正式登臺亮相,完成了從一名協(xié)統(tǒng)到一省都督的角色轉換。此后,他在鐵血共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直至榮登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成為民國政壇的風云人物。
舉黎元洪為都督的方案,在武昌首義倉卒發(fā)動之際變?yōu)楝F(xiàn)實。革命黨人來不及遴選新的領導者,亦無時間三思而后行,黎元洪就這樣成了不二人選。當然,這一選擇,既不是順理成章的自然安排,亦絕非匆忙之間的草率之舉,是為多種因素所致,可謂“時勢造英雄”。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