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南半島上具有緊密歷史、文化聯(lián)系的兩個鄰國,泰國和柬埔寨之間最近因為柏威夏寺附近地帶主權爭議發(fā)生武裝沖突,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一個古老的寺廟為何會引來戰(zhàn)火?現(xiàn)實爭議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歷史、文化恩怨?
崖頂上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
柏威夏寺是柬埔寨人的叫法,泰國人把這座寺廟叫做“帕威寒石宮”。它位于柬埔寨柏威夏省與泰國接壤的邊境地區(qū),修建在海拔525米的扁擔山脈摩艾丹崖頂上。摩艾丹崖狀如“鷹喙”,“喙尖”朝向柬埔寨一方,“喙根”朝向泰國一方。崖頂有一塊長約800米、寬約400米的平地,柏威夏寺就建在這塊平地之上。在柬埔寨一側是陡峭的山崖,站在崖頂遠眺,天氣晴朗時,可以看到柬埔寨也是東南亞最大的湖泊——洞里薩湖。精美的寺廟建筑和壯美的地形地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柏威夏寺成為一個著名的旅游勝地。
古寺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9世紀,吳哥王朝的第四位君主耶索華曼一世于889年登基,他策劃在扁擔山脈建造一所圣寺,最終選定了柏威夏所在的懸崖。此后,盡管皇室內(nèi)部斗爭不斷,吳哥王朝歷代君主一直在不間斷地建造該寺,一共用了200多年才建造完成,其最后成形已是12世紀蘇利耶跋摩二世統(tǒng)治時期。當時吳哥王朝趨于極盛,蘇利耶跋摩二世除了修建柏威夏寺,還耗費30余年,建成了柬埔寨歷史的不朽之作——吳哥窟。從建筑風格上看,柏威夏寺與吳哥窟有不少相似之處,成為了該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石宮建筑物。
由于當時的吳哥王朝信奉印度教毗濕奴派,柏威夏寺起初并不是佛寺,而是一座印度教神廟。直到13世紀后,由于印度教在這一地區(qū)趨于衰敗,柏威夏寺才逐漸融合佛教元素,成為佛教寺廟。寺院的正門朝向泰國,而第二臺階上的側門則連通柬埔寨。整個建筑以供奉毗濕奴神的殿堂為中心,周圍是回廊和塔門等建筑。古剎圍墻具有吳哥窟的風格,曲線環(huán)繞,內(nèi)有七個石池。山門屋角翹起,上面是精雕細琢的花紋,令人嘆為觀止。由于年久失修,加上飽經(jīng)歷史的風霜,柏威夏寺如今已部分損毀,巨石散落各處,但整體上昔日風貌猶存。2008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柏威夏寺占據(jù)極佳地勢、融自然景觀、建筑藝術和宗教功能為一體,寺內(nèi)精美石雕為古代文明之瑰寶,從而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爭端因何而起?
正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這一舉動,引發(fā)了泰柬雙方的爭議,時斷時續(xù),直到如今的兩國刀兵相向。但爭端的起源,還必須追溯到法屬殖民時代。1907年,當時的暹羅(泰國)與占領柬埔寨的法國殖民者進行邊界勘定,由于暹羅沒有專業(yè)人員,邊界地圖由法國軍官完成。根據(jù)雙方先前訂立的條約,泰柬邊界以扁擔山脈分水嶺為基準劃定。泰國認為,按此原則,柏威夏寺屬于泰國。但法屬印支總督不愿泰國獲得這一扁擔山脈的制高點,因此密令法國測繪隊將柏威夏寺標繪在邊界線的柬埔寨一側。暹羅政府收到地圖后,不知是何種原因,并沒有提出異議。
1949年,暹羅改名為泰國,民族主義上升,開始對柏威夏寺的歸屬提出不同意見。1954年,法國軍隊在奠邊府大敗,被迫撤出印度支那,泰國軍隊乘機占領柏威夏寺。柬埔寨當時剛剛獨立,對泰國的舉動十分不滿。柬、泰雙方互相指責,并在1958年11月斷絕了外交關系。
1959年10月6日,由柬埔寨提出將柏威夏寺領土糾紛提交海牙國際法庭裁決,泰國亦表示同意。據(jù)當時任柬首相的西哈努克親王后來在回憶錄中說:“國際法庭只有在當事國雙方都同意的情況下,才受理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泰國人由于過分自信,認為自己將贏得這個法庭絕大多數(shù)的支持票,便接受了我的挑戰(zhàn),他們事后對此很后悔?!?962年6月15日,國際法庭將柏威夏寺判歸柬埔寨所有。法庭認為,地圖是作為聯(lián)合勘界的成果被送交暹羅政府的。當時及以后許多年,暹羅方面許多官員包括前聯(lián)合勘界委員會的成員都看到過這幅地圖,非但沒有表示任何不同的意見,并且還對制作地圖的法國官員表示感謝。據(jù)此,可以認為地圖已被暹羅當局所確認。雖然泰國十分不滿,但還是勉強接受了海牙國際法庭的判決,從柏威夏寺撤走了軍隊,但聲稱保留日后通過任何有效法律手段來推翻這次判決的權利。
當時柬埔寨領導人亦表示出一定誠意,西哈努克親王宣布,所有泰國公民可不用辦理任何簽證進入寺廟參觀,泰國政府也不必歸還所有先前流失的寺內(nèi)文物。此后柏威夏寺曾迎來一段短暫的和平時期,兩國民眾一道禮佛,甚至有柬埔寨人為了方便入寺,遷入泰方比較平緩的一側,以免登山之苦。不久,在寺廟山前建起一片依附寺廟的小村落,加上周圍叢林地帶總計4.6平方千米的地方,已然成為兩國民眾雜居之地。泰國認為,海牙國際法庭雖就廟宇的歸屬權做了規(guī)定,但沒有就廟宇附近土地的歸屬權做交代,因此還是有爭議領土。
由于此后柬埔寨陷入長期的動蕩與戰(zhàn)亂,柏威夏寺一度無法正常開放。進入20世紀90年代,柬埔寨局勢趨于穩(wěn)定,柏威夏寺重新開放。2000年,泰柬雙方?jīng)Q定以“兩個王國,一個目的地”為旗號加強旅游方面的合作。但好景不長,由于雙方在寺院的出入管理、收費等方面的矛盾,2001年12月和2003年9月,兩國軍隊兩次在柏威夏寺附近發(fā)生對峙。2008年柬埔寨“申遺”并獲成功,泰國認為,柏威夏寺周邊領土仍存在主權爭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為其授予世界遺產(chǎn)的地位為時過早。受此風波影響,被國內(nèi)認為處理此事不利的泰國外長諾巴敦被迫辭職。此后雙方在爭議地區(qū)進行軍事對峙,關系時有緊張。2011年2月4日起,這里終于爆發(fā)嚴重的武裝沖突,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爭端背后的歷史恩怨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和政治符號,柏威夏寺涉及的不僅僅是主權爭議。雙方為了一個古寺不惜多次交鋒甚至大打出手,其原因在于兩個國家間長期存在的歷史恩怨與復雜糾葛。
柬埔寨早期稱“扶南”。據(jù)中國史載,扶南國建于公元一世紀。在隨后的幾個世紀中,扶南一直是東南亞地區(qū)的強國。到了6世紀中葉,扶南衰微,其北部屬國真臘崛起,取其而代之。泰國在1238年素可泰王朝創(chuàng)立之前,在長達1000多年的時間一直隸屬于柬埔寨(先是扶南,后是真臘),柬埔寨在政治和文化上對泰國實施“柬化”政策。1238年,泰國獨立后,國勢漸盛,反而成了柬的征服者與占領者。經(jīng)過約200年的反復戰(zhàn)爭,柬埔寨最終淪為泰的屬國。柬埔寨國王要由當時泰國的國王加封,不但領土被割,泰之風俗、衣冠、禮儀,亦借此傳入柬埔寨。此后不久,另一個強鄰越南在柬的東邊興起,泰越開始爭奪在柬的霸權地位。17世紀至18世紀末,泰越利用柬王室內(nèi)訌,各扶植一派,擴張自己的勢力。1847年,泰越雙方為柬安東王加冕,柬為泰越共同之附庸,向泰每年一貢,向越3年一貢。但在1863年,柬埔寨又與泰國簽訂了一個條約,承認是泰國的一個屬國。
在柬埔寨屈服于泰國的時候,西方列強之—的法國亦開始在印度支那地區(qū)進行殖民擴張。就在柬泰條約簽訂的1863年,法國迫使柬簽訂不平等條約,把柬變成法國的殖民地。1887年,法國在控制了越南、柬埔寨、老撾3國后,進一步宣布建立法屬“印度支那聯(lián)邦”。法國為取得對柬埔寨的完全控制權,要求泰國廢除與柬埔寨簽訂的條約,承認法國對柬埔寨的權力。作為交換,法國將柬埔寨的兩個省——暹粒和馬德望割讓給泰國。當時,這兩省已為泰國為控制,法國不過作一個順水人情而已。1907年,在法國的威逼和壓力下,法泰兩國簽訂條約。條約明確規(guī)定,泰國放棄在暹粒、馬德望、詩梳風3省和吳哥的統(tǒng)治,并將其歸還柬埔寨。條約簽訂后雙方劃界,即留下前面所述的柏威夏寺及其周邊地區(qū)主權歸屬爭議的隱患。柬埔寨獨立后,繼承了法國與泰國之間的糾紛,遂有今日之爭議。
其實,泰柬兩國同源于“印度文化圈”,有著密切的文化和歷史聯(lián)系。兩國都信仰小乘佛教,在人種、語言、宗教和文化上都十分相似。泰文是在柬文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創(chuàng)造的,而柬由印度皈依小乘佛教便是受當時暹羅影響的結果。但是,泰柬之間的這種同質性是經(jīng)過歷史上長期的相互斗爭、相互影響而形成的,因此,文化上的同質性并未拉近彼此間的距離,而對歷史的記憶反而成為激發(fā)現(xiàn)實爭端的深層次根源。有一個例子,2003年1月29日,在柬埔寨首都金邊發(fā)生大規(guī)模反泰騷亂,泰國駐柬使館以及泰國在柬企業(yè)的財產(chǎn)、人員遭受重大損失。這場騷亂的起因,卻僅僅是柬埔寨一家報紙發(fā)表的一篇未經(jīng)證實的報道。根據(jù)這篇報道稱,一位泰國電影女明星在接受采訪時說柬埔寨吳哥窟應該屬于泰國。這一內(nèi)容深深觸動了柬泰關系的敏感神經(jīng),從而引發(fā)一場嚴重影響到兩國關系的騷亂。
可見,只有走出歷史的陰影,現(xiàn)實地面對問題,才能真正地穩(wěn)定泰柬關系,還柏威夏寺一個寧靜。
【責任編輯】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