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西洋北部,生活著一種羽澤鮮艷、個頭跟普通雞鴨差不多大小的海鳥,它有著企鵝一般的“黑披風(fēng)”和“白肚兜”,但一雙蹼?yún)s是橘紅色的。在它們憨態(tài)可掬的身體上,還鑲著一個模樣滑稽、顏色鮮艷的腦袋。由于這個腦袋看起來與鸚鵡的腦袋有幾分相似,所以得名海鸚。
海鸚的學(xué)名為“Fratercula”,在拉丁語里是“年輕僧侶”的意思,這無疑是在說海鸚黑白相間的翅膀看上去很像一襲僧袍。在鳥類里,海鸚外形不夠矯健,甚至可以說得上笨重,但是,它卻擁有極強的生存本領(lǐng):可以潛入100米深的海里,一次捕食10多條小魚。此外,海鸚夫婦還是“計劃生育”的好模范——它們一次只養(yǎng)育一只雛鳥,這在動物界是十分罕見的。
企鵝?鸚鵡?雞?鵝?
禽鳥界的“四不像”
海鸚有著“海洋小丑”的外號,它們主要生活在北大西洋兩岸,比如冰島、挪威北部的沿海地帶。其中,在冰島的威斯特曼島上,棲息著世界上最大的海鸚群落。
如果是第一次看到海鸚,很多人都會對它的外形忍俊不禁:家禽大小的體型,鸚鵡一樣花里胡哨的腦袋,企鵝的體形與顏色,以及白鵝一般長蹼的紅掌,簡直就是鳥類里的“四不像”。還有海鸚的腦袋,看上去像是畫著京劇臉譜:灰白的兩頰“略施薄妝”,臉蛋還有橘紅色的小“酒窩”,非常鮮艷可愛。但一張三角形的、帶有一條深溝的大嘴徹底扭轉(zhuǎn)了它可愛的形象,使它的臉看上去一本正經(jīng),相當(dāng)嚴肅,讓人不免聯(lián)想起故作正經(jīng)逗人開心的小丑。
試想一下,碧海藍天之間,一群企鵝般可愛的海鸚“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遠遠看去,應(yīng)該是一幅多么詩意盎然的畫面……但是,當(dāng)鏡頭拉近,海鸚那酒糟鼻子一樣的大嘴,嚴肅的包子臉,傻乎乎的表情,又會讓人不緊莞爾。
海鸚是一種典型的遠洋海鳥,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它們都成群結(jié)隊地翱翔在海洋之上,只有繁殖時才在沿海島嶼的懸崖峭壁上筑巢,成雙成對,撫育后代。在空中,海鸚自由自在地翱翔,像蒼鷹一般雄健;但到了岸上,它卻和企鵝一樣,以直立狀搖搖晃晃地行走,仿佛隨時都會一個踉蹌摔倒,和它們
yq68mHgpy4iEJ6Fkh35e/g==在空中的矯健英姿大相徑庭。
海鸚喜歡群居,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團結(jié)協(xié)作的生活習(xí)慣。無論是遷徙途中飛行,還是在棲息地覓食、繁衍,它們都團結(jié)一致、統(tǒng)一行動。實際上,這是群居動物獨有的有效自衛(wèi)行為,以這樣的方式來向其他危險動物展示龐大群體的戰(zhàn)斗力,并警告其他海鳥不得入侵自己的領(lǐng)地。如果有猛禽入侵,負責(zé)放哨的海鸚會發(fā)出信號,鳥群迅速集結(jié),成群結(jié)隊地盤旋而起,最后形成一個飛快旋轉(zhuǎn)的環(huán)狀隊形,采用特殊的“鳥海戰(zhàn)術(shù)”,使入侵者暈頭轉(zhuǎn)向,找不到攻擊的突破口,不得不放棄原來的攻擊計劃。
翱翔天空的潛水能手
能潛入100米深的海里捕魚
由于海鸚體形與企鵝相似,加上也有企鵝那樣的“黑披風(fēng)”與“白肚兜”,很多人都會將它們進行比較:企鵝生活在南極,而海鸚生活在靠近北極的地區(qū);兩者都是以捕魚為生的海鳥,擁有很高超的潛水、游泳本領(lǐng);它們都擁有很沉重的骨骼,以便能潛得更深……事實上,這兩種鳥類完全沒有關(guān)聯(lián),而最大的區(qū)別就是企鵝為了潛水完全放棄了飛行,海鸚卻做到了兩者兼顧。
海鸚身體粗壯,鳥喙很大,翅膀窄而短小。為了在空中翱翔,它會更加努力地扇動翅膀——頻率達到了每分鐘400次。而在潛水時,海鸚的翅膀更是起到了“劃水板”的作用,讓它真正達到“上天下海,無所不能”的地步。
海鸚靠捕食海洋魚類為生,相比其他海鳥來說,海鸚的覓食方式更多,也更高明,它非常善于潛水,是鳥類中的“潛水艇”,常常潛入到海面10米以下去覓食,主要捕捉魚類、甲殼動物和其他海洋無脊椎動物。
即使是在天寒地凍、食物缺乏的冬季,憑借著高超的游泳和潛水技能,海鸚也能找到充足的食物,它們在海上飛翔、浮游、游泳……最擅長的就是進入深海捕魚,它們可以輕松自如地潛入到30米、60米,甚至100米深的海水中,直到捕捉的魚兒填滿寬大的嘴巴時才浮出海面。一般情況下,憑借著一張大嘴和高超的潛水技能,海鸚一次能輕易地捕捉到10條以上的小魚。
海鸚靠著捕食海下數(shù)量龐大的魚類和其他小型海洋生物,度過高緯度地區(qū)漫長的冬季。而100米甚至更深的潛水記錄,也使海鸚輕松地進入了鳥類潛水記錄的前三甲,成為最能潛水的鳥類之一。
一家三口的天倫之樂
動物界的“計劃生育”模范
冬季過后,在大海中生活了大半年的成年海鸚會飛到海岸及島嶼上,進入繁殖期。這個過程中,海鸚的喙上會出現(xiàn)一塊黃色斑點,繁殖期一過,黃斑就會褪去。喙是它們求偶的工具,兩只海鸚的喙一旦輕輕相叩,它們就會結(jié)為夫妻。
跟普通的鳥類頻繁更換配偶不同,海鸚的夫妻關(guān)系長期而穩(wěn)定,真正做到了比翼雙飛。海鸚夫婦成雙成對地在懸崖峭壁上尋找寶地、共筑愛巢,繁衍新的小生命。
海鸚的巢穴多在懸崖峭壁的石縫間。筑巢的時候,它們先銜來軟泥作為巢底,再用草及羽毛圍邊。因為群居的關(guān)系,強大的集體力量讓海鸚少有天敵,所以它們的巢穴很顯眼,并不隱秘。
整個繁殖期間,海鸚夫妻會一直居住在巢里,撫育它們的下一代。有趣的是,海鸚一次只能產(chǎn)下和孵化一枚蛋。在種族繁衍至關(guān)重要的動物世界里,這種“獨生子女”現(xiàn)象十分罕見。雌海鸚產(chǎn)下的蛋呈奶白色,有時略呈紫色,海鸚夫婦會一同孵化及喂養(yǎng)雛鳥。它們用雙翼將蛋抱住,等待雛鳥的破殼。
6個星期后的某個夜晚,小海鸚在父母期待的眼光下破殼而出。海鸚夫婦非常寵愛自己的幼雛,初生的小鳥在6個星期之內(nèi)不會獨立覓食,全靠父母捕魚喂養(yǎng)。有些初為父母的海鸚不辭辛苦,每天不停地把從深海中捕來的魚銜在嘴里,帶回巢去喂食它們的寶貝,于是,小海鸚總是被養(yǎng)得肥肥胖胖的。
被過于溺愛、嬌寵的孩子難以成材,海鸚似乎也知道這一點。因此6周之后,海鸚夫婦會毅然離開自己的孩子,而小海鸚從這個時候起,就開始了自己的獨立生活。由于被父母養(yǎng)得太胖,飛羽也沒有完全長成,最開始小海鸚無法自己飛起來,一直等到父母儲存的食物吃完,身體逐漸變瘦,羽毛也逐漸豐滿之后,它們才能振翅飛翔,追隨父母的足跡,飛回到海上靠自己謀生。
一年一度的繁殖季過后,北極地區(qū)短暫的夏季也宣告結(jié)束。所有的海鸚這時都會離開陸上的巢穴,回到海上尋找食物豐沛的海域,迎接又一個冬季的到來。
近幾年數(shù)量銳減,原因不明
鮮吃海鸚心臟為冰島傳統(tǒng)美食
在離蘇格蘭愛丁堡城北福斯灣的海域,有一座僅1.8公里長、不到半公里寬的小島,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鸚棲息地之一 ——五月島。繁殖旺季,在島上筑巢的海鸚及其他海鳥,數(shù)量超過20萬只,其中海鸚就有8萬余只。
但令人擔(dān)憂的是,近年來五月島上的海鸚數(shù)量大幅減少,目前已不到4萬只。無獨有偶,最近幾年,英國另兩個海鸚棲息地——佛恩島與諾森伯蘭海岸的海鸚數(shù)量也減少了大約三分之一。
然而最讓人不安的是,海鸚數(shù)量驟然減少的原因至今不明。事實上,海鸚應(yīng)該是地球上環(huán)境適應(yīng)性最好的海鳥,由于它們可以潛入深海捕魚,基本不用擔(dān)憂食物短缺的問題。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qū)е铝撕{W種群的下降呢?科學(xué)家研究發(fā)現(xiàn),花葵屬植物的入侵會影響海鸚的筑巢與繁殖,這種外來植物在一些海島上生長茂盛,其茂密的枝葉密布懸崖,嚴重影響了海鸚的筑巢。
但花葵屬植物顯然不是海鸚減少的主要原因。那么,是人類的捕殺導(dǎo)致了它們數(shù)量銳減嗎?海鸚的蛋、厚實保暖的羽毛和味道鮮美的肉使它們成為了人類捕獵的對象。在自然界,憑借龐大的群居集體力量,海鸚極少喪命于天敵,但卻難逃人類的殺戮。今天,冰島及法羅群島依然保留著捕獵海鸚的傳統(tǒng)。在冰島,海鸚是餐桌上常見的食物,鮮吃海鸚心臟至今仍是冰島的傳統(tǒng)特色美食。然而,冰島捕獵海鸚的歷史長達數(shù)百年,而海鸚數(shù)量減少卻是近幾年的事情,加上冰島人口稀少,每年的捕獵量并不高。因此這也不是海鸚數(shù)量驟減的主要原因。
盡管海鸚數(shù)量減少的原因依然撲朔迷離。但海鸚作為一生大部分時間在海上度過的海鳥,它們的數(shù)量銳減無疑反映出海洋正在發(fā)生某種變化。也許,只有保護好整個海洋,才是對海鸚最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