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黨偉業(yè)》不失為一部內(nèi)容相對客觀,情感相對充沛的電影。
如果說《建國大業(yè)》給了蔣介石以更多的正面色彩,那么在《建黨偉業(yè)》中最突出的莫過于在教科書中一直是千夫所指的“國賊”袁世凱的形象顛覆。當(dāng)然,袁世凱的歷史問題是被定了性的。關(guān)鍵在于,袁世凱的政治問題和他作為一個人的存在形態(tài)是兩回事。哪怕是反派人物,也是要有精氣神的,否則電影就生動不起來,而《建黨偉業(yè)》中的袁世凱就是一個有精氣神的反派。在表現(xiàn)袁世凱迫于壓力,接受日本“二十一”條時,重點表現(xiàn)了他的憤怒和無奈。更值得肯定的是,這一情感表達不是從民族和國家這種抽象層面上去描述的,而是用諸如“伊藤博文活著也不敢這樣威脅老子”的臺詞來表現(xiàn),很符合這種稱霸一時政治人物的性格特征。
“點到為止”是本片的另一大亮點,但影片在技術(shù)上的最大問題也在于此。由于《建黨偉業(yè)》的時代背景過于龐雜,人物又繁多,因此在兩個小時的片長中,眾多的事件和人物基本上都以片段式的方式匆匆而過,使得本片更像一部聲情并茂的紀(jì)錄片。但是,這不妨礙對歷史政治感興趣的觀眾從中品味出一些別樣趣味。
博議
@煙花易冷zht:《建黨偉業(yè)》上半場劉德華演的蔡鄂在與小鳳仙道別,我剛找到點悲壯感覺,后面就把蔡將軍的英雄事跡給跳過去了。明星們戲份太少,是個遺憾。
@高小道:期待《建黨偉業(yè)2》。
@小櫻桃兔丸子:說實話,我看得挺激動的,在那個年代,每個人都跟打了雞血似的,很過癮。
@玉米可可茶:作為一個面對近代史十幾年的學(xué)生,《建黨偉業(yè)》就像在考試之前把歷史又溫習(xí)了一遍,再次領(lǐng)略了黨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