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人民解放軍等級制度發(fā)展歷程(下篇)

    2011-12-29 00:00:00劉巖
    黨史博覽 2011年1期


      1980年4月起實行的干部職務等級制度
      
      解放軍干部的行政級別與職務嚴重失調,帶來了干部多勞不多得、同工不同酬、平均工資水平降低,影響到思想穩(wěn)定和部隊建設等。特別是機關干部,由于所任職務的等級不明確,按職務規(guī)定的某些待遇,廣大的參謀、干事、助理員、秘書、教員、研究員等無法享受,因而全軍上下一致要求采取有效辦法盡早解決這一矛盾。于是,1978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干部服役條例》中,規(guī)定了機關干部評定職務等級的條款。1979年7月,總政治部發(fā)出《關于評定行政職務等級工作的通知》,規(guī)定凡是“職務等級不明確的干部,均可評定”。然而,機關干部正在評定職務等級之際,中央軍委出臺了在全軍建立職務等級制度的決定。
      
      職務等級的設置
      1980年2月,中央軍委批轉的全軍工資改革委員會《關于部分改革我軍現(xiàn)行干部工資制度的請示》中,設置了18個“基準職務”等級。1988年10月1日,在《關于現(xiàn)役軍官薪金的規(guī)定》中,將職務等級縮減為15個,取消了正、副兵團職和副排職,“軍委常委”改稱“軍委委員”。1994年5月修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將“大軍區(qū)正職”、“大軍區(qū)副職”改稱為“正大軍區(qū)職”、“副大軍區(qū)職”?,F(xiàn)行的15個職務等級為:軍委正、副主席,軍委委員,正大軍區(qū)職,副大軍區(qū)職,正軍職,副軍職,正師職,副師職,正團職,副團職,正營職,副營職,正連職,副連職,排職。
      
      職務等級確定的辦法
      目前解放軍軍官除專業(yè)技術干部外,每個人都有職務等級。確定職務等級的辦法是:凡被任命為編制等級明確的職務,就自然而然地享有該職務編制等級的待遇。軍隊的各級正、副主官,從軍委主席到軍長、師長、旅長、團長、營長、連長、排長,當什么“長”就是什么“職務等級”,只此一個條件,無需考慮別的因素進行評定。機關、院校部門的領導職務,如部、局、處、科、股長等,也都規(guī)定有編制等級,同樣也是當什么“長”就享有什么“級”的待遇。過去職務等級不明確的機關、院校干部,也都規(guī)定了不同編制比例的“職務等級”,一律按職務等級委任,同樣也是任什么職就是什么級。完全把工作的職務和個人的級別“捆綁”在一起,它的積極作用是徹底地解決了以往職級脫節(jié)的問題。但是在解決職級脫節(jié)的過程中,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外一個極端,即由職級過于懸殊的一端走到了職級不分的另一端。
      
      1980年4月起實行的專業(yè)技術等級制度
      
      專業(yè)技術干部有授銜軍官,也有文職干部。1980年4月開始設置專業(yè)技術等級時,分為科學技術等級、文藝等級、體育等級三種。以后合而為一。
      
      專業(yè)技術等級的設置
      1980年3月27日,總政治部發(fā)出關于軍隊科學技術干部、專業(yè)文藝體育干部,評定專業(yè)職稱、專業(yè)技術級、文藝級、體育級的兩個通知。部署了評級工作。
      (一)科學技術干部。設技術等級15個級別,其評定范圍是:
      教授、研究員、主任軍醫(yī)、主任藥師、主任護師、主任技師,在1至7級范圍內(nèi)評定;高級工程師在1至9級范圍內(nèi)評定;副教授、副研究員、副主任軍醫(yī)、副主任藥師、副主任護師、副主任技師、高級館員,在4至9級范圍內(nèi)評定;講師、工程師、助理研究員、主治軍醫(yī)、主管藥師、主管技師、館員,在6至11級范圍內(nèi)評定;助教、助理工程師、研究實習員、軍醫(yī)、技師、藥師、護師、助理館員,在9至14級范圍內(nèi)評定;技術員、醫(yī)士、助產(chǎn)士、藥劑士、護士、技士、管理員,在11至15級范圍內(nèi)評定。
      (二)文藝干部。文藝級設15個級別,其評定范圍是:
      一級演員可評定為1—5級:二級演員可評定為4-8級:三級演員可評定為7-13級;四級演員可評定為12-15級。
      (三)體育干部。體育級設11個級別,1~11級依次比照文藝級的5—15級享受待遇。
      (四)將以上三種合并為“專業(yè)技術等級”。1988年10月1日,總政、總后經(jīng)軍委批準。在專業(yè)技術軍官《薪金標準表》和專業(yè)技術文職干部《工資標準表》中,將文藝級和體育級,與技術級合并,統(tǒng)一稱為“專業(yè)技術等級”,共設14個級別。
      
      專業(yè)技術等級的評定原則
      根據(jù)1980年6月總部的有關文件規(guī)定,專業(yè)技術等級的評定,是以工作成就、技術水平和業(yè)務能力為主要依據(jù),并適當考慮學歷和從事技術工作的資歷。對在科學技術上有突出成就和重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可適當高定。
      (一)教授及相當職稱者,在1~7級范圍內(nèi)評定。其中定為1、2級的,必須是有重大貢獻、國內(nèi)外知名的:定為3、4、5級的,必須是成績卓著、有較大貢獻、在國內(nèi)有一定聲譽的。
      (二)副教授及相當職稱者,在4~9級范圍內(nèi)評定。其中定為4、5級的。必須是成績卓著、貢獻大、國內(nèi)有關專家評價較高的。
      (三)講師及相當職稱者,在6~11級范圍內(nèi)評定。其中定為6、7級的,必須是工作成績顯著、業(yè)務技術特別突出的。
      (四)助教及相當職稱者,在9-14級范圍內(nèi)評定。其中1956年以前入伍或中專畢業(yè),或1960年前大學畢業(yè)的,可定為9級。
      (五)醫(yī)士及相當職稱者,在11~15級范圍內(nèi)評定。其中1961年以前入伍或中專畢業(yè),或1966年前大學畢業(yè)的,可定為11級。
      
      專業(yè)技術等級與行政職務等級的關系
      專業(yè)技術等級,是與行政干部的“職務等級”相對應的一種等級形式。在工資標準和其他待遇中。規(guī)定有不同的對應關系。
      (一)工資標準的對應關系:
      專業(yè)技術1級對應軍委委員;專業(yè)技術2級對應正大軍區(qū)職;專業(yè)技術3級對應副大軍區(qū)職;專業(yè)技術4級對應正軍職;專業(yè)技術5級對應副軍職;專業(yè)技術6級對應正師職;專業(yè)技術7級對應副師職;專業(yè)技術8級對應正團職:專業(yè)技術9級對應副團職;專業(yè)技術10級對應正營職;專業(yè)技術1l級對應副營職;專業(yè)技術12級對應正連職:專業(yè)技術13級對應副連職:專業(yè)技術14級對應排職。
      (二)其他待遇的對應關系(如住房面積、公勤人員和車輛編配等方面的對應關系):
      專業(yè)技術1、2級,對應正軍職;專業(yè)技術3級,對應副軍職;專業(yè)技術4、5級,對應正師職;專業(yè)技術6級,對應副師職;專業(yè)技術7級,高級職稱者對應副師職。中級職稱者對應正團職;專業(yè)技術8級,對應正團職;專業(yè)技術9級,對應副團職;專業(yè)技術10級,對應正營職;專業(yè)技術11級,對應副營職;專業(yè)技術12級,對應正連職;專業(yè)技術13級,對應副連職;專業(yè)技術14級,對應排職。
      (三)專業(yè)技術等級與行政職務等級可以互改。評定為專業(yè)技術等級的干部,一旦工作性質有變化,其專業(yè)技術等級可以套改為行政干部的職務等級。反之,執(zhí)行職務等級的干部改做專業(yè)技術工作后,亦可套改為專業(yè)技術等級。
      
      1988年4月起實行的文職干部等級制度
      
      解放軍1955年首次實行軍銜制期間,曾經(jīng)將6萬余名干部改為不授銜的無軍籍“職員”,等同于現(xiàn)在的文職干部。1960年以后,陸續(xù)分批恢復了部分人員的軍籍,或授予軍銜或改為佩戴專業(yè)符號的軍人;1965年取消軍銜后,剩余的兩萬余人一律重新穿上了軍裝。1988年新軍銜制實行前夕,于1988年4月再次實行了文職干部制度,先后為文職干部設置有三種等級體系,它們是:
      
      文職干部職務等級
      此種等級,在人民解放軍非專業(yè)技術的文職干部中實行,1988年4月27日中央軍委頒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職干部暫行條例》規(guī)定,該職務等級共設置5等9級:(一)局級:正局級、副局級;(二)處級:正處級、副處級;(三)科級:正科級、副科級;(四)科員級:一級科員、二級科員;(五)辦事員級。
      以上這些等級,分別與軍官正師職至排職的9個職務等級相對應,在社會地位、政治權利、物質待遇等方面全部一致。
      
      軍職以上文職干部的級別
      軍隊文職干部制度建立后,有一部分人原來的職級就高于正師職,文職干部所設的九個等級不敷使用,便采取保留軍官職務等級的辦法解決。這樣,在文職干部職務等級的體系中,實際上在正局之上增加了副軍職、正軍職、副大軍區(qū)職的級別,但在正式行文中用“按副軍職待遇”、“按正軍職待遇”、“按副大軍區(qū)職待遇”的方式表述。
      
      文職干部職務等級的確定
      現(xiàn)役軍官改任文職干部后的職務等級,按其原職務等級套改,即由正師職、副師職、正團職、副團職、正營職、副營職、正連職、副連職、正排職,分別套改為正局級、副局級、正處級、副處級、正科級、副科級、一級科員、二級科員、辦事員級。執(zhí)行專業(yè)技術等級的軍官,改任文職干部后,其專業(yè)技術等級不變。
      
      文職級
      這種等級形式是1991年10月1日設置的,1993年9月30日廢止,僅存在了2年,是解放軍歷史上壽命最短的一種等級形式。
      設置文職級的目的,是為了調整文職干部的工資結構。1988年實行軍銜制度和文職干部制度后,軍官工資結構由職務、軍銜、軍齡三部分構成;文職干部工資結構則由職務、軍齡兩部分構成。軍內(nèi)兩種不同工資結構的存在帶來某些矛盾,因此軍委批準設置“文職級”,使全軍干部的工資結構取得一致。
      文職級設15個等級,按照文職干部所任職務、在軍隊服務時間及所作貢獻評定。文職級在不同級別的文職干部中設置的幅度為:
      (一)專業(yè)技術文職干部:1 高級專業(yè)技術職務:10級~1級;2 中級專業(yè)技術職務:11級~3級;3 初級專業(yè)技術職務:15級~4級。
      (二)非專業(yè)技術文職干部:1 按軍以上待遇的職務:7級~1級;2 局級職務:9級~3級;3 處級職務:10級~3級;4 科級以下職務:15級~4級。
      軍官改任文職干部時,以原軍銜薪金比照文職級工資標準,就高不就低套為文職級工資等級。
      (三)文職級晉升期限:15級~11級,每兩年晉升一級;10級~7級,每三年晉升一級;6級以上,每四年晉升一級。個別德才優(yōu)秀、成績顯著的可提前晉升。
      
      文職級別
      這種等級形式,是1993年10月1日軍隊工資改革時為取代原“文職級”而設置的。文職級別的特點是與軍銜等級相對應的。設特級至9級共10個級別。
      (一)文職級別工資與軍銜工資對應的規(guī)定。
      特級工資,對應上將工資;1級工資,對應中將工資;2級工資,對應少將工資;3級工資,對應大校工資;4級工資,對應上校工資;5級工資,對應中校工資;6級工資,對應少校工資;7級工資,對應上尉工資;8級工資,對應中尉工資;9級工資,對應少尉工資。
      (二)文職級別的評定。
      文職級別的評定,規(guī)定有詳細而具體的條件,略舉四例:
      評定特級的條件:專業(yè)技術1級,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為國家及軍隊建設作出卓越貢獻,享有盛譽的。
      評定1級的條件:軍齡滿40年。專業(yè)技術2級滿3年,或專業(yè)技術3級滿5年,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或作出特殊貢獻的;按副大軍區(qū)職待遇,1947年底以前入伍的;按正軍職待遇,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入伍,正軍職滿4年的。
      評定2級的條件:專業(yè)技術2、3級和副大軍區(qū)職,尚不具備進入1級的。專業(yè)技術4、5級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或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入伍,或解放戰(zhàn)爭時期入伍有突出貢獻,或建國后入伍專業(yè)技術4級滿3年有特殊貢獻的。按正軍職待遇不滿4年、按副軍職待遇滿5年工作實績顯著的。正局級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入伍的。或解放戰(zhàn)爭時期入伍、正局級滿5年(或正副局級累計滿10年)的。
      評定9級的條件:1982年以后入伍,任辦事員或專業(yè)技術14級不滿3年的。
      (三)文職級別的晉升。
      9級晉8級,3年;8級晉7級,4年;7級晉6級,4年;6級晉5級,4年;5級晉4級,4年;4級晉3級,4年;3級晉2級、2級晉1級,在德才比較優(yōu)秀、現(xiàn)級別滿4年以上的人員中選升。如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最高標準者,國家級有特殊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
      1級晉特級,由總部統(tǒng)一衡量遴選。
      
      1988年10月起實行的新軍銜制度
      
      198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規(guī)定,“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度”。1988年7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宣告解放軍新的軍銜制度即將實施。其實,解放軍重新實行軍銜制度的計劃,早在80年代初就被提上了軍委領導機關的議事日程。
      
      軍銜制的恢復在改革開放中被提上議事日程
      
      關于恢復軍銜制的起因,有段見諸文學作品的故事,說是1979年2月在對越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時,幾支部隊走到一條狹窄的公路上,戰(zhàn)士們擠作一團,互不相讓。一個自稱師長的人站出來維持秩序,結果沒有被眾多指戰(zhàn)員理睬,因為大家都穿著一樣的軍裝,沒有明顯的職務等級標志。這讓遠在北京的老帥和老將軍們覺得解放軍該結束沒有軍銜的狀態(tài)了。
      1965年解放軍取消軍銜制度時,把軍銜制定性為“資產(chǎn)階級法權,等級表面化,助長了個人名利思想和等級觀念”。對于這種說法,在“文革”結束以前,國內(nèi)沒有任何人敢說一個不字。粉碎“四人幫”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在各個領域展開以后,建議“恢復軍銜制”的呼聲此起彼伏。但是,這項工作什么時候被正式提上軍隊領導機關的議事日程,軍內(nèi)軍外有各種不同的說法。
      據(jù)筆者考證?!盎謴蛙娿曋啤钡囊庖姳恢鞴懿块T正式接納的標志。是1979年9月總政治部提交全軍干部工作會議討論的《恢復軍銜制度的初步方案》。會議結束后,總政治部于11月在給中央軍委的《關于加強干部隊伍建設若干問題的請示報告》中,正式以文字形式提出“恢復軍銜制”的建議。不久,中央軍委批準將恢復軍銜制度的工作列入議事日程。
      1980年3月12日,軍委副主席鄧小平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講:“體制、制度問題中,很重要的是建立軍官服役、退役制度。50年代搞了個軍官服役條例,一直沒有行通,后來放下了。其實那個條例基本上是個好設想、好辦法。如果那個東西執(zhí)行了,就不會有現(xiàn)在的困難。這次會議后,要著手研究這個問題?!笨傉尾繐?jù)此成立了“三個條例”草案起草辦公室。
      1982年2月18日,“三個條例”中的軍銜立法文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修改草案送審稿)》完成,呈報中央軍委。軍委常務會議審議后,正式作出解放軍“恢復軍銜制”的決定。
      1983年5月19日,中央軍委決定成立“恢復軍銜制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領導小組召集人為總政治部主任余秋里、總參謀長楊得志、軍事學院院長蕭克、總后勤部政委王平、總政治部副主任朱云謙。領導小組成員共計17人,其中有開國將軍15人:上將,楊得志、蕭克、王平、劉震:中將,余秋里、張震、甘渭漢、黃新廷;少將,朱云謙、曹廣化、劉有光、劉華清、高厚良、譚善和、賈若瑜。新軍銜制實施后,他們中只有張震、劉華清2人獲得了新的軍銜稱號,其余13位都是以高尚的胸懷“為人作嫁”了。
      
      軍銜“三要素”的規(guī)定
      所謂軍銜“三要素”,是指軍銜的等級、軍銜的類別和軍銜的職務編制。這三個方面的規(guī)定,在1988年頒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與1994年修訂的《條例》中有所不同。這里按修訂后的闡述,對其中某些重要的變化情節(jié)另加說明。
      一、軍銜等級和類別的設置。
      軍官軍銜設3等10級:1 將官:上將、中將、少將;2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3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軍官軍銜區(qū)分為四類:1 軍事、政治、后勤、裝備軍官軍銜(裝備軍官在《軍銜條例》公布時尚未設置,它是1998年4月中國人民解fb62971e41d5d4198f8d82f43c74180596b41c9b41f7a8c571d6aefe4eca36b5放軍總裝備部成立后,在2000年12月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現(xiàn)役軍官法》中增加的);2 海軍軍官軍銜,在軍銜前冠以“海軍”二字;3 空軍軍官軍銜,在軍銜前冠以“空軍”二字:4 專業(yè)技術軍官軍銜,在軍銜前冠以“專業(yè)技術”四字。
      各類軍官軍銜的等級設置:1 陸、海、空軍軍事、政治、后勤、裝備軍官,設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3等10級。2 專業(yè)技術軍官,設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3等9級。
      關于一級上將軍銜。1988年《軍銜條例》中設置有一級上將。但未授出。對此,楊尚昆1988年5月披露:“鄧主席一直講他不要軍銜”,“我是武衙門里的文官,也不要軍銜”。鑒于一級上將空閑的實際。1994年5月12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的決定》中,取消了一級上將的軍銜稱號,規(guī)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不授予軍銜”?!案敝飨穆殑盏燃壘幹栖娿暈樯蠈ⅰ?。
      二、職務等級編制軍銜的規(guī)定。
      1988年新軍銜制實施時。解放軍干部配備尚處于新老交替階段,所以規(guī)定軍官職務編制軍銜的幅度較大(師以上軍官一職編三銜,團以下軍官一職編兩銜)。經(jīng)過幾年的發(fā)展變化,新老干部的差別逐漸縮小,編制軍銜的幅度便有了縮小的必要。1994年修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對軍官職務等級編制軍銜重新規(guī)定為:
      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的職務等級編制軍銜為上將。
      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的職務等級編制軍銜為上將。
      軍事、政治、后勤軍官的職務等級編制軍銜:
      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上將;
      正大軍區(qū)職:上將、中將;
      副大軍區(qū)職:中將、少將;
      正軍職:少將、中將;
      副軍職:少將、大校;
      正師職:大校、少將;
      副師(正旅)職:上校、大校;
      正團(副旅)職:上校、中校;
      副團職:中校、少校:
      正營職:少校、中校:
      副營職:上尉、少校:
      正連職:上尉、中尉;
      副連職:中尉、上尉;
      排職:少尉、中尉。
      三、新的軍銜設置與以往的主要差異。
      1988年4月13日,總政治部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的軍官軍銜條例草案的說明中指出,“根據(jù)我軍軍官隊伍的實際和目前處于和平時期的狀況,這次軍官軍銜等級的設置與1955年相比,簡化了一些”。所謂“簡化”,主要指不再設元帥、大將和大尉軍銜。
      關于不再設元帥、大將軍銜。其原因,總政向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說明中指出兩點:一是“我軍軍官隊伍的實際”,二是“處于和平時期”。
      關于“我軍軍官隊伍的實際”。當時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國內(nèi)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結束已有30多年,戰(zhàn)爭年代指揮過戰(zhàn)役軍團作戰(zhàn)、立有卓越功勛的高級將領不少已經(jīng)作古,在世的也年事已高,其“任務”是頤養(yǎng)天年,不在授銜掛帥之列。1988年全軍首批授予上將軍銜的17位高級將領,是當時解放軍在職人員中或入伍最早、或資歷最老、或任職最高者。是最有條件獲得最高軍銜的現(xiàn)役軍官。然而,與1955年首批授銜的1000多名在戰(zhàn)爭中出生入死的將帥隊伍相比,他們中間只剩下了其中的10位,所占比例不足1%。由此可見,解放軍干部隊伍結構與30多年前相比,變化是相當大的,軍銜等級的設置,不能不考慮到這一實際情況。
      關于“和平時期”的國際環(huán)境。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后,盡管局部戰(zhàn)爭一天也沒有停止過,但各國軍隊都有大幅度的壓縮,戰(zhàn)時授予或戰(zhàn)后補授的高銜,如蘇聯(lián)的大元帥、美國的五星上將、南斯拉夫的元帥等,都是當事人謝世后再沒有授過。解放軍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結束后,軍隊的規(guī)模逐步縮減,到1988年軍銜制實施時,由1951年的600多萬削減到300萬,在部隊的編制體制上精簡了兵團級機構,軍隊的層次和人數(shù)都減少了。在對戰(zhàn)爭與和平關系的認識上,改變了以往認為大戰(zhàn)不可避免的思維模式,認為“未來的一段時間內(nèi),不可能有大的戰(zhàn)爭發(fā)生,軍隊的主要任務是保衛(wèi)和參加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央軍委基于對世界形勢的上述分析,明確決定在新的軍銜體系中不再設這兩個高銜。
      關于不再設大尉軍銜。主要是解放軍從1985年起,逐步將陸軍的軍改編為諸兵種合成的集團軍,旅營建制的結構增多,中間沒有了團級機構,營級干部的晉升便受到一定制約,需要在待遇上采取相應措施加以解決。解決營級干部穩(wěn)定和待遇問題的根本措施是,提高他們的軍銜地位,取消大尉,使其進入校官行列。
      
      保障軍官職銜關系正常秩序的措施
      解放軍新的軍銜制度實施后,為了使軍官軍銜與職務的法定關系實現(xiàn)制度化,還制定了多項保障措施,其中最為有力的措施有:
      一、完備的軍銜晉升制度。首先是在《軍官軍銜條例》中規(guī)定了“軍官由于職務提升,其軍銜低于新任職務等級編制軍銜的最低軍銜的,提前晉升至新任職務的最低編制軍銜”。其次是制定了軍銜的“微調”晉升政策,即“評授軍銜工作結束后,用二至三年時間對軍官軍銜進行局部調整”,以解決少數(shù)軍官軍銜偏低和授銜時的個別遺留問題。再次是制定頒布了《上校以下軍官晉升軍銜的暫行辦法》,對軍官軍銜的正常晉級制度,以規(guī)章的形式固定了下來。最后是制定了選升將官的實施方案,確定了選升將官的指導思想和原則,以及選升的范圍、條件和方法步驟等。這一系列的措施,使軍官軍銜的晉升走上正?;?、制度化的軌道,為解放軍軍官職務和軍銜的協(xié)調發(fā)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以晉升上將為例,1993年6月至2009年7月,16年間,已晉升上將軍(警)銜14批共計101名,使新時期的上將總人數(shù)達到118名,超過了開國上將的一倍。
      二、特定的軍銜降級制度。在國際上和中國歷史上,包括解放軍1955年~1965年實行軍銜制期間,軍銜降級一直是一種處罰。而1988年的《軍官軍銜條例》規(guī)定,軍官軍銜在軍官不犯錯誤的情況下也可以因職務的變化而降低。《條例》規(guī)定:“軍官因不勝任現(xiàn)任職務被調任下級職務,其軍銜高于新任職務等級編制軍銜的最高軍銜的,應當調整至新任職務等級編制軍銜的最高軍銜?!泵鞔_地把職務的變化作為降低軍銜的唯一條件。其宗旨只有一個,那就是維護軍銜與職務的法定關系。
      三、保持了銜職關系的正常制度。由于以上兩方面制度的科學制定和嚴格實施,解放軍在新軍銜制實行后的20多年里。軍官軍銜與職務的法定關系,得到了有力保證。這是解放軍自建立等級制度半個多世紀以來,職銜關系最為良好的時

    繁峙县| 象州县| 淮南市| 霍山县| 乌苏市| 谢通门县| 旬邑县| 芦溪县| 慈利县| 黔西县| 南丰县| 得荣县| 沙洋县| 左云县| 亳州市| 榕江县| 衡东县| 和田县| 盐山县| 巨野县| 海晏县| 宣恩县| 新安县| 台江县| 高唐县| 卓尼县| 馆陶县| 定南县| 衡阳市| 四川省| 六枝特区| 南宁市| 玉环县| 铜鼓县| 蓝田县| 日照市| 江西省| 五华县| 任丘市| 东宁县| 定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