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文題】
光陰似流水一般在指間滑過,我們和逝去的時間一同成長。人生路上,總有些東西讓我們刻骨銘心,難以忘記,那些美麗的回憶散發(fā)著花香,芬芳馥郁,那些記憶里的花香,將陪伴我們沿著成長的足跡走向遠方。
請以“記憶里,花香四溢”為題,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體不限,不得少于600字。
【思路引擎】
1.精確審題。寫作命題作文時,關鍵在于如何抓住題眼來審題。一般說來,只要理解題目的含義及命題的意圖,我們就比較容易構思了。此題的關鍵處,一是“記憶里”,這就說明所敘之事必須發(fā)生在過去,必然是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寫作的范圍,必須是我們生命歷程中的人與事、情與感;抒發(fā)情感、生發(fā)議論都必須關聯“記憶”這一回憶性主題。二是“花香四溢”,這說明“花香”可以是自然界中某些花朵的芬芳,但細審提示語,結合“記憶里”來看,本題更適合寫虛化的比喻意義的“花香”,即美好的人與事。寫法上可虛實結合或者化實為虛,這樣才能不拘一格,寫出新意。
2.精心選材。寫作時必須扣住“花香”的比喻意義加以演繹。既然是珍藏在記憶深處的,一定是對你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既然是“花香四溢”,一定是美好的、明媚的,馨香的,讓你有所觸動或深深感動的。所以,所選的題材必須具有積極意義。
就本文來說,寫你記憶里的人和事,也許小到唯我獨知,心香自賞;也許大到聞名遐邇,眾所周知。但不論材料大小,都要著眼于它所凸顯出來的情感體驗或思想感悟。你既可以寫親朋師長關愛自己的真情往事,也可以寫令你難忘的至愛親情,還可以寫歷史文化名人的偉大精神……列舉出有關事例,排除別人作文中可能寫得較多的或者俗套的立意,將這些材料去偽存真、去粗存精,遴選出自己感悟最深、最獨特而又最切合題意的典型材料、新穎材料來寫。
3.精美表達。如果寫的都是大話套話,會給閱卷者造成視覺疲憊。因此我們在表達上要力求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行文中,尤其是文章的關鍵部分,如開頭、結尾等處,要盡可能多的采用比喻、引用、排比等修辭手法,使語言富有文采,鮮活靈動。詩意的、哲理的、富有氣勢的精彩語言,盡量安排在文章開頭與結尾段落,或中間段落的搶眼位置,或作為題記后記,使語言富有意蘊,耐人尋味。此外,巧妙地引用詩文熟語,也能使語言靈動、高雅起來。
【佳作展示一】
記憶里,花香四溢
□賓 昆
下午,橘黃的陽光灑下一片溫暖,我喜歡靠在窗前,嗅那滿校園里都彌漫著的沁人心脾的花香,風兒輕輕吹來,花香四溢,我的思緒隨著幽香飄得很遠很遠……
夏青蓮
一朵“青蓮”,卓然盛開在滾滾紅塵之上。
他如清風狂放,蕩舟急流,直過萬重山,邀月淺酌,對影成三人。他如流水不羈,敢叫力士脫靴,貴妃磨墨,甚至讓皇帝御手調羹。他向往仕途,心懷高遠,又蔑視權貴,不甘妥協,只能把酒放歌,舉杯澆愁。回眸那盛唐的歷史,在那渾濁的官場,李白欲像一支高潔之蓮欲出淤泥而不染,又怎能辦到呢?他只能無奈地尋回那只白鹿,踏出浮華的金馬門,流連于山水之間。李白,他把生命的真正意義定格在自由的山水畫卷里,尋一方凈土安放自己的靈魂。他那仗劍天涯的豪情讓人留戀,他那縱情自然的心胸,讓人欣羨!
一朵“青蓮”,傲然綻放于濁世淤泥之上,亭亭的身姿卓爾不群,四溢的芬芳悠遠傳播,至今,仍留存在我的心間。
秋金菊
一盞“金菊”,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少時的貧困,磨不滅他報效國家的雄心,幾經磨礪,他終于步入官場??稍谀莻€宦官當道、外戚專權的朝代,他又怎么可能有一番作為呢?他毅然回頭,不為五斗米折腰,縱然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也甘愿種豆南山下,躬耕隴畝。他采菊東籬下的身影,清雅淡定,穿越時間隧道,在南野田園中悄然靜立,在文壇詩界永遠屹立。
一盞“金菊”佇立在颯颯風中,蕊寒,枝冷,蝶不來,卻香透千年,至今仍盤桓在我的記憶里,不染纖塵。
冬紅梅
一枝“紅梅”,凌寒獨自開。
在那個內憂外患交困的年代,多少人獨善其身,他卻挺身而出,勸皇上變法革新,振興中華。失敗是注定的,那么多次逃生的機會擺在面前,他都拒絕了。他知道變法是要流血的,“中國變法流血者,請從嗣同始”,他情愿用自己觸目驚心的淋淋鮮血,來喚醒國人麻木的靈魂。他為變法血染菜市口,殺身成仁,只在獄壁上留下兩句擲地有聲的詩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br/> 一樹“紅梅”,似血,映著皚皚白雪。縱然梅枝折盡,零落成泥,卻留得清氣滿乾坤。
穿越歷史的古道,他們帶著不同的故事走進我的心中,縱然歲月如風,花開花落,但在我的記憶里恒久不散的,是那四溢的花香。
模擬評分:50分。
得分理由:這四溢的花香,來自“青蓮”之悠遠,來自“金菊”之淡雅,來自“紅梅”之熾烈。作者的思緒通過細膩的表達,如流水,一瀉而出;如花瓣,在你我的心頭輕舞飛揚。匠心獨運的立意選材,適時地走近古人,巧妙地展示了作者豐富的知識面,彰顯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精美雅致的語言表達,或引用古詩句,或化用古詩文,整句與散句結合,又展示出迷人而靈動的語言藝術魅力。新巧別致的小標題,使行文的脈絡清晰,這樣的結構如花盛開,讓人賞心悅目。
【佳作展示二】
記憶里,花香四溢
□吳奕琪
感謝上帝贈給我這記憶中的美麗!
——題記
炎熱·軍訓·關愛
此時,刺眼的陽光直射著我們嬌嫩的臉龐,蒸發(fā)著我們滴下的汗水,連那往日如棉花糖般的云朵也躲得無影無蹤了。
“立正,稍息——”
堅持了許久,忽地,我身后響起一聲:“報告教官,他不舒服!”我觸電似的回過頭,卻只看到兩個深綠色的身影。他們肩并著肩,手牽著手,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著。烈日將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這是友情的倒影,這是愛的影子,這是夏日最絢爛最美麗的影子。這影子驅走了滾滾熱浪,讓卷曲的樹葉伸展,讓路面變得光彩照人,讓我們勞累的心在友愛的芬芳里漸漸獲得休息。
在那段時光里,我們有過痛,有過傷,有過樂,有過笑。我會將這一幕幕和諧友好的畫面拍攝成一張張照片,永久地珍藏在我記憶的相冊中,見證我們的友情!永遠,永遠!
微風·籃球賽·團結
涼風習習,輕拂著我們的臉頰,撩動著我們額前的頭發(fā),更牽動著我們的心。
偌大的籃球場上,激情飛揚,加油聲此起彼伏。透過層層疊疊的人群,我看到了你們矯健的身姿,瀟灑的身影,更看到了你們臉上那必勝的信心。在賽場上,你們?yōu)槲覀儼嗟臉s譽而戰(zhàn);賽場外,我們振臂高呼的吶喊聲在為你們加油。
此時此刻,我們班的成員已經凝聚成一個整體,作戰(zhàn)于統一戰(zhàn)線上。他失,我憂;他得,我樂。我們同歡樂,共憂傷,齊追求。
即使最后我們失敗了,我們的努力和團結亦讓人感動。我會將這團結向上的畫面折成一只千紙鶴,掛在我的床頭,細細品味!
夕陽·期中·成功
殘陽如血,天氣悶熱,無言的憂傷——
第一次月考我們的班級目標沒有實現,可我們沒有放棄,沒有失落,而是奮起直追。我們便是那追風的少年。
“這道題應該這樣做——”抬起頭,只見兩個腦袋湊在一起,討論著一道數學題。他們互相傾聽者,互相提醒著。他們臉上求知若渴的表情,和那閃爍著智慧光芒的雙眼,讓我看到了我們班的希望。我似乎望見了明年我們班的“大豐收”,看到了我們每個人臉上的笑臉——
夕陽無限好,我看到了夕陽的絢爛與光彩。
加油!
我將把這共同努力的時刻深藏在心底。我將這一個個激動人心、和諧美麗的畫面,拼湊成記憶里的花香,讓它們永遠飄散在我的心中!
模擬評分:48分。
得分理由:用三個片斷組成一篇文章,結構巧妙,易于發(fā)揮。各個小標題擬寫得較含蓄,從中可看出作者有一定的寫作功底。
失分理由:三個片斷中缺少點題之筆,如果加進去,本文即為一篇成功的范文。
【素材鏈接】
語錄:
1.欣賞者心中有朝陽、露珠和常年盛開的花朵,漠視者冰結心城,四??萁撸瑓采交氖?。
——[英國]培 根
2.我所遇見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是我的老師,因為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東西。
——[美國]愛默生
3.我們不要把眼睛生在頭頂上,致使用了自己的腳踏壞了我們想得之于天上的東西。
——馮雪峰
4.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陶行知
故事:
1.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獵時,無意在松林中撿到一本皺巴巴的《現代人》雜志。他隨手翻了幾頁,竟被一篇題為“童年”的小說吸引。作者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但屠格涅夫卻十分欣賞,鐘愛有加。屠格涅夫四處打聽作者的住處,最后得知作者2歲喪母,7歲喪父,是由姑母一手撫養(yǎng)照顧長大的,為了走出生命途中的泥濘,作者剛跨出校門便去高加索部隊當兵了。于是,屠格涅夫對這個作者傾注了極大的同情和關注,幾經周折,找到這位作者的姑母,表達了他對作者的欣賞與肯定。姑母很快就寫信告訴自己的侄兒:“你的第一篇小說在瓦列里揚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大名鼎鼎、寫《獵人筆記》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稱贊你。他說:‘這位青年人如果能繼續(xù)寫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驚喜若狂,他本是因為生活的苦悶而信筆涂鴉以打發(fā)心中的寂寥,并無當作家的妄念。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賞,竟一下子點燃他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價值,于是一發(fā)而不可收地寫下去,最終成為具有世界聲譽和世界意義的藝術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的作者——列夫·托爾斯泰。
2.在戈壁灘上,有一種叫依米的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紅、白、黃、藍。它的獨特并不止于此,在那里,根系龐大的植物才能很好地生長,而它的根,卻只有一條,蜿蜒盤曲著插入地底深處。通常,它要花費五年的時間來完成根莖的穿插工作,然后,一點一點地吸收養(yǎng)分,在第六年春,才在地面吐綠綻翠,開出一朵小小的四色的花。讓人惋嘆的是,這種極難長成的依米小花,花期并不長,僅僅兩天的工夫,它隨母株一起香消玉殞。它以獨特的生命方式向世人昭告:生命只有一次,美麗只有一次,一次,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