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萬物之靈自詡,素來看不起別的動物。其實,人除了腦袋和手比動物靈活外,在很多方面都遠遜于動物。論視力不如鷹,論嗅覺不如狗,論力氣不如大象,論勇猛不如老虎,論敏捷不如羚羊,論耐力不如駱駝,論飛行不如鳥,論游泳不如魚。這些與生俱來的本事固然沒法學,但動物還有不少優(yōu)良習性,則是我們可以學習借鑒的。
學學蜂鳥的“綠色生存”。蜂鳥停在一朵花前,像直升機似的懸在空中,用長喙小心地采食花蜜,然后又了無痕跡地悄然而去。覓食活動完成,卻絲毫不破壞花朵。蜂鳥以最小的自然損耗,取得了最大的經(jīng)濟效益,堪稱“綠色生存”,足以“為人師表”。
學學獅子的勞逸結(jié)合。草原上的獅子,該捕食時勇猛無比,該休息時就睡個夠。飲食極有節(jié)制,肚子餓時才進食,決不會為貯存食物而拼命捕食。如果肚子不餓,即便身邊到處都是獵物也無動于衷。所以獅子不會像人那樣積勞成疾,更不會過勞而死,也與肥胖癥、糖尿病無緣。
選文1 自然中必有我?guī)?br/> 以動物為師
□陳魯民
學學熊貓的適度消費。熊貓從不固守一地,而是邊走邊吃,在運動中采食,有節(jié)制地利用植物資源,不等把一片竹林吃完就又遷向新的采食地。它們以實際行動教育人類:切勿“竭澤而漁”,牢記“休養(yǎng)生息”。
學學小鳥的熱愛生活。即使最忙碌的鳥兒也會經(jīng)常停在樹枝上唱歌,即使最笨拙的鳥兒也從不吝惜自己的歌喉。只要醒著,它們就會為了生命的存在和活著的喜悅而歡唱。于是,我們就有了生活的榜樣和一個最美的詞匯:鳥語花香。
學學螞蟻的分工協(xié)作。一窩螞蟻多達萬只,但多而不亂,各司其職,分工明確。既沒有誰挑肥揀瘦,也沒有互相扯皮、內(nèi)戰(zhàn),大家各盡所長,團結(jié)合作,配合默契,令人神往。
學學鮭魚的堅忍執(zhí)著。鮭魚生活在海里,卻要游到內(nèi)河源頭去繁殖,行程長達上千公里。一路上,它們不吃不喝,迎接一個個嚴峻挑戰(zhàn)。在瀑布或河流落差大的地方,它們必須一次次地奮力跳躍,往往傷痕累累,甚至撞死在石頭上。還有數(shù)不清的天敵磨刀霍霍地等候著它們的到來。但它們從不畏懼,更不后退,歷盡千辛萬苦,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終于到達目的地。鮭魚這一悲壯旅程,實在讓人敬佩。世人倘有如此精神,何事不可成?
此外,鴻雁的志向遠大,蜜蜂的勤勞勇敢,駱駝的埋頭苦干,公雞的嚴格守時,春蠶的有“絲”奉獻,狗的忠誠不貳,牛的任勞任怨,猴的機靈好學,無不可為人師,無不值得效仿。況且,古訓有“滿招損,謙受益”之說,所以人類還是謙虛些,向動物學習一下它們的長處吧。
?。ㄟx自《太原日報》2010年5月10日,有刪改)
含英咀華
每種動物都有其獨特的生存之道、精神品質(zhì),值得我們?nèi)祟惡煤脤W習借鑒。開闊的眼界、廣博的知識、理性的思考、凝練的語言、飛揚的文采,陳魯民的文章最善于鋪陳映襯,排比造勢,層層遞進,其文字總是于跌宕多姿里閃現(xiàn)出智慧的光芒,處處散發(fā)著誘人的馨香。讀他的文章,如同欣賞了一場大型的音樂會,使人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
思考練習
1.這篇文章最值得稱道的寫作手法是什么?
2.人應(yīng)該如何對待動物?
3.試舉幾個仿生學中人類借鑒模仿動物的實例。
選文2 自然的永恒公正
去看白樺林
□葦岸
我去看白樺林時,是在秋天。秋天旅行是一種幸福,草木豐盈,色彩斑斕,大地的顏色仿佛在為行者呈現(xiàn)。世界上有許多事物,往往是一種事物向另一種事物轉(zhuǎn)化時的過渡。它們由于既不屬于前者,又不屬于后者,便獲得了自身的獨立價值;它們由于既包含了前者,又包含了后者,從而更加飽滿和豐富。黎明和黃昏比白晝與黑夜嫵媚,春天和秋天比夏天與冬天燦爛。當我試圖描述所見的一角山隅或一片灘地,我感到了人類語言的虛弱和簡單。俄國詩人蒲寧說:“詩人不善于描寫秋天,因為他們不常描繪色彩和天空?!笨晒┰娙诉x擇的文字仍然有限,許多詞匯還有待我們創(chuàng)造出來。
我平生沒有實地見過白樺林。但我從內(nèi)心深處感到,白樺樹與我之間存在著某種先天的親緣關(guān)系。每次在影視劇或圖片上看到它們,我都會激動不已。我相信,白樺樹淳樸正直的形象,是我靈魂與生命的象征。秋天到白樺林中漫步,是我向往已久的心愿。我可以想象,紛紛的落葉像一只只鳥,飛翔在我的身旁,不時落在我的頭頂和肩上。這時的白樺林,本身便是一群棲落在大地上的鳥,在一年一度的換羽季節(jié),抖下自己金色的羽毛。
我是走了幾個地方后,在圍場北部的壩上找到它們的。這里的節(jié)氣遠遠早于北京地區(qū),使我感到遺憾的是,白樺林的葉子已經(jīng)落盡。盡管我面對的是蕭瑟凄涼的景象,但我也沒有必要為白樺林悲傷。在白樺林的生命歷程中,為了利于成長,它們總會果斷舍棄那些側(cè)枝和舊葉。我想我的一生也需要這樣,如果我把漸漸獲得的一切都緊緊抓住不放,我怎么能夠再走向更遠的地方?
在落滿葉子的林間走動,腳下響著一種動聽的聲音,像馬車軋碎空曠街道上的積冰。當我伸手觸摸白樺樹光潔的軀干,如同初次觸摸黃河那樣,我明顯地感覺到了溫暖。我深信它們與我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它們的體內(nèi)同樣有血液在流動。我一直崇尚白樺樹挺拔的形象??粗矍暗陌讟辶?,我領(lǐng)悟了一個道理:正與直是它們賴以生存的首要條件,哪棵樹在生長中偏離了這個方向,即意味著失去陽光,意味著死亡。正是由于每棵樹都正直向上生長,它們各自占據(jù)的空間才不多,它們才能聚成森林,和睦平安地在一起生活。我想,林木世界這一永恒公正的生存法則,在人類社會同樣適用。
(選自《未來作家》2010年10月25日,有刪改)
含英咀華
這篇文章以抒情的筆調(diào)、細膩的描寫、深沉委婉的表達帶給我們別樣的感受。本文并不以意境見長,而是以理趣取勝;偏重在敘述中言理,思辨性很強。
思考練習
1.這篇文章在寫法上有什么特色?
2.文中畫線句子有怎樣的含意?
3.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寫林木的生存法則,給了你怎樣的人生啟示?
選文3 自然造物奇且美
大青山冰臼
□張抗抗
克什克騰旗的貢格爾草原,是距北京最近最美的草原。
從遠處看,只見草原的盡頭突起一座橫亙數(shù)十里的城池。高墻連天,頂端遍布鋒利的兵器旗桿,猙獰兇險,似乎武裝到了牙齒。走到近前,仰視大青山,霧氣中卻見奇峰縹緲,竟有幾分妖嬈和嫵媚。
霧中登大青山,一路驚呼不已。迎面陡立的石壁上,一尊天然的巨佛惟妙惟肖,令人頓生敬畏之心;眼前身后的嶙峋怪石,氣勢奪人,如一座座巨大的城堡聳之于天,可望而不可即;其險其峻其妙其趣,可與黃山一比??耸部蓑v旗多白樺,遍至大青山。路邊石縫里粗壯的白樺樹,樹干秀美,清爽白凈,猶如一個個白衣秀士,隱居山林苦讀。
終至山脊,眾人驚呼,陡然間別有一番天地:平坦的山頂上,只見巨大而光滑的花崗巖石坡,一座接一座地鋪排。坡上凹凸處,嵌有無數(shù)形狀各異的石盆,圓形、菱形、長方形極不規(guī)則,大如缸鍋,小如杯碗,深淺不一,當?shù)孛耖g稱為“九缸十八鍋”。最大的一個石盆,內(nèi)有積土,一株粗壯的白樺樹安穩(wěn)地立于其中,花草環(huán)繞,猶如一個巨型天然盆景。池內(nèi)若有積水,或藍或綠,遠望像一只巨人的眼睛,不眨不閉,安然凝視天穹。那池水得天地雨露精華,或清或濁,彎腰即可撩水洗面,如入仙人浴場;池內(nèi)那一汪清水,以石成形,因此變得有棱有角。更有一奇絕的石池,兩端皆有光潔的細槽,如漫漫歲月之水,從這端流入,又從那一端流出去了……
那石池口小肚大底平,其形酷似古代舂米的石臼。上個世紀90年代,經(jīng)地質(zhì)學家考證,克什克騰旗的石盆怪池,皆為冰臼。大青山冰臼,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類型最多、保存完好的冰臼群之一。
早在第四紀冰川時期,大青山被厚厚的冰雪覆蓋,冰雪層高于山頂巖石數(shù)百米。隨著氣候變暖,冰川融水沿冰川裂隙,自高處飛流直下,猛烈沖蝕基巖,日復一日,以“水滴石穿”之力,將山頂?shù)膸r石打磨光滑。當巖石無法承受水的力量時,飛流漸漸侵入巖石的表層,鑿出一個個渾圓橢圓的冰臼,形成冰臼奇觀。冰川融雪,以柔克剛,悠悠萬世,竟將堅硬的花崗巖掏心挖洞,雕刻成了奇形怪狀的容器,把冰川當年的英姿,鑲嵌在石窩里保存了。弱水三千,分一瓢在此。冰瀑雕刻的不是巖石,而是時間。
而身后,懸崖下即是坦蕩的草坡,草原以青草的方式,紀念著冰川父親給予它們的生命。
在大雨中下山,濃霧水汽里,一路起伏的高山草甸,金藍紅紫的野花簇簇,被雨水洗得發(fā)亮,山梨、核桃果實累累,似在花果山巡游。隨意扒開濕漉漉的灌木草叢,一坨坨碗口大的蘑菇跳入眼簾,雪蓮一般潔白。石階逶迤,云霧中險峰時隱時現(xiàn),若是晴天,舉目可見花崗巖峰林、天橋石棚怪石——僧石猴石蛇石鷹石美女石……正遺憾,前方山壁忽露一方通透的天然石洞,天光乍泄,山體洞開,像是一扇巨大的石窗,欲為神秘的大青山解密。巍巍興安嶺延伸至此,似乎意猶未盡,最后一筆,是在這一馬平川的草原上,讓這亦秀亦雄,兼南北名山之長的大青山,異峰突起。
下山回望,頓覺克什克騰旗的草原,因這高聳雄奇的大青山,而變得立體了。
?。ㄟx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11月22日,有刪改)
含英咀華
作者按照游覽的順序,描述了沿途所見的奇異風光,盡情謳歌了大自然的造物之奇和祖國山水的壯美,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作者觀察細致,極善于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鋪陳描寫。青山、綠水、草甸、草原、奇石等景致經(jīng)過作者精雕細刻般的描繪,形態(tài)各異,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令人神往。全文多處寫景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形象生動。文章句式靈活多變,節(jié)奏感強,語言準確簡潔,極富內(nèi)涵。
思考練習
1.作者描寫大青山的景物,主要選擇了哪幾個視點?
2.大青山的冰臼奇觀是怎樣形成的?請作簡要概括。
3.文章結(jié)尾作者“下山回望”,為什么說“頓覺克什克騰旗的草原,因這高聳雄奇的大青山,而變得立體了”?
參考答案見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