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解析】
辨識型考點是中考閱讀題中最為基礎的考點。它著眼于考生能否運用有關的文體知識與文章結構方面的知識對閱讀材料進行辨識,常出現在說明文與議論文閱讀題目中。其常用的設題角度有兩種:一是考查考生在閱讀中識別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能力,重點考查考生對各種表達方式的理解辨別能力,能在閱讀中準確指出文章運用的各種表達方式,能在閱讀中分析體會不同表達方式的作用和效果。常見的考題有“指出畫線句使用的表達方式”“文章第×段所使用的說明方法有哪些”“舉例說明這段文字中的表達方式”“這篇文章運用的論證方法最主要的是哪兩種”等。二是要求考生對選文(段)的結構進行辨析與劃分,對選文(段)中的觀點與材料進行區(qū)分。重點考查辨識選文(段)的層次結構,辨識選文(段)的論證方法,辨識選文(段)的結構作用。常見的考題有“這段文字中可分為三個層次,請用豎線在下面標出”“指出這篇文章結構層次劃分正確的一項”等。有時候命題者也從綜合的角度出題,譬如:“如果要將這篇文章用空行隔開,分為兩部分,這一空行的位置應在什么地方”這道題,表面上考查層次劃分,實際上考查考生對表達方式的辨識能力。
【應對技巧】
辨識型考題是閱讀考查中比較容易得分的題,所以,考生應該確保不失分。在答題時,考生應依靠自己最基礎的語感,對表達方式和層次結構進行正確判斷。辨識選文(段)的表達方式,弄清不同表達方式的特點和運用效果是關鍵。譬如: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的特點可以這樣概括:定義概括揭本質,詮釋靈活作解釋,比較當有物可比,舉例當有物和事,摹狀多為描寫句,分類種屬表關系??忌挥凶プ×瞬煌磉_方式的特點,才能順利辨別出相關語言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至于不同表達方式在文中的作用,考生要根據其具體內容和語言環(huán)境去分析。在說明是哪種表達方式時,考生應該運用語文教材上的說法而避免運用其他說法,特別是在辨識論證方法時更要做到這一點。在回答“主要的方法是兩種”時,考生要先進行辨識,然后再概括、比較,不要輕率落筆。在解答“舉例”題時,考生要先說明后列舉。要列舉簡潔明了的句子,要用“如……”這樣的句式進行舉例。辨識選文(段)的層次結構時,考生首先要了解不同文體的結構特點,以便順利地掌握選文(段)的思路。其次考生要潛下心來,仔細閱讀選文(段),只有讀懂文(段)才有可能理清思路結構。最后考生要對不同體裁的選文(段)進行靈活解答。解答記敘文的結構層次劃分題時,考生可從“敘述—議論”“敘述—抒情”“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等方面去進行嘗試。解答議論文、說明文的層次劃分題,考生可以從“總—分—總”“總—分”“分—總”“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等方面去判斷劃分。解答段落的層次劃分題時,考生先要劃分出段落中的句子,再看看一句跟一句是怎樣聯(lián)系的。另外在辨識題中,有時要求考生講一點理由,這時考生最好的表達方式就是用一個句子說清楚自己的理由。
【真題講解】
一、(2010年湖北省黃岡市中考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問題。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館(簡稱中國館)位于世博園區(qū)南北與東西軸線交匯處,處在園區(qū)的核心地段。它由中國國家館、中國地區(qū)館與港澳臺館(分別為獨立展館)三部分組成。
中國館的建筑外觀以“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為主題,代表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其中,“中國紅”作為建筑的主色調,大氣而沉穩(wěn),也易于為世界所理解。
中國館居于館區(qū)中央,上部最大邊長為138米、下部立柱外邊距為70.2米,建筑面積為27000平方米,館高為63米,下方架空層高為33米,以提供人們交流所用的開放空間。地區(qū)館則高為13米,建筑面積約為45000平方米,形成一個開放的城市廣場。展館可同時容納7000名觀眾。
高聳的國家館與在地面上水平展開的地區(qū)館相呼應,以體現東方哲學中“天”與“地”的對應關系。同時,國家館的整體造型以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中的斗栱為來源,并從夏商周的青銅器中吸取了靈感。在地區(qū)館的外墻上,還采用了中國古老的疊篆文字傳遞二十四節(jié)氣的信息。
中國館采用了一些先進的技術以符合環(huán)保的理念。所有的門窗使用的都是低輻射鍍膜玻璃,反射熱量的同時還能降低能耗。頂層的雨水收集系統(tǒng)可以凈化雨水,以沖洗衛(wèi)生間或車輛。
展館于2007年4月25日開始面向所有華人建筑師征集建筑方案,最終以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院的“東方之冠”為主,并吸納了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簡盟工作室和上海建筑設計院的“疊篆”方案以及北京市建筑設計院的“龍”方案。中國館是上海世博會園區(qū)中最重要的場館之一,世博會結束后,中國國家館將永久保留。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______,其特征是既______
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這道題著重考查考生篩選與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辨識說明對象及其特征,要善于抓住中心句。選文第一、二、五自然段的中心句非常明顯,并且使用了生動的語言,考生可以據此歸納出說明對象與特征。
參考答案:中國館具有中國民族特色體現(符合)環(huán)保理念
2.第三段文字主要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解析:這道題著重考查考生辨識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說明方法比較多,主要有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分類別、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摹狀貌、畫圖表等。不同的說明方法,其作用是不同的。列數字的作用是具體準確;打比方的作用是生動形象;舉例子的作用是具體真切;分類別的作用是條理清楚;作比較的作用是突出強調;下定義的作用是科學地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作詮釋的作用是通俗易懂;摹狀貌的作用是形象化描摹事物;畫圖表的作用是直觀形象。在回答問題時,考生必須將說明方法的這些作用要點結合具體的說明對象及特點來加以說明,這樣才能回答到位。本題要求考生重點閱讀第三自然段,從語段中大量數據的運用,考生便能很快判斷出此段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考生只需要結合文段對其作用加以分析即可。
參考答案: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其作用是:通過具體的數據,準確詳細地介紹了國家館和地區(qū)館的建筑面積之廣、體積之大,體現了中國館雄偉的氣勢。
二、(2010年山東省濟寧市中考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問題。
閱讀的愉悅
□李國文
古人說“開卷有益”,這是絕對真理。古人還說“敬惜字紙”,在他們眼里,凡有文字的紙張,都應珍惜。據說倉頡造字時,天地鬼神都為之呼喊哭泣,說明文字具有強大的震撼力量,這種神話當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們在印刷物不普及時代的文化崇拜心理和惜物心態(tài)。
應該看到這種書籍信仰,是中國知識分子薪火相傳的寶貴精神,是中國文化數千年賴以不墜的物質基礎,也是古往今來所有焚書者遭到全體中國人詛咒的根本原因。
但后來,尤其到了今天,中國有太多的書,而這些太多的書里,有著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讀書的人頗感撓頭的煩惱。如果無所適從、茫然失措、因噎廢食,糟粕固然沒了,但精華也隨之而去。其實,不去其糟粕,何來精華?讀書的全部愉悅,就在這種抉擇之中。好和壞,自己判斷,糟粕和精華,自己說了算;予取予棄的生殺大權,自己把握。這種不受別人干涉,不看別人臉色,不以別人的意志為意志,不以別人的標準為標準,在閱讀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無與倫比的快樂了。
我的閱讀主張,說來簡單,與胃口的好惡決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學問對我有用處的書,我用吃橄欖的辦法閱讀,反復咀嚼,慢慢品味;那些有學問然而對我用處不大的書,我用吃甘蔗的辦法閱讀,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沒有什么學問也沒有什么用處的書,也許在某些正經人和革命者看來,不屬大雅的書,視若敝屣的書,我就用吃石榴的辦法來閱讀了。固然,石榴這東西,能食的部分極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澀之酸外,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口味。
有時,閱讀閑書的愉悅,所帶來的身心充實,勝過很多灌輸的學問。所以,碰上這類閑書,我總是要拿起來翻一翻的。不費吹灰之力,也許獲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棄之也不嫌遲。當然,閱讀有快樂,也有不快樂。有讀得興起,拍案叫絕的愉悅;也有讀得沒勁,大倒胃口的不愉悅。有廣告做得極紅火,評論捧得極熱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過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不愉悅;也有不見報章介紹,也無名家推薦,隨意買來,便中翻閱,倒能提高修養(yǎng),裨益身心的愉悅。因此,閱讀各式各樣的書籍越多,識別好壞良莠的能力越高,從精神食糧中攝取的營養(yǎng)就更豐富,獲得的愉悅也更廣泛。
魯迅說:“一說起讀書,就覺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實這樣的讀書,和木匠磨斧頭,裁縫理針線并沒有什么分別,并不見得高尚,有時還很苦痛,很可憐?!庇纱丝梢?,求知求生,是同樣的道理。春華秋實,你付出的多,你收獲的也多,只要讀書,就有收獲。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多讀一本書,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ㄟx自《人民日報》2010年2月2日)
1.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樣的觀點?
解析:這道題著重考查考生提取文章中心論點的能力。一般說來,議論文的論點在原文中會直接表述出來?;驑祟}就是中心論點,或開頭提出論點,或中心論點出現在篇末。解答此題,考生可運用位置提取法,按標題-開頭部分-結尾的順序找論點??忌谕ㄗx全文的基礎上,思考后發(fā)現:選文題目是全文內容的概括,開頭由古人“開卷有益”與“敬惜字紙”引出話題,那就從結尾部分里找。很顯然,本文的論點出現在倒數第二自然段。
參考答案:閱讀能夠攝取豐富的營養(yǎng),獲得廣泛的愉悅。
2.簡要概括文章是從哪些方面闡述“閱讀的愉悅”的。
解析:這道題著重考查考生分析論證過程的能力、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忌私庾髡叩恼撟C思路,首先要潛下心來,仔細讀文,只有讀懂才有可能理清論證思路。然后考生遵循這樣的解題思路:一是弄清“閱讀的愉悅”出現的位置及其作用。二是弄清全文共有多少段。三是思考每段的內容是什么,段與段之間有怎樣的關系。了解這些結構特點,有助于考生迅速地掌握文段的思路,據此歸納出論證的過程。
參考答案:要有選擇地閱讀,吸取精華,去其糟粕;要廣泛閱讀,提高識別良莠的能力;要多讀書,多讀一本書,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3.在閱讀中,我們如何獲得自由,享受快樂?
解析:這道題著重考查考生對論據的概括能力。概括論據,是議論文閱讀的“常規(guī)”作業(yè),概括時考生應做到要點全面,語言簡潔。
參考答案:不受別人干涉,不看別人臉色,不以別人的意志為意志,不以別人的標準為標準,在閱讀中所得的自由,便是閱讀的快樂。
4.文章第四自然段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這道題著重考查考生對論證方法的準確識別并體會其作用的能力。要辨識論證方法,考生就必須了解常用的論證方法。經常使用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在平時學習中,考生應了解這幾種論證方法的基本特點及其作用。在此基礎上,考生可以根據其特征進行辨識。題目要求在第四自然段中識別,并沒有提及多種論證方法,那就重點品味該段,便能確定一種你最有把握的論證方法,然后仔細揣摩其作用。
參考答案:第四自然段運用了比喻論證法;生動形象地闡明了對不同的書應采取不同的閱讀方法。
【綜合訓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問題。
追求智慧
一個人活在世上,應該有所追求。有的人追求財富,有的人追求權力,有的人追求知識,有的人追求藝術……正是我們都有各自的目標,這個世界才變得如此豐富多彩,生機勃勃。
幾乎所有的人都追求財富,想過舒適的生活。應該承認,這是一種高尚的追求。人生來不是為了受罪的,而是為了享受生活。擁有財富,擺脫貧窮的陰影,是我們每一個人追求的目標。只要收入是合法的,我們都可以理直氣壯地消費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
有的人追求權力。與財富相比,權力可能更具誘惑力,因為權力有時候比金錢更有用。權力更是一個人神秘力量的象征。歷史上那些曾經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一旦失去權力,就變成了一個個可憐蟲。拿破侖說:“從偉人到滑稽小丑之間只有一步之遙?!比绻心芰υ趯崿F自己抱負、證明自己人生價值的同時,也能夠造福人類,這樣的人也是令人欽佩的。至于搞歪門邪道那就另當別論了。
說到底,任何追求莫過于對智慧的追求。沒有智慧的人,缺乏一個獨立思考的大腦,沒有隨機應變的能力,你就是給他一個帝國,讓他擁有無窮無盡的財富,他也不見得能夠守得住。相反,擁有智慧的人卻可以創(chuàng)造一切,白手起家是許多英雄的標志。一個人擁有多少智慧,他就能創(chuàng)造多少價值。正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br/> 有學問不見得有智慧。有的人口若懸河,學富五車,夸夸其談可以,做事卻一塌糊涂。這種人可稱之為“有學問的無知”。英國著名作家哈茲里特說:“我們若要想了解人類天才的力量,那就應該閱讀莎士比亞;我們若要看看人間學問的毫無意義,那就不妨研究一下注釋莎士比亞的那些作家吧!”莎士比亞沒受過系統(tǒng)的教育,但他卻寫出了天才的作品;而那些作家只會作注釋,卻寫不出閃耀智慧之光的只言片語。
人生最重要的,是擁有一顆會思想的大腦。我們的每一個思想都珍貴無比,因為它是我們自己的。做聰明人比做傻子強,富裕比貧窮強,這是絕對的真理。我們應該不斷地充實自己,和大自然交流,觀察社會,思考人生,使自己聰明起來,做一個真正的人,而不是時刻準備著人云亦云,當一個應聲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擁有智慧,過上有價值的生活。
?。ㄟx自《時文選粹》南方出版社2009年6月版)
賞析
這篇文章中心突出,針對性強。作者針對現實生活中的思想誤區(qū),形象而準確地闡述了智慧的內涵及追求智慧的重要。文章特色有二:第一,文章采用了縱向結構,即逐層深入的論述結構:開頭提到四種追求,然后論及兩種追求,最后集中到一種追求,范圍由大到小,問題越來越集中,體現了內容上的遞進性,思路有條有理,重點突出,中心明確。第二,文章運用了對比論證法、引證法等論證方法,又以對比論證法為主,通過比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發(fā)人深思,很有可信度和說服力。
訓練
1.文章第一自然段提到各種追求的內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不超過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認為“追求財富”與“追求權力”之間的關系是:_________,這二者與“追求智慧”又構成關系,這種寫法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自然段“有學問的無知”中的“有學問”是專指___________,“無知”是指___________,可見,這個短語看似矛盾,其實是極具哲理的。
4.亞里士多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這句話沿用至今,已遠遠超出了它的本義,“支點”通常是指_________________,“撬動地球”又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A.本文采用縱向結構,由話題發(fā)端到鋪墊襯托,由兩種追求到第三追求,最后總結全文,層層遞進深入。
B.作者把莎士比亞與注釋莎士比亞的作家放在一起進行議論,是因為他們有共同之點,都是有學問有智慧的人。
C.本文運用了引證法、例證法、對比論證法、喻證法等多種論證方法,而又以例證法為主,很有可信度和說服力。
D.文中所說的“智慧”的含義很豐富,包括有一個獨立思考的大腦,有隨機應變的能力,能寫出天才的作品,等等。
二、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問題。
將興趣進行到底
□葛玲玲廖奎斗
2010年,臺灣魔術大家劉謙亮技央視春晚,再度傾倒了全國的電視觀眾,掀起一陣魔術熱。7歲那年超市的一次偶遇,讓劉謙對魔術產生了興趣,魔術的神奇魅力深深吸引了他。他著了迷,日思夜想,反復琢磨,“魔技”不斷提高。12歲那年,劉謙獲“臺灣兒童魔術大賽”一等獎。從此,他領悟到“只要努力做一件事情,就會有回報”。終于,在興趣的引領下,執(zhí)著的劉謙,年紀輕輕就成了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魔術師之一。
興趣是劉謙成功的起點,將興趣進行到底是劉謙成功的關鍵!興趣是引導一個人成功的巨大力量。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蔽覈糯逃铱鬃右舱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好之”“樂之”方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學為樂,欲罷不能。
我們的教師、家長是深諳此理的。因此,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激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墒?,在現實中,人們的著眼點卻只放在了“激發(fā)”孩子的興趣上,把“興趣”當成引起孩子有意注意的手段。心理學上講,興趣是指一個人力求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并經常參與該種活動的心理傾向。這也就是說,興趣不僅是一種有意注意,更是一種探究事物奧秘、催人奮進的力量。它需要外界的刺激,更重要的是源自個人內心的強烈需求。如果家長只看到興趣的“外在吸引”,而忽視了其“內在需求”,那只能使孩子的興趣淺嘗輒止,不能持久,也無助于敦促孩子的學習與進步,更無法引領孩子走向成功。
興趣不是孩子學習的入場券,而是承載孩子事業(yè)遠行的飛船。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能只注重對孩子興趣的激發(fā),而要注重挖掘孩子興趣的內在需求,讓興趣引領孩子成功。
要培養(yǎng)孩子持久的興趣,就要找準孩子的興趣所在。這就要求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興趣的過程中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幫他們點燃興趣之火。在這個過程中,要反對兩種傾向:一是“逼趣”。為了考試加分,強迫孩子去學鋼琴,學奧數,學舞蹈……把興趣強加給孩子,結果只能適得其反。二是“殺趣”。比如,不管孩子對足球多么熱愛,也不論孩子有沒有足球天賦,只要不是升學的必考科目,一律統(tǒng)統(tǒng)封殺,不允許孩子涉“足”。這種做法很可能就把中國的“馬拉多納”扼殺在了搖籃之中。
有興趣,才會有動力,持久的興趣,才會產生持久的動力。英國人塞繆爾·斯邁爾斯說過:“一個人對某一方面的興趣越強烈,就越有可能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從而在與其興趣有關的領域里采取驚人的舉措,取得巨大的成功!”我國教育家蔡元培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苯逃囊x就是要探尋孩子的興趣,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給孩子的興趣發(fā)展提供廣袤的空間和強有力的支持,讓興趣引領孩子前行,讓興趣引領孩子成功。
?。ㄟx自《教育時報》2010年3月10日,有改動)
賞析
這是一篇議論文,開篇結合時宜,激發(fā)讀者閱讀興趣,并通過列舉劉謙的事例引出論點:“興趣是成功的起點,將興趣進行到底是成功的關鍵”;接著文章運用多種論證方法進行闡述。譬如,運用引證法,一是直接引用了愛因斯坦、孔子、塞繆爾·斯邁爾斯和蔡元培等人的經典語錄闡述“將興趣進行到底”之重要,二是間接引用,將引語化入作者的語言之中,渾然一體,譬如,“如果家長只看到興趣的‘外在吸引’,而忽視了其‘內在需求’,那只能使孩子的興趣淺嘗輒止……”等,文章有針對性地運用引證法,有助于證明作者的觀點正確可信。文中還運用了比喻論證法,譬如,“興趣不是孩子學習的入場券,而是承載孩子事業(yè)遠行的飛船”一句,用“入場券”比喻對學習產生興趣,開始認真學習;用“飛船”比喻對學習產生持久的動力。文中運用喻證法,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淺顯化,從而使讀者更容易領悟理解,樂于接受。
訓練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興趣不是孩子學習的入場券,而是承載孩子事業(yè)遠行的飛船?!币痪渲泻隗w詞的“入場券”“飛船”在文中分別喻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開頭有什么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說“持久的興趣,才會產生持久的動力”。請認真探究這句話的深刻含意,結合實際,談談你的體會。(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問題。
暴雪凍雨——全球變暖的
另一種表現形式
□筱熾
2008年1月27日下午六時,中央氣象臺發(fā)布暴雪紅色警報。中國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三級應急響應。
中國氣象局預測減災司司長矯梅燕說:“中央氣象臺自設立國家級氣象災害預警信號以后,第一次發(fā)布紅色預警信號。這是一次50年來最強的極端低溫、雨雪、冰凍的天氣事件?!?br/> 在肆虐的雪災面前,許多人充滿了困惑:不是說氣候變暖了嗎?
“這是全球氣候變暖現象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現在是風和日麗、風調雨順的日子減少了,極端冷和極端熱的天氣都增加了。總的變暖趨勢并沒有改變?!睆V東省氣象部門首席專家、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吳兌解釋說?!叭祟愓诟淖冎匀唤绲氖罩胶?,自然的承載力正在不斷地下降,這必然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或惡化?!敝袊鴼庀缶智叭尉珠L、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多次在不同場合發(fā)出警告:“氣候變化,將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長期熱點話題,有可能改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回顧2007年,我國氣溫繼續(xù)攀升,為近57年來最暖的一年。新疆特強大風吹翻列車;淮河流域發(fā)生特大暴雨洪澇;“黑色三小時”的濟南大暴雨;強對流天氣頻繁,雷擊傷亡嚴重……在降水的同時,有些地方又出現了嚴重干旱。
新年伊始,雪災給人們又來了一個下馬威?!叭祟惖幕顒樱貏e是大量地排放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性的降水異常?!敝麣庀髮W專家、中國工程院李澤椿院士說,“這次暴風雪發(fā)生的氣候背景主要與大氣環(huán)流異常及‘拉尼娜’現象有關?!崩顫纱辉菏窟€說:“造成極端天氣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大氣環(huán)流異常,而環(huán)流異常與全球變暖的大背景是分不開的?!?br/> 罕見的天氣讓干旱著稱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也變成了茫茫雪原。紛飛的雪花給昔日干旱的沙漠披上了4厘米厚的潔白冬衣。據專家介紹,自1990年以來,塔克拉瑪干沙漠1月間還沒有見到過這樣的大雪?!?007年11月和12月,我國呈現出明顯的暖冬跡象,不過進入今年1月之后,大部分地區(qū)溫度就突然下降,這跟2006年12月到2007年1月,歐洲、加拿大、美國都遭到了暴風雪襲擊驚人地相似。”矯梅燕介紹說。
“這兩起例子,說明全球氣候變暖之后,暖的大氣層跟海洋的地表作用以后,將產生出一種異常現象,也就是極端氣候現象大量增加,某一個地方在某個時段,會突然變得非常冷?!?br/> 全球變暖,不是每一個地方都變暖,它是一個平均狀況。如何定義全球變暖?是把全球的溫度取平均值與過去幾十年的平均值進行比較,看高了幾度。因為全球大氣的能量、質量是守恒的,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就低。全球變暖使得某個地區(qū)溫度持續(xù)異常偏高的話,那么肯定在周圍某個地方溫度就會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極端天氣事件,打破這個地區(qū)氣溫異常偏高的狀況,好比“不平則鳴”。
?。ㄟx自《青年文摘》2008年第3期)
賞析
這篇文章邏輯嚴謹,說理充分,表現了作者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開篇引用中國氣象局預測減災司司長矯梅燕的話,突出強調了2008年初春的那場雪災是50年來最強的一次極端低溫、雨雪、冰凍的天氣事件,于是自然引出問題:“在肆虐的雪災面前,許多人充滿了困惑:不是說氣候變暖了嗎?”接著引用專家、院士的論說,從而揭示了本文所要論述的主旨:暴雪凍雨“是全球氣候變暖現象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然后運用例證法與引證法,在層層推進的論述中,水到渠成,引出2008年初春的那場雪災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全球變暖這個大背景的影響,二是“與大氣環(huán)流異常及‘拉尼娜’現象有關”,三是“2007年11月和12月,我國呈現出明顯的暖冬跡象”。全文語言平實之中蘊深刻,樸實之間含幽默。譬如,文末的“不平則鳴”一詞,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與感情色彩,讓讀者在輕松之余,受到啟示:如果全球變暖使得某個地區(qū)溫度持續(xù)異常偏高,那么肯定在周圍的某個地方溫度就會下降,出現極端天氣事件,從而打破這個地區(qū)氣溫異常偏高的狀況,保持全球大氣能量、質量的守恒。
訓練
1.文章第二自然段引用中國氣象局預測減災司司長矯梅燕的話,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八自然段中的“這兩起例子”是指:(1)______
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合文章,說說第九自然段中黑體詞“不平則鳴”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據原文,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全球變暖將會使氣溫逐年升高,每個地方都不會例外。
B.這次暴風雪的發(fā)生與亂砍濫伐等人類活動密切相關。
C.氣候變化不過是暫時的現象,對我們的生活沒有多大影響。
D.全球變暖趨勢的一個表現形式是極端氣候的大量增加。
四、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問題。
妙趣橫生話鑰匙
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小小的一把鑰匙,與人類形影不離,是我們口袋中的必備之物,也是隱私的守護神,牽系著千門萬戶的溫暖和幸福??墒悄阒绬??鑰匙的發(fā)展歷史亦妙趣橫生呢。
人類最早鎖門的方式是用繩子打成錯綜復雜的結把大門綁緊。解鈴還須系鈴人,繩結只有打結的人才曉得如何解開。傳說中的亞歷山大大帝是利用我們現在所說的“橫向思維”,才揮劍斬斷了當時著名的弗里吉亞“戈爾迪亞諾難結”。據說解開此結者能統(tǒng)治整個亞細亞。
此后,人們發(fā)明了鎖,當然,鑰匙也就應運而生了。最原始的鑰匙是怎樣的呢?考古人員在位于現在伊拉克赫爾沙巴德地區(qū)的亞述帝國國王薩爾貢二世宮殿廢墟中,發(fā)現了一把1.2米長的木制鑰匙,這把鑰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這種原始的木制鑰匙是一種形狀類似大牙刷、一頭有很多木栓的杠桿。當把鑰匙插入鎖眼中后,這些木栓就會嵌入鎖里同等數量的槽溝中,因此轉動杠桿就能打開鎖眼。
19世紀中期,這種最古老的鎖的結構成為萊納斯·耶魯發(fā)明彈子鎖的靈感源泉。后來發(fā)明的彈子鎖,所用的是鋸齒狀的扁平鑰匙,鑰匙邊緣是高低不平的鋸齒和豁口,而鎖芯和鎖體內裝有5-6個大小不一的金屬彈子作為障礙物,需將鑰匙作為楔子把彈子置于同一位置才能打開鎖。20世紀的鎖,大多以這種彈子鎖作為模本。
近年來,為了提高鎖的安全性,逐漸出現了很多非常先進的新型鎖,比如多孔鎖和直邊鎖等?,F在已經出現了電子汽車鑰匙、條形碼鑰匙卡和建立在指紋和眼角膜識別技術上的開鎖系統(tǒng),我們可以用眼睛來開鎖,鑰匙有望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鑰匙在其發(fā)展的歷程中還創(chuàng)下了幾個“世界之最”呢。
迄今為止,世界上鎖和鑰匙的組合最多的,當屬1787年英國發(fā)明家約瑟夫·布拉默發(fā)明并申請專利的一種新型套筒鎖,它可以有4.7億個組合。最重的一把鑰匙達2噸,這把鑰匙長10米,是在2008年由巴基斯坦人制造的。
鑰匙在物理學史上曾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752年6月,美國天才發(fā)明家富蘭克林正在對雷電進行研究,他推測這是大自然的一種放電現象,于是就進行了一個風箏實驗:用金屬線將風箏放到電閃雷鳴的云層中,在其末端拴上一把鑰匙。這樣一來,一旦雨水淋濕了風箏和線,就能觀察到手指靠近鑰匙時引起的火花。由于有了金屬絲和鑰匙作為電容儲存了部分電流,他并沒有觸電而死。富蘭克林通過這個實驗發(fā)明了避雷針。
一些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人總會把很多常用物品開發(fā)出各種不同的用途。一把鑰匙經過改良后,可以當做螺絲刀、瓶起子、指甲銼,甚至酒精檢測計。如瑞典汽車制造企業(yè)薩博公司首創(chuàng)了一款酒精檢測鑰匙,這把鑰匙的頂端安有一個小型檢測口,駕駛員在發(fā)動汽車前對著這個檢測口吹氣,一旦該裝置檢測出的酒精濃度超標,發(fā)動機將無法啟動。
人類的智慧總能創(chuàng)造出奇跡,未來的鑰匙想必更加神奇吧!
?。ㄟx自“豆丁網”)
賞析
這是一篇事物說明文,所說明的對象為鑰匙。文章貼近生活,內容豐富,條理清晰,富有情趣。作者綜合運用了舉例子、列數字多種說明方法。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能通俗而確切地說明事物,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使說明更真切、準確,更有說服力。文章語言簡樸,言簡意賅,不失為說明文里的一篇佳作。
訓練
1.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與鑰匙相關的哪些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至五自然段采用了哪種說明順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試找出其中兩種,并舉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七自然段中的黑體詞“迄今”應如何解釋?“迄今為止”可以去掉嗎?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