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一條消息,說是墨西哥人要為一種卷餅類的吃食申請世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一下子讓我想起了有陣子到兒子在美國讀書的學(xué)校,和好幾家墨西哥人在一個三合的院子里住過的那段日子,也想起一直是在墨西哥人開的超市里買東買西,讓遠(yuǎn)離故鄉(xiāng)的中國菜,飄香在他鄉(xiāng)。
我眼中的墨西哥人不善于和生人交往,但其中一家的女主人卻熱心為我提供過車輛幫助,所以我也饋贈過餃子以表謝意??赡芩龑χ袊娘溩映錆M好奇加敬意吧,竟沒請我吃過她家的任何食物。但我還是在墨西哥風(fēng)味的小店里,吃過他們的各式卷餅。
當(dāng)時,幫助過我們的美國人很多,我們也只能用中國菜來答謝,而且美國朋友好像都特別愿意讓我們答謝,有的人在幫助之余還主動提出要來吃中國菜。
其實去美國前,就知道美國人對中國菜的熱情,這也是源于一位同事在美學(xué)習(xí)時的親身體會。當(dāng)年為了英語教學(xué),她們四位老師一同赴美,每周有一天要去附近的教堂練習(xí)口語,而每次去都能吃到一頓免費的午餐。雖然領(lǐng)教了天底下是有“免費的午餐”的,但長久下去總覺得于心不忍。所以,隔一段也會申請做一頓中國菜。這一周“免費的午餐”由她們來主理,基本為涼拌面、肉炒面和各種餡的餃子。沒想到,只要傳出這周是中國人做中國菜,來教堂做禮拜的人驟然增加,一些不常來做禮拜的年輕人,也興高采烈結(jié)伴前來,排隊取菜。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感嘆……
在那遙遠(yuǎn)的地方,雖然對做中國菜的水準(zhǔn)有強烈的自信,但吃什么?怎么吃?才是一道難題。雖然不能八大菜系地招呼,但總要四菜一湯的標(biāo)準(zhǔn)。涼拼、熱炒、蒸燉、甜品,再加上香噴噴一鍋煲湯。應(yīng)該有的一點不能落,哪怕只有一位來客,也必定如此。因為,人家是沖著咱中國菜來的。正好,家里有四碟一湯缽(兼作和面盆)。
簡單的四菜一個湯,也要因地制宜。最早我們采購的超市,是純美國人的,其中可以使用的食材很有限。當(dāng)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個墨西哥人開的超市時,才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眼界既大開,菜品便可按所設(shè)想的燒制嗎?就拿中國涼菜中的香椿拌雞蛋絲、小蔥拌豆腐、糖醋心里美、芥末拌菠菜這四款菜來說,除了雞蛋、芥末醬、小蔥、糖醋外,其余食材難覓蹤影。好在這里有我們不常吃的佛手瓜,以此權(quán)當(dāng)萵筍、苤藍(lán)、蘿卜這類可以做絲的脆質(zhì)材料。
佛手瓜拌粉絲,用的是作家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里的做法。她曾將其演繹成天降凍雨的中國粉絲,但“凍雨”這個說法在美國人這兒可行不通,他們要的是味道。拿這兩樣極淡的食材調(diào)出來的味道,才是這道菜的根本。為了保證佛手瓜與粉絲的清白與單純,便放棄了常用的花椒油,用美國人喜愛的芥末醬兌上橄欖油。放置一些時候,讓橄欖油浸透芥末味,而控出的油并不混濁,再加上其他作料,這一款讓味道飄浮在上的菜肴,令美國朋友非常喜愛。
中國菜譜中的作料介紹通常使用“少許”的約數(shù),讓很多喜歡烹飪中國菜的外國人惱火。但少許就是少許。12歲時開始學(xué)習(xí)做飯,我就能蒸暄暄的大白饅頭。用的那個堿,就是少許加少許,多一分則發(fā)黃,少一分則發(fā)酸。
而我們對美國烹飪中作料使用的精確性也嘆為觀止。夫婦倆是美國著名的醫(yī)學(xué)博士,我和兒子在他們舊金山的家中過圣誕時,看他家的廚房有我家的十個大,工具無數(shù),作料勺一套又一套。而他們畢業(yè)于普林斯頓大學(xué)的長子Kieran極善烹飪。所以,中美兩國比拼圣誕大餐順理成章??镜案?、甜食、沙拉類由美方主理,中方招呼涼、熱菜。有主客十余人。
大大的料理臺上,放著Kieran的蘋果電腦,他找到圣誕蛋糕一頁,然后按步驟、食材、調(diào)料的順序照本宣科。我不禁問:“全美國人家的圣誕蛋糕這不都成了一個味?”他們回答:“還是有些不一樣。”我不知道不一樣在哪兒。因為誰都知道美國東海岸和西海岸的烤牛排是一樣一樣的味道,整個一個大連鎖。如果說不一樣,可能是做時的情感態(tài)度吧?
而我們的一份涼菜就擊倒了吃客。在舊金山的中國菜市見到了白胖胖的蓮藕,這是一般美國超市的罕見之物。用姜蓉些許,糖醋些許,鹽、香油、椒油、味精少許,料酒少許,匯成不起眼的一盆底兒的調(diào)料汁。將蓮藕削成木楔狀,支支拉拉,開水煮透,熱鍋撈起,直接入盆。該有的香氣,隨熱氣蓬勃開來,再經(jīng)過由熱到?jīng)龅谋?,濃濃的脆意,招人喜歡。主人提出還要再吃一頓涼拌藕時,便換作了白糖拌藕片了。一再表示要學(xué)做此菜的主人,不免被變化多端及“少許”難住。
來我家吃飯最多的是兒子的同學(xué)美國小伙威廉姆,人精瘦卻靦腆,對吃到的每一只菜都會面紅耳赤地夸贊一番。原來總認(rèn)為這是美國人習(xí)慣性的客套,但有一次他鄭重地說,在這里吃的中國菜,是他20歲生命里吃過的最好吃的飯。除了驕傲我的中國菜外,真有點為他20年的飯涯心酸。
沒有辦法,不是有則笑話嘛:日本人可以將難吃的材料,還做成難吃的東西;美國人將好吃的食材,竟做成了難吃的東西;只有中國人才能將不管是什么樣的食材,都做成好吃的東西。哈,是不是老王賣瓜,自賣自夸?
威廉姆吃過飯后通常會坦承地提出,要把盤子里的剩菜全部打包帶回宿舍,晚上還要接著再吃。當(dāng)一一滿足他后,他接著提出了另外的要求,擔(dān)任翻譯的兒子突然大叫:“媽,他說他爸爸也想吃咱家的中國菜……嘻?!?br/> 5歲就從韓國來美國定居的K?M,純正的美語,歌唱家的嗓音,總是不時地來光顧,每次來前都要提前鄭重地預(yù)約,要吃中國菜。
我家涼菜有一款保留項目,即“悄悄話”。因為豬耳和口條在這里很便宜,又適合鹵煮并適當(dāng)存放。將豬耳片成極薄的不規(guī)則大片,口條切成一個個銅錢狀,將二者浸在寬寬的加了烤肉醬或是蒜蓉的調(diào)料汁中,很適合美國人的口味。但“舌頭對耳朵說的話”只適宜吃而不適合討論,當(dāng)K?M一再堅持問這是什么做的時,便如實告知。他聽后作嘔吐狀,讓兒子翻譯過來說:“你們中國人怎么吃這個?”兒子翻過去的是:“那你們韓國人為什么吃狗呢?”
這個小K?M還是少見多怪了。就拿中國粵菜來說,其在美國紐約的館子就有上千家?;洸怂x食材,只有想不到的,沒有用不到的。南宋名為周去非者在《嶺外代答》一書中就記載了粵菜為代表的廣東菜的食材使用之廣泛:“不問鳥獸蛇蟲,無不食之。其間野味,有好有丑。山有鱉名蟄,竹有鼠名猷。鴿鸛之足,獵而煮之,鱘魚之唇,活而臠之,謂之魚魂,此其珍也。至于遇蛇必捕,不問長短,遇鼠必捉,不問大小。蝙蝠之可惡,蛤蚧之可畏,蝗蟲之微生,悉取而燎食之,蜂房之毒,麻蟲之穢,悉炒而食之,蝗蟲之卵,天蝦之翼,悉炒而食之?!?br/> 聽之觀之,瞠目結(jié)舌。對此,我們也曾反復(fù)地問:“為什么呀?”肯定有道理,最簡單的恐怕還是那幾個字“好吃合宜”罷了。就像在海南三亞,看當(dāng)?shù)乇娙?,往嘴中放一張抹上石膏的綠葉卷,再加上鮮檳榔,嚼成一張張血盆大口時,不禁心驚地問:“為什么呀?好吃嗎?”
錢泳有言:“飲食一道如方言,各處不同,只要對口味?!贝_實,這嗜好真是人們難移的習(xí)性了,但也不絕對。當(dāng)我游走到華盛頓在使館工作的好朋友廖家時,在這個地地道道的中國大陸人家就吃了兩整天地地道道的美國餐。一人一盆子的蔬菜沙拉,拌上加工好了的主食面包丁,吃飽肯定沒問題。當(dāng)這一大盆子擺在面前時,調(diào)整自己的狀態(tài)就好了,調(diào)整到與老馬黃牛一樣的咀嚼頻率,吃著聊著,挺好吃也挺耐吃的。
所以說到口味,它是一種口感追求,就像一些中國菜是要熱吃一樣,涼了感覺就不對了。簡單如餃子,有些人就一定要吃剛出鍋的,要有燙嘴的感覺。但來自澳州的彼特,人非常好,也常來家中吃飯。他堅決反對吃熱食,經(jīng)常嚴(yán)肅地在飯桌上用可以噴吐而出的中文對我們說:“熱的,不好?!边@句語氣很重并發(fā)自肺腑的話語,肯定也有飲食觀念和文化在里面了。
居美期間,最正式的一次做中國菜,是應(yīng)邀去一位美國牧師家。這位姓古的牧師高頭大馬,但心細(xì)如絲。他常為中國留學(xué)生中的沒車一族提供幫助,我們烹中國菜作為答謝。
這頓中國菜是他前十多天下的戰(zhàn)表,時間放在圣誕大餐之后的一日。也就是說,他家成年在外的孩子們還沒有離開父母家。雖然,這頓飯也要因地制宜,但這總是到美國人的廚房去做整桌的中國菜,還是要有一些刻意的準(zhǔn)備才好。
這頓飯算是應(yīng)了景用了典。當(dāng)我準(zhǔn)備一應(yīng)用具時,便想到王世襄先生,這位中國的文化大家,一輩子里經(jīng)常去朋友家做菜,他除了爐火不帶,鐵鍋家什的,自行車一應(yīng)拖去。而這頓在美國人家掌勺的大餐,我有點擔(dān)心他們有什么沒有什么的,除了餃子是在家包好速凍了,鍋鏟調(diào)料全部帶上,甚覺好玩。
在古牧師家做中國菜有一個很特別的感受,即一大家子人,熱烈歡迎我們后,便靜靜地候著,談話也是低聲斂氣的,一個儀式,讓做飯的人,不免有點莊嚴(yán)感。
做的第一道是酸辣湯。這只湯在中國時一般是飯后喝,所以感覺了了。而在美國是先喝湯,命名為酸辣開胃湯的湯,出奇地出奇制勝。美國人不喜辣,但喜胡椒,用胡椒調(diào)出的香辣,用醋調(diào)出的醇鮮,讓這家人開始高聲說話,笑意綿綿。古牧師那個剛剛大學(xué)畢業(yè)的小兒子,竟刮凈了鍋底。
包了兩種餡的餃子,一款圓白菜,一款土豆絲。因這兩樣菜在美國很便宜,并且美國人對其絕不會有忌口一說。用土豆絲做餡,第一次還是在北京房山縣的一處館子里吃到的,綿糯厚味,很值得贊賞。果真它引起了重視,這是古家人第一次吃土豆餡的餃子。
八菜一湯,一菜一格,該有的都有了,該光的也都光了。
吃了近60年的中國菜,中國菜對于我仍然是一個話題。它的八大菜系,它的私房,它的家常,它的混搭,以及它的品格和品質(zhì),它的嫵媚和剛烈,加之它的利與弊……我們都有或深或淺的領(lǐng)會。但實在不忍卒讀的是英語對中國菜的描寫:魚香肉絲,是用辣汁做的甜咸肉。夫妻肺片,是辣的牛肉片和肺片。還好,還沒有翻成夫妻倆的肉片和肺片。
所以,怎么跟他們說中國的炒、煮、燉、蒸、鹵、煨、煎、熘、過油、回鍋、紅燒、酒釀等烹調(diào)法中,還有每位廚師的大不同呢?而且還有很多中國文人所追求的味外之味呢?蘇東坡在《豬肉頌》中就寫道: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就是這種親試并總結(jié)的豬肉燒法,才成就了歷史上有名的“東坡肉”。所以,怎么將中國菜那么文化的文化,傳達(dá)給異邦的人們呢?想想,只好以色、香、味,來明他眼眸,熏他鼻嗅,樂他味蕾,用甜酸苦辣咸,構(gòu)成他們對中國食文化的了解和感覺吧。
這里是個小地方,除了有橄欖球賽,這所私立大學(xué)永遠(yuǎn)是靜悄悄的。在這里,我常常遛早晚,也常常會和來家吃中國菜的同學(xué)相遇。他們會很熱情很夸張地?fù)肀摇?br/> 記得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有一個著名的說法,即四五十歲以上的女人,如果不刻意梳妝打扮,在別人的眼里就是隱身人,沒有人能發(fā)現(xiàn)你還在其身邊走過……所以,在被熱烈擁抱之后,這段話就會出現(xiàn)在我的腦際。這時,我便會說一句,擁抱的是對中國菜更多的期待吧?
而中國菜呢,也讓我這個隱形的女人,在遙遠(yuǎn)的他鄉(xiāng),一次一次地穿上了華服。
責(zé)任編輯 阮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