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地區(qū),都有自己的英雄。
我不知道,白乙化在他的家鄉(xiāng)遼寧省遼陽縣,在整個中國,究竟有多大的威名。在北京密云,卻是婦孺皆知。
這個被人稱為“小白龍”的大胡子男人,出生于1911年6月,北平中國大學(xué)政治系畢業(yè)。參加革命后,曾任華北人民抗日聯(lián)軍副司令員,1939年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qū)第十團團長。開辟了豐(寧)灤(平)密(云)敵后抗日根據(jù)地,領(lǐng)導(dǎo)軍民浴血奮戰(zhàn),曾擊落日機一架,攻克據(jù)點多處,斃傷日偽軍千余人,指揮了大大小小100余次戰(zhàn)斗,使日寇聞風(fēng)喪膽。1941年2月,在指揮密云縣馬營戰(zhàn)斗中不幸以身殉國,終年30歲。
從照片上看,白乙化高大威武而英俊?!肮艅x映清流,松濤動夙愁。原無極樂國,今古為誅仇。閑話興亡事,安得世外游。燕山狂胡虜,壯士志增羞?!边@首因游覽密云龍泉庵而應(yīng)住持老僧之請所作的五言律詩,據(jù)說最初題寫于1941年1月的寺院影壁上,是白乙化的即興之作。一個月后,白乙化壯烈犧牲。這首詩,讓人們在欽佩他的勇武之時又識見了他不凡的文采。能文能武,胸有丘壑,揮手之間,千軍萬馬,這樣的一個抗日將領(lǐng),難以不讓人敬仰。
這個秋天,涼風(fēng)颯颯,楓葉飄丹,我和友人一起去拜謁白乙化墓。說是墓,其實只有石碑和半身石像。穿過刻有“白乙化烈士千古”的牌樓,沿著一條石板甬道走上山頂,蒼松翠柏間,白乙化半身戎裝,線條分明,雙目剛毅,凝視遠方。遠方層林盡染,萬山紅遍,那座碧波粼粼的著名大湖——密云水庫,湛藍凈碧,依稀可見。許多回憶文章中都說過,白乙化待人親和,口才極佳,百姓和士兵們都愛聽他講話。他從不用講稿,叉著腰,岔著腿,有時把手按在腰間的擼子槍上,往隊前一站,滔滔不絕,國際國內(nèi),敵我雙方,語言幽默,詞匯豐富,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他和士兵親如兄弟,同吃同住,看到士兵們啃食瞎癟的玉米充饑,他的玉米也絕不會飽滿??吹桨傩占依飻?shù)口人卻只有一床破棉被一條破棉褲,一家人要輪番穿蓋,他會毫不掩飾自己心疼的淚水。他沒有戰(zhàn)馬,偶爾騎騎毛驢,身材魁梧的他騎上毛驢還能雙腳著地,滑稽得令人發(fā)笑。他的豪爽平易、文韜武略,讓所有的人喜歡而欽佩。然而,這個一身豪氣,滿身俠骨的英武之軀,永遠地停留在了1941年的冬天。那年冬天,他30歲。30歲的他從20歲離開家鄉(xiāng)就再未回去。30歲的他永遠不會知道,他走后,妻子為他生下了一個女兒。30歲的他也不會知道,得知他犧牲的消息后,妻子改嫁,幼小的女兒哭壞了眼睛。30歲的他更不會知道,女兒像他一樣年紀的時候嫁了一個普通工人,生活分外貧困,后因婆媳不和而在數(shù)年前自殺。白乙化犧牲時,或者說,白乙化犧牲前,是否在腦海里想過他的親人?是否曾在夢里回過故鄉(xiāng)?沒有人知曉。當(dāng)時的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發(fā)布《告全軍同志書》中曾這樣評價:白乙化的犧牲使黨“損失了一個有著豐富軍事經(jīng)驗的優(yōu)秀指揮員,損失了一個有著長期斗爭歷史的堅強的黨的干部,損失了一個曾為民族獨立而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中華民族的英雄,損失了一個曾為階級解放而再接再厲、英勇犧牲的無產(chǎn)階級的先鋒”。
30歲的白乙化去了,他把自己的英名和軀體一起,留在了千里之外的異鄉(xiāng)。而異鄉(xiāng)即是他的故鄉(xiāng)。1954年,白乙化的遺體被移葬于石家莊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后來,密云縣人民為了紀念他,又在石城鎮(zhèn)河北村的南山上,集資修建了這處白乙化紀念碑。紀念碑背后就是白乙化當(dāng)年浴血奮戰(zhàn)、犧牲成仁的降蓬山。降蓬山山峰聳立,巨石突兀,雜樹叢生。離降蓬山不遠是個著名的旅游景區(qū),每天車水馬龍、游客不斷,從各個賓館、飯店傳出的熙攘之聲不絕于耳。滄海桑田,世事更迭?!澳﹃先藦念^看,只有青山無古今”。降蓬山依舊,卻換了人間。當(dāng)年的金戈鐵馬已被此時的游人如織、淺笑低吟取代,往昔的彌漫硝煙也早已化作眼前的遍野秋色,滿樹豐饒。
所有這些,白乙化如若泉下有知,是否覺得和他當(dāng)初為之奮斗的理想社會一致?
離白乙化不遠,還有一座墓碑,是當(dāng)年老十團第二任團長王亢的墓地。白乙化犧牲前,王亢是他手下第一營的營長。王亢是遼寧營口人,他智勇雙全,善于打游擊戰(zhàn)和伏擊戰(zhàn),在平北地區(qū)打過不少漂亮仗。后來歷任過冀熱遼軍區(qū)副參謀長、中央軍委作戰(zhàn)部軍務(wù)局副局長、西藏軍區(qū)參謀長、副司令員、鐵道兵顧問等職,1960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2年王亢病逝,遵其遺愿,將骨灰葬在了白乙化紀念碑東面的這個小山坡上。小山坡距白乙化紀念碑僅數(shù)十步,石板路卻未能通到這里。夜間曾有一場細雨,落滿枯葉的山路有些濕滑。相比于白乙化紀念碑,王亢的墓地實在顯得冷落而寒酸。我不明白,就這么幾步遠,石板路為什么就不能鋪到這里?
更令我沒有想到的是,拜謁白乙化的時候,我腳下踩著的泥土里,竟還安睡著另一個靈魂。沒有墓碑,沒有墳頭,沒有絲毫標記。四周的松柏蒼翠如玉,滿山的秋樹如火如荼。平整的青石板下是黃泥厚土,黃泥厚土之下躺著另一個人。這一個人,被我踩到了。我不知,來過這里的人,有多少人知道自己踩著了一個正在此處安眠的人?如果不是無意中翻閱資料,如果目光不在那一行字上停留,我也同許許多多的人一樣把英雄踩在了腳下而不知。而知,也僅知這一句:“紀念碑左前方腳下埋著原十團胡副官的骨灰,但在地面上沒有留下任何痕跡?!焙惫伲亢裁??哪里人?怎樣犧牲的?何時犧牲?
沒人知道。
而和白乙化一起并肩作戰(zhàn)、在歷次戰(zhàn)斗中犧牲了的那些戰(zhàn)士,那些生龍活虎的生命,他們都叫什么?埋在了哪里?
不由得,我放輕腳步。我不知道,我的腳下究竟還沉睡著多少這樣沒有留下名字的英魂。我怕,怕自己會不小心驚著他們。
已是正午時分,太陽白晃晃的光亮照在白乙化石像之上。山風(fēng)蕭蕭,石像靜默,毫無聲息,我卻分明感到了一種目光的注視,一種氣息的流淌。默默地獻上一束秋葉集成的花束,靠在石像前的欄桿上,我神思恍惚。想想,這片土地該有多少白乙化一樣的英雄,他們有的留下了名字,有的卻什么也沒有留下。而那些留下名字的,也僅僅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而已。
位于密云縣城南的革命烈士陵園,至今供奉著700多位為解放密云縣城而犧牲的烈士的骨灰,這700多個骨灰也只是700多個名字。
翻開密云縣縣志,發(fā)現(xiàn)有記載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犧牲的屬于密云籍的烈士有502名,解放戰(zhàn)爭時期犧牲的693名。我的故鄉(xiāng),那個叫東莊禾的小村子,共有25名烈士。趙春林、王崇會、王俊文、王佃寬、王宗臣……當(dāng)我默念這些名字的時候,我想了解他們的樣子,想知道他們更多。詢問上些歲數(shù)的老人,詢問父親母親,他們卻同樣不知其詳。然而幾十年前,這些人曾經(jīng)真切地存在過、壯烈過。如今,他們的名字僅僅作為一個符號,一串?dāng)?shù)字,被橫平豎直、規(guī)規(guī)矩矩地保存在了縣志里,再無一點其他記載。
而更多更多的是,無名,根本找不到任何文字記述。
“臭水坑慘案”。1942年4月,因政府駐地被圍,三十幾名戰(zhàn)士、干部犧牲,有幾人留下了姓名?
“四桿頂戰(zhàn)斗”。1943年12月,為掩護被圍的承興密縣委縣政府的領(lǐng)導(dǎo)機關(guān)撤離,有58名戰(zhàn)士犧牲。他們都是誰?
“支那七勇士之墓”。他們阻擊日軍兩晝夜,敵人動用了飛機大炮轟炸他們,當(dāng)日軍好不容易沖上山頭時,卻發(fā)現(xiàn)只有七具尸體。面對七位英雄,日軍肅然起敬,他們將勇士埋葬,立碑鞠躬。這七勇士是誰?
“肉丘墳”。1933年3月日軍侵犯古北口長城,中國軍人英勇抵抗,作出重大犧牲。最后一仗,中國軍隊撤出后,山間田野,村頭路邊,到處是陣亡將士的遺體。當(dāng)?shù)氐囊晃坏朗繋е降馨堰@些殘缺不全的尸體收撿起來,就地挖一個大坑,一層葦席,一層尸體,共三層500多具,堆起一個高大墳頭。后來,墓前立起石碑,被稱為“古北口戰(zhàn)役陣亡將士公墓”。這500多人,他們來自哪里?多大年齡?姓甚名誰?
等等。
等等。
一切,都無從考察。
突然間明白,軍事文學(xué)作品中常??吹降哪蔷洹耙蝗ゾ驮贌o音信”,是怎樣的“一去”,怎樣“無”的了。
多年之后,撥開歷史的微塵,除了紙上那些沒有任何表情的名字外,更多的是,連名字也沒有留下。他們,煙一樣消散了,仿佛從未來過。
山風(fēng)輕蕩,落葉繽紛。降蓬山周圍的黃櫨、槭樹、火炬樹姹紫嫣紅。六七十年前的秋天,樹葉們同樣如此樹樹秋聲。但是,那些生命,白乙化、王亢、胡副官、留下名字的、沒有名字的,他們欣賞過嗎?秋天來了,葉子黃了,紅了,紫了,落了,歸入泥土,化作塵埃,滋養(yǎng)著樹干一年年茁壯。如那些生命。留下名字的是枝,樹碑立傳的是干,而更多的人是秋天的落葉。盎然時,他們是葉,鮮活著一棵樹。枯萎了,他們化為養(yǎng)料,滋養(yǎng)著地下的根須,使大樹一點點長高、長壯,直至入云。
為了解放密云縣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有多少這樣的人?
為了解放9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付出了多少這樣的生命?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nèi)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這是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的、由毛澤東起草、周恩來題寫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
突然想起一位作家的感嘆:“看見農(nóng)村的草垛了吧,一叢一叢的草堆起來,才堆成那個垛。活著的人就是草垛的尖尖,不知有多少生命把他們墊起來?!笔前?,留在世上的都是草尖上的人,而這草尖上的人是被一根一根的草堆起來的。就像那些名字,留下的,沒留下的,隨著歲月的流逝,絕大多數(shù)都將被人遺忘,能被人記起的,永遠只是有數(shù)的幾個。
對著白乙化石像,我默然肅立。輕移腳步,向著那位沒有留下名字的胡副官、向著腳下的泥土,我深深鞠躬。白乙化令人敬仰,那些名字同樣讓我尊敬。
遠處河邊傳來牧羊人的吆喝聲,這聲音空曠悠遠,蒼涼渾厚。腳下的土地就是曾經(jīng)槍炮隆隆的戰(zhàn)場,那些英魂正在靜靜地安睡。我看到,楓葉飄舞,如精靈,漫山遍野,絢爛至極。
責(zé)任編輯 王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