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元錢對很多人來說可能不算什么,但它或許是一個貧困的人一天的生活費。每當看到同學亂花錢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那令人觸動的一幕。(以議論開頭,文章立意一開始就有了一定高度)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空氣中略帶一絲清香,迎面吹來陣陣微風,使人神清氣爽。(對環(huán)境的描寫,其用意是起到對事件的襯托作用)我上完英語補習班,搭了一輛面的回家。車上除了司機,還有一位年邁的老太太。她手里提著一捆綠油油的大白菜,我想老太太一定剛從菜場出來。(交代事件發(fā)生時的情形,這些描寫屬于情景描寫)車剛行駛不久,又上來一位盲人,戴著一副墨鏡,衣衫襤褸的,有的地方還打著補丁。他拄著的那根拐杖看起來很光滑,腰間還挎著一個盒子。(特殊人物出場,必有特殊事件發(fā)生)他上車后竟然坐到了我旁邊。我拼命地往窗戶邊挪,生怕被碰著。我想:這老頭兒什么時候下車啊?太倒霉了!我不時往窗外張望,總覺得車開得比平時慢了許多,但不忘與身旁的老頭保持距離。(描寫“我”的心態(tài),為后文的事件作鋪墊)車到云沱終于停了下來,我以為這老頭要在這兒下車,心里滿是歡喜??绍囃A似?,他絲毫沒有要走的意思。我轉過頭看了看他,又看看前面,唉,只是前面的老太太要下車罷了。(一路鋪墊至此,吊足了讀者期待的胃口,與開頭的議論相比,很有抑揚頓挫之感)
只見老太太拿了兩張揉得皺巴巴的一元錢遞給了司機。司機接過錢看了又看,抬起頭打量了老太太一番,把錢退給了她,皺著眉頭不耐煩地說:“這張錢你還好意思給我?你自己看看,這叫我怎么用?”老太太連忙道歉,說自己身上沒零錢了,只剩一張五十元的鈔票。司機又找不開五十元錢,可執(zhí)意不肯收那兩元錢。(事件進入高潮,矛盾沖突開始)我從反光鏡里清楚地看到司機齜牙咧嘴的模樣。(對司機的描寫,起到反襯作用。想一想,是為了襯托誰呢?)我看看手表,瞧瞧窗外,真同情自個兒:前面一對冤家,旁邊還攤上個盲人,我不禁唉聲嘆氣。(對“我”的心理活動的描寫,也是為了起到襯托作用)半晌,老太太提出讓親戚下樓來交錢。
一直沉默不語的盲人把手伸進口袋摸了好一會兒,掏jbxDQ7uKp6eL+VxPPEZoQg==出兩張五角和一張一元的紙幣遞給了司機。我看著他的舉動,一頭霧水。只聽他淡淡地說:“讓她走吧!”司機利索地接過錢,向老太太擺擺手說:“算了,算了,你快走!算你好運,遇到我這么好心的司機?!?盲人的舉動令人感到意外,寫盲人用“淡淡”二字,寫司機用“利索”二字,二者之間的對比如此強烈。而這情景的描寫,也與前文“我”的心理活動形成強烈對比)老太太不停地向盲人鞠躬道謝。盲人只是淡淡地說:“你快走吧!”我原以為司機不會收他的錢,令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車一啟動,司機順手就將錢塞進了口袋。(老太太的感動,司機的舉動,我的心理活動,三個人三種不同的反應,場景雖然不熱鬧,文章到此卻是寫得熱鬧無比)我心頭怦然一震:真不知道是這位盲人好心,還是司機好心。我下意識地將手伸進衣兜,摸出了一張五元鈔票,真想替盲人補上那兩元錢,可猶豫了一下,還是沒有掏出錢來。(“我心頭怦然一震”,與盲人的“淡淡”,再次形成對比,把盲人助人而又平和的心態(tài)襯托得更加突出。“我”的心理活動至此有了截然的轉變)
我偷偷地看了看他,那是黑得發(fā)亮的臉。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一定摔過很多跟頭,吃過很多苦頭。(最后對盲人來一次特寫,突出他的行為給“我”的震撼)兩元錢對他意味著什么?也許是他或家人一天的生活費,也許那是他幾天才能掙到的工資啊!想到這兒,我心里酸酸的,透過那飽經風霜的臉,我看見了一顆善良而美麗的心。(文章最后寫“我”的心理活動,與前文中的心理描寫形成對比,又是對整個事件的議論,使得文章的主題更加深刻。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在司機、老太太、盲人、“我”四人之間展開,處處形成對比,各人形象十分鮮明)
向東進老師:兩元錢的背后有著一個多么感人的故事啊!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細節(jié),并通過作者前后心理活動的對比和盲人與司機行為的對比,讓我們在兩元錢背后看到了盲人一顆善良而美好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