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9·11”事件發(fā)生后,美國一個中學老師威德爾開始蓄須,并誓言“拉丹不掛,胡子不刮”。10年后的今天,他終于可以再嘗剃須的暢快了。當奧巴馬5月2日通過電視親口證實拉丹的死訊時,威德爾哭了,他說:“我足足花了5分鐘大哭一場,然后再迫不及待地剃須。”
過去10年來,拉丹給這個世界尤其是美國帶來太多困擾。2001年9月11日,這種困擾達到頂點,拉丹的名聲也在此時達到頂峰。而現在,這一切都結束了。
幼年失父
拉丹出生在一個有權有勢的家族,他在父親52個孩子中排行17。其家族與沙特王室沾親帶故,所以拉丹出生后一直享受著當地最好的教育和生活環(huán)境。
和很多兄弟姐妹一樣,拉丹大學畢業(yè)后也進入了大哥掌管的家族企業(yè),運用他所學到的知識和與王室的特殊關系,拉到了大量合同,并賺取了數十億美元的利潤。但由于和哥哥的理念不合,拉丹后來離開了企業(yè)。
在西方語境里,拉丹通常被描述為一個無惡不作的壞蛋、一個與全人類為敵的“恐怖大亨”。但是據接觸過他的美國人回憶:“他是一個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害羞的人,身材瘦削,留著濃密的絡腮胡子,像個文弱書生,平時常穿一件白色的阿拉伯長袍,講起話來輕聲輕語?!崩さ挠H戚也曾對外表示,少年拉丹是一名阿拉伯理想主義者,他和朋友們談論的話題,不是一般“富二代”所喜歡的名車和珠寶,也不是到倫敦和巴黎去度假,而是怎么把金錢用來服務于一個傳統的阿拉伯社會。“他小時候,只要見到街上的乞討者,就會央求著大人給他們施舍;看到有朋友穿著短袖衣服,就會指責他們不穿長袍違反教義?!?br/> 1967年,也就是拉丹只有10歲的時候,父親死于一場意外的墜機事件。這對拉丹來說,是個不小的刺激。由于子女眾多,老奧薩馬或許并沒有花特別大的精力在拉丹身上,但拉丹從小對父親十分崇拜。拉丹的舅舅曾透露,拉丹對他講過,聽到父親去世的消息,讓他不知所措?!耙驗樵谒哪恐?,父親是這個家族的紐帶?!?br/> 西方媒體據此不懷好意地猜測,拉丹從小缺少父愛,在這么一個龐大且勢利的家族里生活肯定會悶悶不樂,心理注定不健康。一些美軍的心理學家在“9·11”襲擊案發(fā)生后,還曾以此來推斷拉丹襲擊無辜平民的心理,或許就與其小時候親情淡漠有關。
這些“磚家”忘了,刺激著拉丹走向恐怖之路的也有大國霸權因素。少年拉丹成長的年代,正好是石油價格暴漲導致西方經濟危機之際,這堅定了他輕視西方的觀念。同時一些阿拉伯國家的社會問題,讓拉丹也感到社會的不公。
仇恨的種子
拉丹發(fā)動的各種恐怖襲擊,都需要強大的財力支撐。美軍高層在抓不到拉丹時常常抱怨,拉丹家族的榮耀成就了如今的恐怖主義。有人問他,作為一個億萬富翁,你到底愛不愛錢?拉丹說:“我的事業(yè)需要金錢,我不需要?!彼f的“事業(yè)”開始于1979年的阿富汗戰(zhàn)爭,當年蘇聯大舉入侵阿富汗,阿拉伯世界掀起了一股反對蘇聯入侵的浪潮。拉丹和一群有著同樣信仰的阿拉伯朋友,不遠千里來到阿富汗“抗蘇援阿”。不過,拉丹的目標并不僅僅是將蘇聯趕出阿富汗,而是要通過暴力手段改造整個伊斯蘭世界。他在那里斷斷續(xù)續(xù)地待了10年之久,直到蘇聯解體前從阿富汗撤軍。
在阿富汗,拉丹創(chuàng)建名叫“服務營”的組織,招募阿拉伯志愿者幫助阿富汗難民以及和蘇聯士兵作戰(zhàn)的人。由拉丹牽頭,1988年“服務營”搖身變?yōu)楸缓笫缽V為詬病的“基地”組織。
曾采訪過拉丹的美國記者米勒說,阿富汗給了拉丹實戰(zhàn)的機會,讓拉丹加深了“西方世界是霸權主義”的印象。更為重要的是,他在這里初步結識了塔利班,發(fā)現彼此意氣相投。
據稱,拉丹在阿富汗的所作所為都得到了美國中情局的幫助。美國為在阿富汗抵抗蘇聯侵略軍的“圣戰(zhàn)者”們提供武器彈藥和資金援助。美國人沒想到的是,十多年后,這些美制的武器反過來被用于擊落美軍的直升機。
上個世紀90年代初,蘇聯被阿富汗戰(zhàn)爭拖垮,讓拉丹一度以為敵人已經消失,但回國不久的拉丹,很快就陷入到了另一場思想的漩渦中——1991年海灣戰(zhàn)爭爆發(fā),拉丹向沙特王室提出啟用“基地”組織來保護國家的建議。在苦苦等了數天之后,拉丹等到的卻是沙特王室的一口回絕,政府甚至同意美軍在沙特設立軍事基地。此舉令拉丹十分不滿,他給沙特國王寫了一封“憤怒的信”,指責沙特背叛了伊斯蘭教義,讓西方人進來是“引狼入室”。
發(fā)生于1991年的海灣戰(zhàn)爭是拉丹反美的肇始,這件事對他的刺激最大。在本·拉丹志愿向沙特阿拉伯提供武器和士兵時,沙特拒絕了他的援助,取而代之的是50萬美國援軍。這在拉丹看來是“對伊斯蘭使命重大的背叛”,迫使其出走蘇丹。
拉丹此時開始為基地組織提供財政援助,包括在1992年資助了約500名被從巴基斯坦驅逐出的“圣戰(zhàn)分子”。拉丹在“流亡”期間,跟著他的除了妻子和孩子外,還有從阿富汗帶來的“兄弟們”。這些人最終都成了“基地”組織的骨干。到了1994年,本·拉丹開始在蘇丹建立新的訓練營,但此時,蘇丹政府正式凍結了拉丹的財產并剝奪其公民資格,甚至他的家族也在他從也門走私軍火事發(fā)后對其公開指責。這些都讓他變得更為極端。
1996年,拉丹來到了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與塔利班創(chuàng)始人奧馬爾的結盟也許是其從“后勤者”角色走向意識形態(tài)領袖的重要一步。拉丹自以為代表貧窮和正義的穆斯林,其他歡迎美軍進駐的阿拉伯政府都已經異化,成了美國的幫兇。他似乎根本不在乎沙特政權,他在意的是實現阿拉伯帝國的復興。為此就必須要打敗他所認為的“最大惡魔”——美國。
對美宣戰(zhàn)
在1996年發(fā)表的“圣戰(zhàn)宣言”中,拉丹稱“穆斯林對美國的怒火正在燃燒”,并號召要以游擊戰(zhàn)的形式來對抗美國”。1998年,本·拉丹更是發(fā)布公告,鼓動“對世界每一個角落的美國人展開攻擊是所有穆斯林的個人義務”。拉丹認為,美國是蘇聯之后對阿拉伯世界最危險的敵人。
實際上,本·拉丹最早進入美國中情局視野時只是沙特一個持不同政見者,最多也只是“資助伊斯蘭激進分子的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根本得不到關注。拉丹1996年的“圣戰(zhàn)宣言”在美國當局當時看來甚至是滑稽和怪異的。這個日后成為聯邦調查局有史以來頭號通緝犯的人,最開始只是一個居無定所、沒有國籍、頭腦還停留在十字軍戰(zhàn)爭中的沙特人。
1998年夏天,炎熱異常的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發(fā)生爆炸,爆炸地點正好是美國駐肯大使館,不久之后美國駐坦桑尼亞大使館也發(fā)生了爆炸。兩起襲擊造成200多人死亡上千人受傷,死傷者中有不少美國人。不久后,一身迷彩服,包著頭巾,背后靠著一支AK47步槍的拉丹出現在互聯網上。他宣布“圣戰(zhàn)”開始。
這次恐怖主義襲擊是拉丹和美國政府之間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較量。這時候的他,開始正式進入到美國大眾的視野當中。美國媒體開始狠批美國政府,稱“這個曾在阿富汗反對蘇聯的大個子阿拉伯人,為什么在拿過我們的援助后,又來襲擊我們?”直到1999年,美國政府才公開稱,基地組織是一個陰謀殺害美國公民的國際恐怖組織。
2001年9月11日,作為美國資本主義象征的紐約世貿大廈雙子座塔樓被撞毀,史稱“9·11”事件。美國認為罪魁禍首就是拉丹,這次事件也讓他成為美國政府用以判斷敵友的一個標準。于是有了小布什的那句飽受爭議的名言——“每個地區(qū)的每個國家現在要作出這樣一個決定:是與美國為友還是與恐怖分子為伍。”
“9·11”后拉丹從蘇丹來到阿富汗,塔利班首領奧馬爾對他極為歡迎。不過拉丹并沒有像奧馬爾等塔利班高層一樣住在首都喀布爾的官邸內,而是寧愿住在郊外偏僻而簡陋的小屋中。他的低調,換來的卻是“基地”網絡在阿富汗的大規(guī)模擴張。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探員杰弗里雅思科稱,正是在阿富汗,拉丹才決心將“基地”組織建成一個有嚴格規(guī)制、并且發(fā)動圣戰(zhàn)的恐怖集團。
從“基地”逃回來的人說到本·拉丹,不少人都為他的精神所感動。可是文明世界的國民,凡親身領教過拉丹“關懷”和親眼看過他“施工技藝”的,無不為之動怒。拉丹說,他的畢生目標就是使用土木工程(拉丹大學期間學的專業(yè))技術手段,將所有的美國人趕出伊斯蘭的世界,不管他是穿制服的軍人,還是布衣平民;不管他是男人,還是女人;不管他是老人,還是兒童?!叭绻l殺死了一個美國士兵,那是比無所事事要好得多的事?!崩さ闹v話令美國人感到“膽戰(zhàn)心驚”。這種感覺,即使在拉丹死后,還將持續(xù)。
誰來接棒?
美國和“基地'頭目拉丹玩了10年“貓捉老鼠”的游戲后,終于成功將其擊斃。當地時間5月2日,奧巴馬迫不及待地在深夜宣告“拉丹已死”。
誰都知道,消滅拉丹不等于消滅“基地”,更不等于消滅恐怖主義。雖然拉丹之后的“基地”會受到重挫,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美軍的行動也是在“幫助”他們“更新換代”。拉丹有三個對恐怖活動“很感興趣”的兒子,但是都太年輕。所以在他之后,最受矚目的接班人是基地二號人物扎瓦赫里。
當年拉丹靠自己的票子為“基地”組織招納了不少新鮮血液。而比拉丹大幾歲的扎瓦赫里憑借自己的腦子,成功拉攏各國的武裝分子與“基地”組織連成一線。他主張改變“斗爭策略”,爭取“圣戰(zhàn)”在伊斯蘭世界一國或幾國獲得勝利。扎瓦赫里是個“老革命”,在“基地”內部地位穩(wěn)固,且素以恪守教規(guī)著稱?!?·11”后拉丹深居簡出,扎瓦赫里早已成為“基地”的主要掌舵者。雖然表面看來,扎瓦赫里是拉丹的左右手,但其實是他為拉丹啟蒙,因此獲得拉丹的敬重。甚至有人說,如果沒有扎瓦赫里,拉丹很可能不會發(fā)動“9·11”襲擊。
拉丹在“9·11”之后極少露面,扎瓦赫里成為基地的代表人物。他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境地區(qū)重建基地的領導層,并且在也門、伊拉克和阿爾及利亞等成立分支,更直接或間接在北非、也門、馬德里和倫敦等地發(fā)動襲擊,所以拉丹的死對基地組織來說,心理上的傷害大于實質傷害。
曾經打過圣戰(zhàn),并且在獄中受盡折磨的扎瓦赫里,思想極端,主張血腥暴力,他很可能會發(fā)動更多襲擊,為拉丹報仇。然而扎瓦赫里自2003年開始也鮮有露面,近日不少恐怖襲擊也沒有經過基地組織核心領導層指示,因此,即便美國能夠再把扎瓦赫里殺死,也不能輕易瓦解基地組織,因為這個組織規(guī)模越來越大,而且分支已經可以獨立運作。
另一位接班的熱門人選是奧拉基,這個出生于美國并受過高等教育的美籍阿拉伯裔學者,曾因涉嫌參與策劃“9·11”被捕,但因證據不足被解除逮捕令。他的網絡“殺傷力”十分驚人,一些聽了他蠱惑的青年會甘愿成為“人彈”。2009年導致13名美軍官兵死亡、30多人受傷的胡德堡槍擊案,肇事者哈桑少校即系受奧拉基蠱惑?!?·11”后,尤其塔利班政權被推翻后,“基地”由暗轉明,危險程度反倒降低,10年間并未對美國本土構成更多實質性威脅,而奧拉基的“網絡攻勢”反倒無孔不入。雖然影響極大,但是奧拉基問題是資歷尚淺,至少在年齡上,他就比“競爭對手”小了20歲。
此外,江湖傳聞的接班人選還有很多。對于基地組織自身來說,拉丹只是他們的精神領袖。早在拉丹流亡之時,基地組織就已遍地開花,而且這些分支產生了很多新的領袖,這些人往往更加熟悉和了解西方社會,具備更好的組織能力。他們不僅試圖策劃恐怖活動,而且鼓勵其成員在時機成熟的時候自己去發(fā)動攻擊。
曾三次專訪過本·拉丹的《獨立報》記者費斯克指出:“他(本·拉丹)想做的都做完了,我不認為他的死會帶來什么不同?!边@么多年來,基地組織的運作模式已經日益分散化、本地化和網絡化,滲透力也要更強于以往。沒了拉丹的恐怖活動還可能出現諸侯割據的局面,如果不同的極端勢力在不同的旗幟下活動起來,其打擊難度也將加大。全球反恐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