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權百年
100年前,伴隨著武昌城下擊碎舊時代的第一槍,“平均地權”的呼喊聲與革命槍聲一道振聾發(fā)聵、深入人心。辛亥百年,地權百年,在一個風云際會、波瀾迭起的世紀里,中國大地迎來了數千年未有之新局面,對于地權制度變革的探索與思考卻從未停歇,先驅與智者們的目的很簡單,讓華夏子孫自古以來對于土地簡單而執(zhí)著的情感,得到最好的履行和慰藉。
研究辛亥革命后土地所有權和他物權的變化特點,可以得出結論:地權制度建設應以民生為中心,吸收西方法律文化同時,注意中國傳統的影響。
百年前的辛亥槍炮聲,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從而掀開了起伏跌宕的百年新篇章。筆者試從地權變化角度檢視這一歷程,以尋求某種規(guī)律。
主線: 土地所有權的兩次巨變
傳統的中國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為皇帝所有制。秦漢以來,封建一統,皇帝得天下而私之,對全國土地、人民具有最高控制、管理權,稱為皇權。當然,不少學者對此提出了不同意見,地主所有制、私有制、皇族所有制、國有制等觀點紛呈,有的還把其更細分。然而,從現代法概念看,所有權是所有人對所有物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它具有絕對性、排他性、永續(xù)性三大特征。照此分析,只有皇帝一個人符合此概念和特征。因此,嚴格意義上講,中國傳統的封建社會是皇帝的土地所有制,它是君臨天下的經濟基礎。
辛亥革命后,臨時政府頒布了《通飭保護人民財產令》,規(guī)定“凡在民國勢力范圍的人民以及確未反對民國的前清朝官吏其財產均歸個人享有”。后來《臨時約法》又規(guī)定“人民有保有財產及營業(yè)之自由”。對土地私有制的確認,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民國北京政府時期,雖然政權跌宕不穩(wěn),但制訂了一些法律法規(guī),頒布了許多法令,還有規(guī)模宏大的大理院判例,為土地私有制提供了更多的法律保障。南京政府時期,地權法制進一步完善,不僅有約法、憲法,而且頒布了專門的《土地法》及其他一系列土地單行法規(guī)。不過,雖然都確認和保護土地的私有制,但相較之下,兩個時期在法律規(guī)定上有明顯不同,即南京政府規(guī)定了對土地私人占有數量的限制,也規(guī)定了對“不在地主”的懲罰措施,而北京政府則對土地所有權則缺少限制。土地私有制的建立,是中國近代史上土地所有制的第一次巨變。
1953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進行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改造運動,到1956年底便快速完成。改造的實質即是將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變?yōu)楣兄?。土地,這個一向被人們異常看重的天然資源,在農村變?yōu)榱思w所有,而在城市則變?yōu)閲宜?。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土地所有權的第二次巨變。
兩次巨變,有著實質差異,但都對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第一次變革,廢棄皇權,也就消除了皇帝對土地所有權的法理根據;土地私有,則消滅了皇權的經濟基礎。也正因此,才使得中國兩千余年的帝王統治不可能再走回頭路。但也造成原來的皇莊、官田、公田私有化迅速展開。據統計,在1887年,各種官田和屯田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8.8%,而到1929~1933年,已減至3.3%。同時,土地集中和分配不公也加劇起來,社會動蕩由此愈演愈烈。而第二次變革,方向則恰恰相反。土地公有制的建立,集中了全國財力,也可視為低成本的資本原始積累,為中國這樣一個貧窮國家搞經濟建設提供了比較堅實的基礎和條件。建國后經濟的恢復、工業(yè)體系的基本建成及改革開放后的經濟騰飛,與這種土地公有制都密不可分。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給市場經濟中濫用土地、權力腐敗提供了原始機會。
衍生:土地上他物權的嬗變更迭
清末以來,中國法制開始近代化轉型。西方化成為整個民國時期土地制度的重要特征。表現在地權方面,就是逐漸形成了一套西方式的地權體系。這一體系過程,我們可以圖表的形式表現。(見圖1、2)
民國時期土地上他物權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由傳統的地方習慣向近代法律規(guī)范體系轉變。傳統社會中,國家法律對土地的立法很少,《大清律例》“田宅”中僅有11條的規(guī)定,《戶部則例》條文雖多,但多屬行政管理內容。民事細故,多交地方習慣調整。但習慣千差萬別,所以,社會上雖然存在著地權事實,但缺少統一概念和制度。清末引入了西法,為中國法律近代化第一次高潮,但從性質上看,仍屬皇權體系。北京政府成立后,政體轉制,出現了第二次高潮,諸多立法和大理院判例使地權規(guī)范化前進了一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法院,專司立法事業(yè),形成了第三次高潮。憲法性文件、《土地法》、《民法》和其他單行法規(guī)使地權制度得以健全。這樣,地權制度從無到有,從不成熟到成熟,逐漸形成了統一的規(guī)范的體系。這不但改變了中國傳統地權形式,而且直至今天還很大程度地影響著中國物權立法。
第二,某些地權的存廢更迭。中國法制近代化轉型,是中西方文明碰撞的結果,也是持續(xù)碰撞的過程,體現了西學為主、兼顧傳統的特點。碰撞中,地權體系產生了存廢更迭現象?!疤镎I賣,先問親臨”,是傳統中國各地普遍存在的一項習慣,在北京政府時期被確定為“先買權”。但南京政府時期,它就消失于法律規(guī)定中了。這反映了商品社會中對親臨關系的淡化,是“身份到契約”在中國的體現。中國以往沒有不動產質權,但北京政府將德國的這一制度搬入中國,它與抵押權有重合,又忽視了傳統典權類似作用,所以南京政府將不動產質權剔除,代之以中國傳統的“典”,確定了“典權”概念和內容。這些地權項目的存廢更迭,顯示了中國法制近代化中中西方融合的取向。
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了全新的土地關系。建國伊始,便廢棄舊法。土地方面,1950年制定了《土地改革法》,規(guī)定“本法規(guī)定所有應加沒收和征收的土地,在當地解放以后,如以出賣、出典、贈送或其他方式轉移分散者,一律無效”。還規(guī)定:“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發(fā)給土地所有證,并承認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經營、買賣及出租其土地的權利。”土地改革,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但從法學角度看,用經營、買賣、出租等概念概括地權,不是法律語言,顯示了對西方法制的排斥。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土地公有、集體經營,地權也就失去了存在意義,因此1956年到1978年間,對他物權無可書之筆。
改革開放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又使地權制度問題凸顯出來。于是2007年的《物權法》將土地上他物權確定為由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抵押權組成的包括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兩類的他物權權利體系。這一設計,既考慮了物權的法律種屬,又考慮了土地使用類型,對權利內容的界定又做到恰當的平衡,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展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
潮流:中西兼容方顯生命力
孫中山先生曾提出:“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贝顺绷骶烤篂槭裁闯绷??回顧百年歷史,我們不難看出,“民族、民權、民生”主義正是這一潮流的方向。地權問題,既涉及民權,更是民生的核心內容。而檢視這百年地權史,正應了其“世界潮流”的警語。推翻帝制,削奪皇權,保護人民財產權,符合歷史潮流,因此民國初年曾備受歡迎,清王朝便摧枯拉朽般被迅即推翻。但北京政府把保護私有權推向了極端,南京政府雖對土地私有權進行限制,但沒有認真落實。結果對私權的過度保護便走向了土地急劇兼并、貧富嚴重分化的摧殘民生的反面,兩個政府于是很快被人民拋棄。
研究辛亥革命后土地所有權和他物權的變化特點,可以得出結論:地權制度建設應以民生為中心,吸收西方法律文化同時,注意中國傳統的影響。
新中國充分吸取以往教訓,實行土地公有,保障權利公平的基礎,又探索出土地公有制條件下他物權體系,促進土地有效利用。公平保障民權、民生,效率則促進民權、民生,兼顧而用,中國特色的土地制度雖有許多問題需解決,但其旺盛生命力已由此定局。
(作者系法學博士,廊坊師范學院社會發(fā)展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