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石需要原生態(tài),就像舞臺上需要真唱,食品中杜絕摻假一樣。
那么,奇石的原生態(tài)是指的什么呢,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原石,也就是說:奇石系天然形成,沒有人為的痕跡。
奇石的天然形成,是指大自然造化的結(jié)果:即原本是圓,就是圓;原本有洞,就是洞。所謂的“沒有人為的痕跡”,是指奇石盡管“長”得不隨人意,但也不能根據(jù)個人的意愿,隨意地琢去或添加石體的行為。人們之所以推崇奇石的“原生態(tài)”,不僅是因為人們祟尚大自然、敬畏大自然,而是將自己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將自己視為大自然的一部分。而經(jīng)過人為處理的奇石,表面上看,僅從形體上改變了形態(tài),而骨子里則抽去了其最自然、最本質(zhì)的天然屬性。
有些人為了追求經(jīng)濟利益,將奇石隨心所欲地改造,來滿足市場的需求。比如說,“瘦、皺、透、漏”是選擇景觀石最起碼的條件,而市場上符合這種要求的奇石并不多,于是造假者將普通石鉆洞、雕琢,然后進行酸處理、打磨和封蠟,一塊造型逼真符合標(biāo)準(zhǔn)的景觀石就出現(xiàn)在購買者的眼前。造假之所以泛濫成災(zāi),與需求不無相關(guān),或者說在某些方面是需求促成了造假。
原生態(tài)奇石的表面大都長有石皮,它們或粗糙或細(xì)膩,一些買家錯誤地認(rèn)為粗糙的石皮有礙觀瞻,而盲目地追求所謂圓潤且手感好的奇石。需求拉動產(chǎn)業(yè),過不了多久,商家的奇石都被“剝”去了外衣,通體都柔潤無比,手感極佳。石頭是圓潤了,而某些購買者也滿意了,但奇石卻失去了“原汁原味”,成了不折不扣的臆造品。追求奇石的“瘦、皺、漏、透”和“圓潤”本無可厚非,但理應(yīng)在尊重天然石體的前提下進行,不尊重奇石生長的自然規(guī)律,一味地按主觀意愿選石,沒有不失敗的。
奇石需要原生態(tài),是奇石行里不成文的規(guī)則。它不僅是買家常存的戒備之心,更是賣家時刻遵守的道德底線。一部分不成熟的買家,因擁有雄厚的資金而底氣十足,但卻缺少鑒別奇石的經(jīng)驗,往往認(rèn)為具有“光、亮、圓、潤”特征的奇石自然就是好的,然而,往往事與愿違,買到手的基本上都是“人造石”。
奇石這東西與別的商品不同,不能簡單地以“個人意愿”論優(yōu)劣。購買奇石之前,需要認(rèn)真鑒別,而鑒別則需要先從石紋看起,有石紋且紋理自然的為原石,而沒有石紋的就要格外留意。作假的石紋基本無變化,形態(tài)顯得呆板、生硬。假石紋即便做得惟妙惟肖,也難免會留下蛛絲馬跡,不是有電鉆之痕,就是有砂磨之跡。而鑒別的奧秘僅僅在于先知道“真”,然后再對疑點進行反復(fù)的觀察和比較,方可能去假存真。
在有經(jīng)驗的收藏者手中,特別是在成熟的收藏者手里,是根本見不到打磨過的石頭的,就連“酸洗”這一“工序”也被省略,更別說“打洞、雕琢”的臆造品了。其實,原石的處理方法比較簡單,挖出的石頭(山石)用水浸泡洗去浮泥,而后用細(xì)鐵絲刷刷去石垢即可。如石面仍然不干凈,還可以用稀釋過的鹽酸均勻地澆在石頭上,稀釋過的鹽酸不僅不能破壞石體的紋理,反而會使石體變得更加清晰和光亮,同時也增加了石頭的看點。
(責(zé)編: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