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的資金是哪里來的?服務器在哪?……
面對“維基解密”網站披露美國外交電文所導致的尷尬困境,惱羞成怒的美國政府不但向國際刑警組織申請對該網站創(chuàng)始人朱利安·阿桑奇進行全球通緝,更像拆遷要斷水斷電一樣,想通過切斷資金來源和封殺服務器的方法來“扼殺”該網站,這些招數會得逞嗎?美國政府千方百計封殺“維基解密”的過程中,也向世人展示了這個傳奇性網站的運作生存秘密。
德國秘密賬戶收入頗豐
在“維基解密”于2010年7月公布阿富汗戰(zhàn)爭機密文件后,阿桑奇就擔心有關國家會切斷“維基解密”的資金來源。為防患于未然,“維基解密”在德國以已故著名黑客——沃·霍蘭之名建立起一個運營復雜的基金會,專門用來匯總和分配來自世界各地的捐款。這一財務系統的特別之處在于,它能很好地掩蓋捐款來源和最終用途。
與在公布政府和企業(yè)秘密文件上坦率大膽的態(tài)度不同,“維基解密”網在處理自身財務問題時一直都猶抱琵琶半遮面。阿桑奇說:“經營一家機構是很困難的,更不用說我們還經常被人監(jiān)視或告上法庭。司法裁決會對一家機構的運營產生影響,我們不能用盡全部的流動資金?!卑⑸F嫱嘎?,“維基解密”自2010年1月至8月共籌集到約100萬美元。
雖然阿桑奇拒絕透露捐款人和公司的具體信息,但他還是對網站的資金結構做出了部分闡釋——“維基解密”全球財務網絡的關鍵在于德國的沃·霍蘭基金會。由于德國法律不允許披露捐贈人的姓名,“維基解密”遂鼓勵捐贈者將錢打入該基金會的賬戶內,這樣捐款人的隱私就受到了德國法律的保護。
實際上,沃·霍蘭基金會僅僅是“維基解密”財政網絡的一部分。阿桑奇透露,他們在澳大利亞、法國和瑞典分別注冊了圖書館、基金會和報紙等。同時,“維基解密”在美國還擁有兩家獲得免稅資格的重要慈善機構。
不過,阿桑奇拒絕給出這些機構的名稱,稱此舉將導致“維基解密”流失部分捐贈資金。阿桑奇還稱,約半數的資金都是通過網絡捐贈獲得,另一半則來自“個人聯絡”——如有的百萬富翁直接聯系“維基解密”,表示愿意捐出6萬或者1萬,但阿桑奇并沒有透露捐的是哪國貨幣。
頗具戲謔意味的是,向沃·霍蘭基金會的賬戶匯款容易,但想要從中取款卻要費一番周折。根據德國法律,沃·霍蘭基金會必須公布其所有開支,這就要求“維基解密”須上交每一筆支出的收據。為了保護有業(yè)務往來的公司或個人,“維基解密”不得不從其他基金會那里拿來一些票據交給沃·霍蘭基金會,以應付德國的金融監(jiān)管部門。這種交叉式提供票據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信息的泄露。
截止2010年8月,沃·霍蘭基金會已經向“維基解密”的德國賬戶打款約5萬歐元,而通過沃·霍蘭基金會向“維基解密”捐贈的錢款每筆約為20歐元,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捐款為1萬歐元,捐贈時間是在“維基解密”公布阿富汗戰(zhàn)爭機密文件之后。
賬戶均被查封
“維基解密”網站每年需要約20萬美元以維持其運營花銷——主要是網絡費、租金、網站服務器的存儲成本、硬件設備和員工的差旅費。如果“維基解密”今后決定向其現有的5位雇員支付薪水的話,那每年還將增加60萬歐元支出。
“維基解密”每月需要1萬到1.5萬歐元來支持網絡運營。2009年下半年,該網站每個月獲得的捐款僅在2000歐元至3000歐元之間,因此處境很是艱難,被迫于2009年12月份關閉,并請求支持者通過沃·霍蘭基金會捐款,以解燃眉之急。自那之后,“維基解密”每個月收到的捐款增加了20倍,并于2010年5月份重新開放網站,然而很快捐款數額再次跌至此前的水平。
捐款數額的頻繁變化引起沃·霍蘭基金會的銀行業(yè)務合作伙伴、全球最大在線支付平臺貝寶(PayPal)的注意。貝寶表示,反洗錢法規(guī)定他們要對發(fā)生異常變動的賬戶進行調查,因此貝寶要求基金會對捐款的大幅波動進行解釋。維基解密對此反復強調說,他們不存在洗錢行為,所有的資金都是捐款所得。
然而,12月4日,PayPal發(fā)言人表示,由于美國政府宣布“維基解密”網站的行為觸犯了法律,公司因此決定停止“維基解密”的賬戶和匯款服務。該發(fā)言人表示,PayPal并沒有與任何政府機構進行過接洽,是獨立做出上述決定的。停止與“維基解密”合作的企業(yè)并非只有貝寶,Moneybookers、Amazon、Tableau 和 EveryDNS等網上支付與網絡服務器公司都公開宣布“他們做出了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停止向“維基解密”提供服務。
服務器躲進了核掩體
除了資金渠道被封堵之外,“維基解密”的服務器也成了十分危險的存在。這個網站的命運就像阿桑奇的童年生活一樣,注定是四處漂泊的。由于服務器被亞馬遜掃地出門,“維基解密”只好在歐洲尋找服務器,好在有好幾家歐洲的團體表示非常愿意接納“維基解密”,甚至愿意在阿桑奇入獄之后接手“維基解密”。
在瑞典的一座山脈中,有一處可以抵擋核彈攻擊的地下掩體,掩體的擁有者是瑞典主機服務提供商Bahnhof AB,美國《洛杉磯時報》撰文指出“維基解密”在被亞馬遜掃地出門之后便把服務器搬來了這里。Bahnhof AB首席執(zhí)行官喬·卡倫在一段網絡視頻中表示,這處掩體是“斯德哥爾摩人防工程的核心”。Bahnhof AB之前也曾為“維基解密”提供過主機服務,然而,由于它的服務器老是遭受攻擊,“維基解密”放棄了Bahnhof AB,轉而使用亞馬遜的服務,現在只好回歸了。
就在EveryDNS.net宣布停止對“維基解密”網站進行域名解析后,“維基解密”立馬轉移到了瑞士“盜版黨”注冊的域名Wikileaks.ch下。
Wikileaks.ch這個域名是瑞士“盜版黨”在2010年6月份注冊的,“盜版黨”也證實了域名轉移的消息,并稱其實這個“維基解密新網站”已經作為轉向網站存在好幾個月了。這也不是“盜版黨”第一次幫助“維基解密”,早在2010年8月,“盜版黨”就托管過維基解密數臺新服務器,并為該網站免費提供帶寬。
雖然此舉幫助維基解密緩解了訪問的問題,但仍不是一勞永逸的辦法。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網址的域名解析方仍然是EveryDNA.net。而之前正是由于“維基解密”遭受多次攻擊,使EveryDNA不堪重負,EveryDNA才停止了對其進行域名解析。
沒有國家敢于收留他和它
阿桑奇在倫敦自首被捕之后,“維基解密”網站的去留就成了世界媒體的頭號議題。不過,就算“維基解密”網站可以在沒有阿桑奇的情況下繼續(xù)運作下去,卻也沒有哪個國家敢于收留他們。
當初,阿桑奇之所以會把“維基解密”搬到瑞典,是因為瑞典和冰島的法律對新聞從業(yè)人員的消息來源保護相當嚴格,維基解密可以更順利地展開工作。但是瑞典拒絕了阿桑奇的定居申請,非但如此,還以“強奸”和“性騷擾”等罪名對阿桑奇進行了多次指控,雖然這兩項指控是顯而易見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他只好離開瑞典,流亡英國。
一直有人認為,向來以中立國聞名的瑞士或許應該是阿桑奇和“維基解密”的最終安身之所,但是這種想法來得過于草率了。盡管瑞士的黑客組織“海盜黨”為“維基解密”提供了免費的寬帶服務器服務,可是瑞士方面并沒打算就此光明正大地接納阿桑奇和他的網站。
12月7日,瑞典郵政銀行表示,他們凍結了阿桑奇在該銀行的賬戶,因為他在開戶時提供的是日內瓦住所的地址,但之后他就流亡英國了,所填的日內瓦地址人去屋空是“虛假地址”。而“維基解密”在微博上發(fā)言,阿桑奇在瑞士郵政銀行中賬戶里存的錢,是他的“自衛(wèi)資金和僅存的私人財產”,共3.1萬歐元?!熬S基解密”網上公開的支持者匯款賬戶也是這個,如今它被查封了,“維基解密”最后的資金來源也宣告終結了。堂堂的中立國銀行,也不得不在美國政府的“全球追殺令”之下乖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