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作為一個特殊的文化場域,學生文化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文化,即某個或某些學生群體所具有的獨特的行為規(guī)范、言語表達和價值觀念所構成的生活方式。
教師文化作為另一個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文化的存在和消亡。這是因為“教師是成人社會的代表。教師受成人社會的委托來到學校,來到班級,對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施加符合社會要求的影響,即教育影響”。在這里,教師文化不是教師自身的文化,而是教師的學生觀及其背后的價值觀,由此產生對學生文化的種種規(guī)范。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特質的文化通過對話、理解,并相互認同,進而相互吸收,從而融為一體的過程。
“不走尋常路”——自由自在的學生文化
1.學生文化的主要特征
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因此他們的世界應是簡單的,是以學習活動為主線的。但實際上,班級中的學生群體既體現(xiàn)出同一年齡階段與同一時代的共同特征,又由于學生個性差異、家庭社會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學生文化呈現(xiàn)出多元性的特點。如果以學生文化的主體——學生,來分析學生文化,其呈現(xiàn)出來的主要特征更多地是一種“自由自在”。
這種“自由自在”是指學生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更傾向于沒有成人的介入。從生理上來看,高年級的學生己經開始向成年人轉變,但從心理上來看,他們仍然處于未成年階段,其心理狀態(tài)還不穩(wěn)定,情緒外顯,思維方式也以感性為主,表現(xiàn)出更多的非理性因素。因此,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還沒有完全被“文化”,是一種“自然”狀態(tài)。他們是以自己的經驗認識班級的生活世界,以自己的價值觀及行為方式構建其所在的生活世界。
2.學生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
屢禁不止的“八卦新聞”。處于青春前期的他們,對情感,特別是男女生之間的友情,常常抱有一種復雜的心理——好奇、敏感,既害怕又期待,這正是他們在與異性人際交往過程中心智不成熟的表現(xiàn),加之信息量發(fā)達的外部環(huán)境,更催化了這種朦朧的情緒體驗。這樣特殊的心理過程,在成人世界中是無法得到滿足的。因此,同學則成為他們談論的話題,“八卦新聞”由此產生。
張揚個性的“外號”。班上的學生都屬于“90后”,從小就接受新鮮事物,較為崇尚非主流的文化形態(tài)。在他們看來,非主流就是張揚個性、與眾不同。因此,“90后”有著一種天生的叛逆性與另類思維,而他們的外號往往顯得標新立異,甚至很雷人。例如,班里有個女孩子,身兼數(shù)學、英語兩科課代表。同學交作業(yè)時常叫她“6Nice”。我問她是什么意思。她笑著說,她叫“劉耐思”,又是數(shù)學、英語兩科課代表,所以大家就叫她“6Nice”了。我問她喜歡這個外號嗎?她點點頭,說:“外號里又是數(shù)字又是英語單詞,特有創(chuàng)意?!?br/> 不光同學之間起外號,學生們也會根據(jù)老師的外形特點、授課風格等給老師起外號。年輕的英語老師李丹丹深受學生喜歡,一次她燙了個新發(fā)型,頭發(fā)彎曲呈方便面狀,于是就有了“擔擔面”這個外號。
意想不到的“做事風格”。在許多成人看來,現(xiàn)在的學生總是“喜歡與大人對著干”,“不聽大人的話”,總之是越來越難管。這與他們的做事風格密切相關,他們更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喜歡標新立異,對行為后果思考不周全,或者索性不思考,單純地率性而為。例如,小學階段的最后一個圣誕節(jié),正值期末作文考試的前夕,學校決定以復習為主,等到新年時各班再搞活動。沒想到,12月25日早7點,我班已是燈火通明,十多名學生在大隊長的帶領下,竟然開始布置教室了。他們有明確的分工,有充分的準備,各司其職,干得如火如荼又井井有條。半小時后,教室煥然一新,圣誕樹、彩燈、拉花、彩噴令人驚喜,而黑板上的圣誕節(jié)寄語“珍惜小學生活中的每一個最后一次”頗為動人。
他們違反了學校規(guī)定,但卻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強調規(guī)范的教師文化
1.教師文化的主要特征
教師作為社會代表者和“傳道”者,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必然要按照或遵循一定的社會要求引導學生。在教育過程中,“作為社會代表者的教師不僅須向學生示明那些同社會要求相符的文化(信念、價值觀、態(tài)度及行為方式等),而且其自身首先就必須具備這些文化,即便在個人需要同社會要求相抵觸,以致很難認同并樂意占有與社會要求相符的文化時,教師也因必須完成教育任務而不得不在學生面前顯示出自己業(yè)已認同且具備與社會要求相符的文化。因此,教師文化總的來說是一種‘規(guī)范性文化’”。也就是說,“強調規(guī)范”是教師文化的主要特征。
2.教師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
教師作為社會代表者向學生傳播社會主流文化,引導學生逐步納入這一文化范疇中,應該說這是教育文化功能的一種體現(xiàn),是符合社會文化發(fā)展潮流的,是必須也是合理的。相對于學生沒有成人介入的、自在的生活世界而言,這顯然是一個充滿了規(guī)范的世界。
時間規(guī)范——縱觀學生的校園生活,每個時間段都會有相應的行為要求。學生從到校上課、做操、午休以及離校等各方面都有精確的時間規(guī)定,并輔之以明確的程序說明。學生從這樣的日程安排上,不僅學會了遵守時間規(guī)則,協(xié)調安排好各種時間,并且也學會了更有條理地做事。但這種近乎機械式的程序,使得學生感覺壓抑,因為一不小心沒有按要求做,就會受到老師的批評。
空間規(guī)范——這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對學生座位的安排上。“座位一般不由學生自由選擇,而是由教師安排。這種安排絕非是任意的或隨機的,而是為了一個明確的主要的目的:便于課堂控制?!比鐞壅f話的學生身邊老師一定會安排紀律觀念較強的學生成為他的同桌,以抑制那位學生上課隨便說話的次數(shù)。
“一切皆有可能”——學生文化與教師文化的融合
1.理解學生文化
教師作為社會主流文化的代表,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向學生傳遞這種文化,以使學生逐漸接受、融入并繼承這種文化。然而在現(xiàn)實中,學生不可能被簡單地“灌輸”,他們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他們會根據(jù)自身的特點、生活背景等拒斥或是接受以教師為代表的成人文化。如果我們帶著欣賞和移情的眼光重新認識學生文化,尊重和欣賞學生,多角度地全面評價每個學生,那么就會獲得一種煥然一新的感受。這樣,我們才能因材施教地采取各種教育措施,取得預期的效果。理解和接納學生文化,就等于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開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智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適當?shù)陌l(fā)展。因此,教師與學生都是獨立平等的文化主體,他們之間的關系應該是“我一你”,而不是“我一它”關系。我們說,師生文化的融合就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基礎上的相互包容、相互接納的關系,是師生精神相遇的過程。
2.寬容文化分歧
在校園生活中,教師和學生會習慣于以自己的文化規(guī)范來思考,都習慣于強調自己的意見。當雙方意見相左時,最終的結果可能是文化上強勢的一方取得表面上的勝利,弱勢的一方被迫妥協(xié)或轉入消極的文化抗爭之中。通過寬容這些文化偏見,有助于師生各自反思自己的思維假定,審視其合理性,由此,我們每個人的自我保護心態(tài)就會漸漸消失,對話群體中就會萌生進而充溢一種自發(fā)的溫情和友誼。因此,教師要保持開放的文化心態(tài),與學生進行文化對話時,要清醒地認識自己文化中的基本假設,不試圖把自己的文化強加給學生,不認為只有自己才是對的,要做到隨時準備傾聽學生的不同觀點,在必要的時候還要有勇氣拋棄自己的舊思想與觀念,接受學生提出的觀點。教師還要寬容不同性質的學生文化,容忍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有的時候允許學生文化帶來的競爭和沖突。
3.通過辯論、討論等方式,實現(xiàn)師生文化間的對話
高年級的學生自我意識增強,獲取信息的視野不斷擴大,他們經常懷疑、游離、超越教師文化所灌輸?shù)膯我粌r值標準,開始嘗試確立自己的文化判斷標準。因此,那種單向地灌輸、被動地服從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適應現(xiàn)代社會生活發(fā)展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實施文化判斷力教育。而通過辯論、討論的方式,學生在主體參與中,可以提高文化判斷力。
理解、寬容與對話,并不是實現(xiàn)師生間文化融合的三種不同方式,而是作為文化融合的不同側面。教師只有理解了學生文化,才會有寬容的態(tài)度、開放的思維和與之對話的可能,否則將代之以約束與控制。而學生也只有理解了教師文化,才能自覺接受教師文化中有益于自身身心發(fā)展的一面。在此意義上,理解、寬容成為實現(xiàn)文化對話的前提條件,而對話則成為理解、寬容的結果。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文化對話,可以使師生相互深入了解對方的文化思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理解、寬容又成為對話的結果,而對話則又成為師生間文化理解的前提。因此,師生文化要走向融合,教師與學生都要改變原有的價值觀念,突破原有的思想及行為模式。理解、寬容與對話,成為師生文化融合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