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選擇題
自然災害會給工農業(yè)生產造成重大損失,要深入開展對自然災害的研究,有效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卮?~3題。
1.源于西太平洋洋面的臺風,當中心移入20°N,118°E時,廣東沿海地區(qū)主要吹:
A.北風 B.西風 C.東北風 D.西北風
2.廣東沿海地區(qū)海水養(yǎng)殖面臨的主要災害是:
①臺風 ②寒潮 ③咸潮 ④赤潮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3.2004年6月末至7月初,廣東省出現罕見的大面積持續(xù)高溫炎熱天氣,全省有45個縣(市)的最高氣溫破歷史同期記錄。造成此次異常天氣的主要原因是:
A.副熱帶高壓和熱帶氣旋外圍下沉氣流共同影響
B.大量使用汽車和制冷設備
C.綠色植物呼吸作用釋放CO2
D.全球溫室效應長期作用
圖1為世界某區(qū)域某氣象災害發(fā)生頻率等值線圖(數字越大表示頻率越大)。讀圖1,回答4~6題。
4.該自然災害最可能是:
A.地震 B.臺風 C.颶風 D.寒潮
5.有關該自然災害的正確說法是:
A.主要發(fā)生在冬季
B.該災害中心天氣是狂風暴雨
C.主要由海底地震引起
D.是熱帶氣旋強烈發(fā)展的一種形式
6.有關圖示區(qū)域的正確判斷是:
A.溝通東亞和北非的航線
B.有大面積熱帶雨林區(qū)
C.冬季洋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
D.有世界著名漁場
2005年4月28~30日,華北地區(qū)經歷了一次沙塵天氣,造成許多地方空氣污染指數(API)增高,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顆粒物。讀圖2,回答7~8題。
7.造成該沙塵天氣的天氣系統(tǒng)是:
A.氣旋、冷鋒 B.氣旋、暖鋒
C.反氣旋、暖鋒 D.反氣旋、冷鋒
8.該沙塵天氣先后經過呼和浩特、北京、石家莊,它們依次是圖中的: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表1是世界最大的再保險公司——慕尼黑再保險公司對全球20世紀后50年的特大自然災害作出的統(tǒng)計。根據表1,回答9~11題。
9.關于20世紀后50年自然災害的發(fā)展趨勢,正確的敘述是:
A.由于戰(zhàn)爭和自然環(huán)境的惡化,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越來越大
B.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越大,死亡人數也越多
C.自然災害出現的頻率和造成的經濟損失都在增大
D.發(fā)展中國家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增大,發(fā)達國家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減少
10.20世紀后50年的自然災害中,危害范圍最大的是:
A.暴雨造成的水災 B.臺風形成的風暴潮
C.全球變暖造成的干旱 D.地殼運動造成的地震
11.關于20世紀后50年人類活動與自然災害的關系,正確的論述是:
?、偃祟悓ψ匀毁Y源和自然環(huán)境的過度開發(fā),增加了自然災害發(fā)生的機率②沿海人口稠密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快,氣象災害對這類地區(qū)造成的危害程度也因此增大③人類向環(huán)境排放的廢棄物增多,誘發(fā)了自然災害的發(fā)生④人類大規(guī)模的工程活動,有時會誘發(fā)地質災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圖3表示幾種自然災害的持續(xù)時間。讀圖完成12~13題。
12.①②③④四種災害分別是:
A.火山、地震、干旱、洪澇
B.地震、火山、洪澇、干旱
C.干旱、洪澇、地震、火山
D.火山、地震、洪澇、干旱
13.蝗蟲是危害嚴重的生物災害。圖3所示的自然災害中,與其發(fā)生密切相關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
圖4為我國局部地區(qū)某種氣象災害平均每年出現的次數等值線圖。讀圖完成14~15題。
14.該種氣象災害最有可能是:
A.臺風、洪澇 B.寒潮、沙塵暴
C.沙塵暴、臺風 D.干旱、洪澇
15.甲地受該氣象災害的影響很小,主要原因是:
A.地形為盆地 B.受盛行西風影響小
C.距離海洋較遠 D.緯度較低
日本近海2011年3月11日發(fā)生9.0級強烈地震,引發(fā)近10米大海嘯,導致日本東北部的福島核電站發(fā)生爆炸而產生核泄漏。結合所學知識,回答16~18題。
16.如果核泄漏產生的放射性“臟水”流入海洋,下列海域受其影響最大的是:
A.日本海海域 B.美國西部沿海海域
C.北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 D.臺灣島東部沿海海域
17.海嘯的形成原理可概括為:“俯沖板塊向上覆板塊下方俯沖運動,上覆板塊緩慢變形,不斷積累彈性能量,最終達到極限并彈起,形成巨大水柱,向兩側傳播,形成海嘯?!眻D5中能正確表示海嘯形成順序的是:
A.甲乙丙丁 B.丙丁乙甲
C.甲丙乙丁 D.丙甲乙丁
18.最初幾天內,核電站爆炸產生的放射性粉塵對我國及東亞其它地區(qū)幾乎沒有影響,其解釋不正確的是:
A.此時東亞地區(qū)盛行東南風
B.此時東亞地區(qū)盛行西北風
C.日本多山地且呈東北西南走向
D.此時東亞地區(qū)盛行下沉氣流
損失率是指受災區(qū)域各類財產的損失值與災前(正常)值之比,影響損失率的因素主要有災害的強度、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地區(qū)抗災能力等。讀“中國自然災害損失率(‰)等值線局部示意圖”(圖6),完成19~20題。
19.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自然災害損失率大致由沿海向內陸逐漸增大
B.因為經濟發(fā)達,甲地區(qū)損失率最大
C.乙地區(qū)損失率較大,其原因之一是抗災能力差
D.丙地區(qū)損失率較小,其原因是災害種類單一,強度小
20.據圖6,推測上海及其周邊地區(qū)自然災害損失率最接近圖7中的:
表2是1998年德國、加拿大、法國、日本不同能源發(fā)電量的構成。據此回答21~22題。
21.表中字母與所示國家匹配正確的是:
A.a-法國、b-加拿大、c-日本、d-德國
B.a-德國、b-日本、c-加拿大、d-法國
C.a-加拿大、b-法國、c-德國、d-日本
D.a-日本、b-加拿大、c-德國、d-法國
22.我國與表中a所示國家相比較,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我國以水電為主,a國以火電為主
B.我國和a國的煤炭都基本自給
C.我國石油基本自給,a國依賴進口
D.在火力發(fā)電中,我國以煤炭為主,a國天然氣比重最高
根據表3資料,回答23~25題。
23.表中①、②、③、④所示?。▍^(qū))的簡稱依次是:
A.川、黑、蘇、隴 B.蘇、川、隴、黑
C.黑、川、隴、蘇 D.隴、黑、川、蘇
24.下列推理,其過程和結論正確的是:
A.耕地面積①比②小,因此,山區(qū)面積①比②大
B.水資源總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
C.木材總蓄積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蓋率③比④低
D.城鎮(zhèn)人口占總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鄉(xiāng)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
25.有關四省(區(qū))農業(yè)生產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①省(區(qū))西部是該省種植業(yè)集中地區(qū)
B.②?。▍^(qū))東部是我國著名的棉花產區(qū)
C.③省(區(qū))南部農業(yè)耕作制度為一年三熟
D.④?。▍^(qū))北部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二、綜合題
26.閱讀以下圖文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舟曲縣城泥石流流域圖(圖8)。
材料二:2010年8月7日23~24時,高達77.3mm的大暴雨,使位于舟曲的大、小峪溝和羅家峪溝泥石流形成區(qū)(大峪溝流域最高點海拔3 828m,流域最低點海拔1 340m;羅家峪溝流域最高點海拔3 794m,最低點入河口處為1 330m)產生強大洪流,依次沖毀兩條溝內的天然堆石壩和人工攔擋壩,形成規(guī)模巨大的高容重黏性泥石流,沖毀房屋5 500余間。
?。?)分析舟曲泥石流流域的地形特征及其主要地質作用。
(2)從道光三年(1823年)至2009年的186年間,大、小峪溝泥石流曾11次給舟曲縣城造成危害,但縣城的范圍仍在不斷擴大。相對而言,羅家峪溝為一條低頻率泥石流溝谷,近幾十年來都沒有爆發(fā)過泥石流。根據材料一、二,分析造成此次特大泥石流主要的自然及人為原因。
27.讀圖9,回答相關問題。
(1)Ⅰ地區(qū)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是_________;與其它地區(qū)相比,Ⅳ地區(qū)各種自然災害的發(fā)生具有__________的特點。
(2)圖中死亡人數最多的自然災害是___________。
?。?)綜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我國自然災害多發(fā)的原因。
?。?)分析近年來我國各種自然災害發(fā)生頻率和受災強度上升的人為原因。
?。?)列舉我國加強防災減災所采取的工程措施(不少于三項)。
28.長江上游地區(qū)地形復雜,自然資源較豐富,大部分地區(qū)年降水量在800~1 600mm之間。根據所學知識和圖10~12,回答相關問題。
?。?)長江上游流域的優(yōu)勢自然資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2)重慶三峽庫區(qū)水土流失面積比重最大的土地類型是_________;在地形坡度5°~25°范圍內,隨著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積比例___________。
?。?)長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有_______(多選題,填選項字母):
A.植物種類增加 B.土壤肥力降低
C.涵養(yǎng)水源能力下降 D.泥沙淤積河道和湖泊
E.增加降水量,引發(fā)滑坡、泥石流
?。?)分析影響該區(qū)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提出該區(qū)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對策。
29.圖13是我國的5個相鄰省級地區(qū)的輪廓圖,圖中數字表示該大區(qū)三類資源數量在全國所占的比重,讀圖回答相關問題。
?。?)比較圖中三個數據,說明該區(qū)社會經濟發(fā)展所面臨的嚴重問題并分析原因。
?。?)①、②工程的建設是緩解上述問題的對策之一,試比較兩線路的主要差異。
30.石油是經濟發(fā)展的重要能源之一,素有“經濟血液”、“經濟命脈”之稱。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石油進口不斷增加。圖l4為“1990年和2006年我國原油進口來源地結構”圖,圖15為“2006年各地區(qū)原油生產、原油加工和乙烯生產產量占全國的比重”圖,圖16為“中國近五年及未來石油供需狀況對照”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讀圖14,1990年和2006年我國原油進口來源地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從大洲看主要表現在哪里?2006年新增石油進口國中比重最大的國家是______________。
?。?)讀圖15,原油生產比重明顯大于原油加工比重的地區(qū)有________________,東北地區(qū)、華北地區(qū)原油加工比重大的主導原因是________。根據圖15資料說明華東地區(qū)原油供需關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圖16可以看出,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試分析其原因。
?。?)為保障我國石油供應安全,從國內和國外兩方面提出應采取的措施。
(5)隨著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能源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斷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分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對大氣受熱過程的影響。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C2.C 3.A4.C5.D6.A7.D8.B9.C10.C11.D12.B13.D14.B15.A16.B17.D18.A19.C20.A21.D22.D23.A24.D25.D
二、綜合題
26.(1)溝谷總體呈南北向分布,地勢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