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在康有為那里,孔子之所以成為教主與孔子的思想密不可分。正是在孔子之道具體內容的展示中,康有為完成了對孔子何以成為中國教主的論證:第一,孔子之道包括天道與人道兩部分,天道表明孔子重鬼神,言靈魂。第二,孔子之道以仁為宗旨,這與孔子的救世初衷相印證,也是孔教與佛教、基督教的共同特征。在以仁為宗旨上,孔教與佛教、基督教完全相同。第三,孔子之道具有六藝與口說之分,六藝日以教人,口說擇人而傳,二者具有高低之別。第四,孔子之道注重變通,三世、三統(tǒng)兼?zhèn)?,后學中分出高級之大同之教與低級之小康之教。
關鍵詞 康有為 孔子之道 教主 孔教
[中圖分類號]B2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1)02-0052-06
在中國近代,康有為立孔教為國教的做法令人注目,其關于孔子是教主的觀點基于對孔于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闡發(fā)。對于孔子之道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康有為反復強調孔子作為孔教的教主以救世為情懷,其一切思想均圍繞著救世展開;由于具體環(huán)境和受眾不同,孔子注重變通,致使其思想大小、本末、精粗無所不包,猶如佛教小乘、大乘兼?zhèn)湟粯?。對此,他寫道:“蓋孔子兼?zhèn)淙f法,其運無乎不在,與時變通而得其中。聲色之以化民,皆末;無聲無臭,乃為天載。如五色之珠,說青道黃,人各有見,而皆不得其真相者也。所謂圣而不可測之謂神,孔子哉!”這就是說,只有在本末、大小、精粗無所不備,而這一切都是為了救世的前提下理解孔子之學,才能領悟孔于思想的大義,否則將會誤解孔子,甚至可能背離孔子之道的微言大義,使孔子之學日益狹隘。沿著這個思路,康有為從不同角度詮釋了孔子之道的基本內容,奠定了孔子成為教主的理論基礎。
一、天道與人道
按照康有為的說法,出于臨時發(fā)藥、注重變通的需要,孔子之道廣博深奧,無所不備——不僅言形體而且言靈魂,不僅講人生而且講天神。這表明,孔子之道包括天道與人道兩部分,并不像人們所理解的那樣只講人道而不講天道。對此,他解釋說:“故二千年來,得見孔子之道者寡矣。以為孔子專言形體,而不知其言靈魂;以為孔子專言人世,而不知其多言天神。其他德行、政事、言語、文學之科,獨人立國,天下合群之義,莫不詳委該備,所謂宗廟之美,百官之富,非子贛親聞性與天道,何得尊嘆之如此?后人據所見以妄議神靈者,如五色之珠,見青見黃皆不是。如天之大,蒼蒼無正色,杳杳無終極,若言是笠是弓,贊之攻之,總皆謬見而已?!贬槍@種情況,康有為堅稱,六經皆孔子所作,應該以六經而不是以《論語》為經典來領悟孔子之道的具體內容。對于這一點,梁啟超在給康有為作傳時特意指出:“昔中國之言孔學者,皆以《論語》為獨一無二之寶典。先生以為《論語》雖孔門真?zhèn)鳎怀鲇诳组T弟子所記載,各尊所聞,各明一義,不足以盡孔教之全體,故不可不推本于六經。六經皆孔子手定,然《詩》、《書》、《禮》、《樂》,皆因前世所有而損益之;惟《春秋》則孔子自作焉,《易》則孔子系辭焉。故求孔子之道,不可不于《易》與《春秋》?!兑住窞榛觎`界之書,《春秋》為人間世之書,所謂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孔教精神,于是乎在。”梁啟超的介紹表明,康有為堅信六經皆孔子所作,因而不像前人那樣以《論語》為經典而是依據六經來解讀孔子思想的。
沿著依據六經解讀孔子之道的思路,康有為指出,六經構成了孔子思想的基本內容??鬃幼髁洷旧砭妥C明了孔子之道博大精深,賅天道與人道。對此,他解釋說,同樣出自孔子之手的六經在內容上各有側重,這決定了由六經構成的孔子之學內容豐富,本末、大小、精粗無所不備。其中,《易》和《春秋》是講天道的,其他四經則主講人道:“蓋《易》與<春秋》為孔子晚暮所作,《詩》、《書》、《禮》則早年所定。故《易》與《春秋》晚歲擇人而傳,《詩》、《書》、《禮》則早年以教弟子者。然《詩》、《書》、《禮》皆為撥亂世而作,若天人之精微,則在《易》與《春秋》??鬃又溃灸┚?,無乎不在;若求晚年定論,則以《易》、《春秋》為至也?!焙髞?,康有為改變了《春秋》和《易》皆講天道的說法,轉而聲稱《春秋》主講人道,只有《易》講天道。盡管具體說法不一,《易》講天道則是康有為的一貫看法?!兑住肥强鬃铀?,是講天道的,《易》的存在本身就證明了孔子之學具有天道方面的內容,天道與人道一樣是孔子之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與此相聯系,康有為這樣描述孔子之道:
夫孔子之道廣矣博矣,邃矣奧矣,其條理密矣繁矣,又多不言之教,無聲無臭,宜無得而稱焉。請撢其涯,求其門……故善言孔子者,莫如莊子。曰: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其傳而在六藝者,鄒魯之士、措紳先生能言之?!对姟芬缘乐?,《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原于天命,發(fā)為人道,本于至誠之性,發(fā)為人教之化,窮鬼神萬物之微,著三世三統(tǒng)之變。其粗則在人倫言行、政治之跡,其精出于上天無聲無臭之表。而所以行之后世。為人不可離者,則以其不高不卑,不偏不蔽,務因其宜,而得人道之中。不怪不空,不滯不固,務令可行,而為人道之用。尚恐法久生弊,又預為三重之道,因時舉措,通變宜民。惟其錯行代明,故可并行不悖,既曲成萬物而不遺,又久歷百世而寡過。因使孔子之教,廣大配天地,光明并日月,仁育覆后世、充全球。
這清楚地表明,孔子之道不僅包括天道方面的內容,而且以天道為根基,孔子所講的人道皆發(fā)端于天道。其人倫、教化思想都是從天道中演繹出來的,天道在孔子之道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至此,康有為得出結論,盡管以救世為宗旨,孔子之道以人道為主,天道卻不可缺少,因為孔子的人道都是從天道中推導出來的,這便是:“孔子之道本于天,以元統(tǒng)天。”“孔子之制度必本于天?!?br/> 進而言之,孔子所講的天道包括性與天道兩個方面,康有為稱之為“性與天道”或“性天之學”。在此基礎上,他強調,由于天道方面的內容邃奧高深,孔子擇人而傳,子貢、莊子是孔子“性天之學”的傳人?;谶@種認識,康有為對孔子天道方面的內容十分重視,由于確信莊子傳承了孔子天道方面的內容,故而提升莊子在孔學中的地位——不僅一再宣稱莊子與孟子一樣得孔子大同之傳,而且將之置于荀子之上。同樣的邏輯,《易》是孔子講天道的,康有為便對之予以推崇和闡發(fā)。按照他的說法,孔子注重變通,并且兼養(yǎng)魂魄,無論變通還是靈魂之事都以《易》為主要經典。對此,梁啟超介紹說,康有為認為《易》專講靈魂之事:“若夫《大易》,則所謂以元統(tǒng)天,天人相與之學也??鬃又逃c佛說華嚴宗相同:眾生同原于性海,舍眾生亦無性海;世界原具含于法界,舍世界亦無法界。故孔子教育之大旨,多言世間事,而少言出世間事,以世間與出世間,非一非二也。雖然,亦有本焉。為尋常根性人說法,則可使由之而不使知之;若上等根性者,必當予以無上之智慧,乃能養(yǎng)其無上之愿力。故孔子系《易》,以明魂學,使人知區(qū)區(qū)軀殼,不過偶然幻現于世間,無可愛惜,無可留戀,因能生大勇猛,以舍身而救天下?!?br/>
二、仁
康有為強調,博大精深、無所不包的孔子之道一以貫之,其核心便是仁。這就是說,仁是孔于思想的宗旨和主線,甚至全部的孔子之學都可以歸結為一個仁字。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一再宣稱:“該孔子學問只一仁字?!薄翱鬃又?,其宗旨在仁?!笨涤袨檎J為,仁是孔子思想的宗旨,孔子的思想都圍繞著仁而展開,無論其治國方案、人倫規(guī)范還是經濟制度皆是如此。對此,他解釋說:“孑」子所以為圣人,以其改制,而曲成萬物、范圍萬世也。其心為不忍人之仁,其制為不忍人之政。仁道本于孝弟,則定為人倫。仁術始于井田,則推為王政。孟子發(fā)孔子之道最精,而大率發(fā)明此義,蓋本末精粗舉矣?!洞呵铩匪砸霜氉鹫撸瑸榭鬃痈闹浦E在也?!豆颉?、《繁露》所以宜專信者,為孔子改制之說在也。能通《春秋》之制,則‘六經’之說莫不同條而共貫,而孔子之大道可明矣?!洞呵铩烦晌臄等f,其旨數千,皆大義也。漢人傳經,皆通大義,非瑣屑訓詁名物也。故兩漢四百年,君臣上下制度議論,皆出《公羊》,以《史記》、《漢書》逐條求之可知也。茍能明孔子改制之微言大義,則周、秦諸子談道之是非出入,秦、漢以來二千年之義理制度所本,從違之得失,以及外夷之治亂強弱,天人之故,皆能別白而昭晰之。振其綱而求其條目,循其干而理其枝葉,其道至約,而其功至宏矣?!边@就是說,仁奠定了孔子思想的主體內容。康有為特別指出,孔子最重要的經典《春秋》就是講仁的,仁在《春秋》中是一以貫之的主線,《春秋》之義恢宏博大卻以仁為主。在他看來,仁決定了孔子后學的嫡傳與別派之分:正如以禮為核心內容注定了荀子只能傳承小康之學,終歸屬于別派甚至“孽派”(梁啟超語)一樣,孟子之所以成為孔門保羅、龍樹,董仲舒之所以成為孔后一人、漢代第一純儒,根本原因之一是對仁的發(fā)微。按照康有為的說法,孟子對仁的解釋“最直捷通達”,董仲舒發(fā)仁最精。他之所以對孟子和董仲舒倍加推祟,讓董仲舒取代了原本屬于荀子的位置——早年康有為將荀子與孟子一起奉為孔門“二伯”,原因在于董仲舒對仁的發(fā)揮最為精辟。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仁對于孔子思想的至關重要,印證了孟子、董仲舒在孔子之學中首屈一指的地位與仁息息相關。
進而言之,康有為在強調孔子之道可以歸結為仁的同時,將仁的內涵界定為自由、平等和博愛。如此說來,既然仁是孔于思想的宗旨,仁的內涵是自主、平等和博愛,那么,自主、平等便是孔子思想的題中應有之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不止一次地寫道:“夫自由之義,孑」門已先倡之矣。昔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之我也,吾亦欲無加之人。不欲人加,自由也;吾不加入,不侵犯人之自由也。人己之界,各完其分,語意周至?!薄按蠹s顏子、子貢無所不聞,故孔子問子貢與回也孰愈,而嘆性與天道。子貢傳太平之學,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人己皆平?!贝嘶A上,康有為多次強調孔子之道不僅在邏輯學、心理學方面與西方相合,而且在政治、經濟和法律方面先于西方,并且優(yōu)于西方。
三、六藝與口說
在康有為看來,孔子所作六經側重不同的內容,已經表明孔子的思想無所不包,內容豐富;況且,孔子之道大多“不言之教”,除了這些見諸文字的文本之外。還有不立文字的微言大義。沿著這個思路,與早年從六經中匡定孔子思想內容的做法有別,從《論語注》等著作開始,康有為強調孔子之道包括經典文本與口說微言兩部分,這兩部分內容迥異,級別不同。其中,經典文本就是《詩》、《書》、《禮》、《樂》、《易》和《春秋》,即六經,也稱為六藝;口說口口相傳,寓含孔子的微言大義;六經只是普通之學,孔子以此日以教人;口說則擇人而傳,是一般人不可得聞的高級之學。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寫道:
子贛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文章,德之見乎外者,六藝也,孔子日以教人。若夫性與天道,則孔子非其人不傳。性者,人受天之神明,即知氣靈魂也。天道者,鬼神死生,晝夜終始,變化之道……子贛驟聞而贊嘆形容之。今以莊子傳其一二,尚精美如此,子贛親聞大道,更得其全,其精深微妙,不知如何也。此與《中庸》所稱“聲色化民,末也;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合參之,可想像孔子性與天道之微妙矣……天下之善讀孔子書者,當知六經不足見孔子之全。
子贛就是前面所說的子貢。在這里,康有為堅持子貢、莊子傳承了孔子有關“性與天道”方面的內容,卻將六經從孔子思想的全部內容變成了其中的一部分,而在孔子的思想中加入了與六經相對的口說部分;聲稱在六藝與口說這兩部分之中,口說之微言大義遠遠比六經重要。與此相關,康有為將先前認定的《春秋》和《易》或者《易》講天道變成了只有口說微言才傳承天道。循著這個邏輯,“性與天道”并非限于《易》,包括《易》在內的“六經不足見孔子之全”;只有口說才是孔子的微言大義,六藝盡管也是孔子的思想,卻只是粗淺之學,孔子用來日以教人。這降低了六經在孔子之道中的地位和價值。更有甚者,由于六經的內容各有側重,每經只是孔子思想的一部分,如果傳得一藝,則不僅不能窺見孔子思想的全貌,反而使孔子大道支離破碎,老子、墨子皆為“一曲之士”正因為對六藝的分裂。對此,康有為特意強調:“夫以孔子之道之大,孔門高弟之學術之深博如此,曾門弟子之宗旨學識狹隘如彼,而乃操采擇輯纂之權,是猶使僬僥量龍伯之體,令鄙人數朝廟之器也。其必謬陋粗略。不得其精盡,而遺其千萬,不待言矣。假顏子、子貢、子木、子張、于思輯之,吾知其博大精深,必不止是也。又,假仲弓、子游、子夏輯之,吾知其微言大義之亦不止此也。佛典有迦葉、阿難之多聞總持,故精微盡顯,而佛學大光。然龍樹以前,只傳小乘,而大乘猶隱。蓋朝夕雅言,率為中人以下而發(fā),可人人語之,故易傳焉。若性與天道,非常異義,則非其人不語,故其難傳,則諸教一也?!毖@個邏輯,康有為指出,當務之急是洞徹孔子大道的微言大義,而孔子的微言大義就隱藏在《春秋》之中。
綜觀康有為的思想可以發(fā)現,《春秋》不僅僅是六藝之一,而是孔子之道的關鍵所在,《春秋》可以把子」子在六經中的思想貫通起來。事實上,康有為雖然認定六經皆出白于孔子之手,卻對《春秋》寄予厚望,譽之為六經之至貴,解開六經的金鑰匙。對此,他一再聲稱:“‘六經’以《春秋》為至貴?!薄翱鬃又?,全在于‘六經’?!洞呵铩窞椤洝芑a,故孔子之道莫備于《春秋》?!边M而言之,如果說孔子的微言大義就隱藏在《春秋》之中的話,那么,孟子則是最早揭開這一秘密的人。對此,康有為說道:
然則求孔子之道者,于六藝其可乎?子思曰: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譬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如四時之錯行,日月之代明。孟子者,得子思升平之傳;故善言孔子者,莫如孟子。孟子言禹,則曰抑洪水;言周公,則曰兼夷狄、驅猛獸;言孔子,不單其他,但曰“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又曰“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然則六藝之中,求孔子之道者,莫如《春秋》。
如果說孟子是最早發(fā)現《春秋》價值的人的話,那么,董仲舒則是對《春秋》微言大義闡發(fā)最好的人。《春秋》及其微言大義的重要性決定了傳承《春秋》微言大義的孟子和董仲舒思想的至關重要。兩相比較,如果說孟子的貢獻是發(fā)現了《春秋》寓含微言大義的話,那么,董仲舒的貢獻則在于光大《春秋》的微言大義,使閭而未發(fā)的孔子之道重見天日。至此,康有為的結論是:“明于《春秋》者,莫如董子。自元氣陰陽之本、天人性命之故、三統(tǒng)三綱之義、仁義中和之德、治化養(yǎng)生之法,皆窮極元始、探本混茫??鬃又谱髦驹础⒋蔚?,藉是可窺見之。如視遠筒渾儀而睹列星,晶瑩光怪,棋列而布分也。如繪大樹,根本干支,分條布葉,郁榮華實,可得而理也??鬃又辣荆狄ㄤ螖嗑靡?,雖孟、荀命世亞圣,猶未能發(fā)宣。江都雖醇儒,豈能逾孟越荀哉?有道者,高下大小,分寸不相越。茍非孔子之口口相傳,董子豈能有是乎?此真孔子微言大義之所寄也?!?br/> 總之,孔子之道包括文本和口說兩部分,文本的內容十分明確,指《詩》、《書》、《禮》、《樂》、《易》和《春秋》組成的六經,或稱六藝。對于口說的具體內容以及微言大義是什么,康有為的說明沿著兩條線索而來:一條是子貢、莊子傳承的“性天之學”,一條是子游、于思、孟子和董仲舒等人傳承的《春秋》蘊藏的微言大義。鑒于微言大義在孔子之道中的重要性,康有為將傳承大義的莊子和孟子一起歸到了孔子的大同一派,視為嫡傳。然而,不可回避的是,這兩條線索具有各不相涉的傳承譜系和代表人物,內容也大相徑庭,彼此之間呈現出巨大張力:第一,子貢、莊子傳承的“性天之學”側重天道,孟子、董仲舒?zhèn)鞒械摹洞呵铩穭t側重人道;第二,微盲大義不同于六經之處在于其屬于“不言之教”,以口說為傳承方式,《春秋》作為六藝之一則屬于文本?;蛟S是意識到了這種張力,康有為在解讀孟子和董仲舒的思想時歷來突出兩人的今文經學家身份以及對《春秋》微言大義的闡發(fā),反復申明兩人對《春秋》的解讀絕非像荀子、劉歆那樣注重訓詁、考據;同時一再強調孟子和董仲舒的思想都本于天道,包括“性天之學”方面的內容。當然,隨著康有為思想的轉變,莊子由早年作為孔子大同派的代表倍受關注而逐漸被邊緣化,孟子和董仲舒等人則成為孔子微言大義的傳人,三世、三統(tǒng)也隨之成為孔子微言大義的主要內容。
四、大同與小康
康有為一再強調,由于身處據亂世,孔子注重變通,因時說法,所有思想都“三數以待變通”,三世、三統(tǒng)即屬此類。于是,他說道:“孔子創(chuàng)義,皆有三數以待變通。醫(yī)者制方,猶能預制數方以待病之變,圣人是大醫(yī)王而不能乎?三統(tǒng)、三世皆孔子絕大之義,每一世中皆有三統(tǒng)。此三統(tǒng)者,小康之時,升平之世也。太平之世別有三統(tǒng)?!边@就是說,孔子既講升平之世的小康之制,又講太平之世的大同之制,二者都是孔于思想的組成部分。與此相聯系,在對孔子之學傳承譜系的追溯中,康有為始終突出小康與大同兩方面的內容分別被不同的孔子后學所傳承,致使孔子之學分為兩派,這一趨勢早在孔子的親授弟子中就明顯地表現出來。有鑒于此,他反復宣稱:“孔子后學兩大派:齊、魯之間則曾子,外國則子夏?!薄邦佔又蠓譃閮膳桑河凶?、曾子?!边@清楚地表明,早在孔子的親授弟子那里,孔子之學就已經分裂為兩派了。至于這兩派的代表是誰,康有為或者說成是曾子與子夏,或者說成是曾子與有子;盡管代表人物有所出入,孑」子的親授弟子就已經分為兩派則是毋庸置疑的。從引文中可以看出,康有為對曾子十分重視,無論另一派的人物如何變化,曾子擔任一派都巋然不動。其實,曾子之所以必然出現,是因為其學規(guī)模狹隘,傳承了孔子的小康之學;有子、子游等人傳承的則是孔子的大同之學。孔子親授弟子的兩派之分表明,他們中沒有一個人像孔子那樣小康、大同兼?zhèn)?,而是對博大精深的孔子之道各有側重,“皆為孔子之三統(tǒng),門人各得其一說,故生互歧。故通三統(tǒng)之義,而經無異義矣。自七十子以來,各尊所聞,難有統(tǒng)一之者?!边@樣一來,原本在孔子那里的小康、大同圓融無礙,并行不悖,到了孔子的親授弟子那里便被分為升平的小康之學與太平的大同之學兩個派別。例如,同為孔子弟子的子路與顏回就分別代表了這兩派:“子路‘車馬衣裘與共’,乃傳升平世之道者;顏淵‘無伐善施勞’,乃傳太平之道者?!雹?br/> 康有為強調,孔子親授弟子所分裂出來的小康與大同兩派在后來的傳承中不僅沒有彌合,反而愈演愈烈,致使兩派之間涇渭分明。其中,孟子獨領一派,從有子、子游和子思處而來;荀子擔綱一派,接續(xù)了曾子的衣缽。對此,他比較說:“孔門自七十子后學外,至戰(zhàn)國時,傳道者有孟子、荀子,分兩派。孟子學多在德性,荀子學多在禮,而傳經則荀子為最多?!痹诳涤袨榭磥?,孔子之學的兩派之分是必然的:第一,依據不同的文本:六經皆孔子作,彼此之間各不相同卻共同構成了孔子之道的具體內容??鬃拥牡茏踊蚝髮W卻對六經各有側重,于是分出不同的流派。以作為孔子戰(zhàn)國“二伯”的孟子和荀子為例,孟子一派以《春秋》為主,荀子一派以《禮》為主。第二,傳承方式的區(qū)別:孟子一派以發(fā)揮微言大義為主,荀子一派以傳經為主。第三,側重不同的內容:大同以仁為主,小康以禮為主。一言以蔽之,孑L子之學的兩派之分從根本上說就是小康之學與大同之學的區(qū)別。康有為指出,小康與大同這兩種學說本身就有高低、深淺之分:前者是低級的,膚淺的;后者是高級的,邃奧的。對此,聲明“述”康南海之言的梁啟超介紹說:“孔門之為教,有特別普通之二者。特別者,所謂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普通者,所謂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普通之教,曰《詩》、《書》、《禮》、《樂》,凡門弟子皆學之焉,《論語》謂之為雅言。雅者通常之稱也。特別之教,曰《易》、《春秋》,非高才不能受焉,得《春秋》之傳者為孟子,得《易》之傳者為莊子。普通之教,謂之小康;特別之教,謂之大同。然天下中才多而高才少,故傳小康者多而傳大同者少。大同、小康。如佛教之大乘、小乘,因說法有權實之分,故立義往往相反。耽樂小乘者,聞大乘之義而卻走。且往往執(zhí)其偏見以相攻難,疑大乘之非佛說。故佛說《華嚴經》時。五百聲聞,無一聞者,孔教亦然,大同之教,非小康弟子之所得聞。既不聞矣,則因而攻難之,故荀卿言,凡學始于誦《詩》,終于讀《禮》。不知有《春秋》焉?!睹献印啡珪磭L言《易》,殆不知有《易》焉。蓋根器各不同,而所授亦異,無可如何也?”
康有為對孔子之道內容的詮釋各個部分之間相互聯系,圍繞著孔子的救世初衷展開,共同指向了孑」子的教主身份和地位。其中,天道方面的內容不僅與人道一樣證明了孔子之道的博大精深,而且證明了孔子之道是宗教。因為按照康有為的理解,信仰鬼神是宗教的特征,確信孔子講靈魂之事,是判定孔子之道是宗教的前提條件。有鑒于此,他雖然強調孔子的一切言論均因人之性,順人之情,以人道為主,卻反復聲稱孔子之道源于天道。仁方面的內容不僅將博大精深的孔子之道貫通起來,同時彰顯了孔教與佛教、基督教(耶教)的一致性,因為仁是三者的共同宗旨。從這個意義上說,孔教是否是宗教成為不證自明的,其與佛教和基督教的共同宗旨更加突出了孔教的宗教屬性。孑」子之道文本與微言、大同與小康方面的內容印證了孔子之道的無所不備,更為重要的是,突出了孔子之道本身就包含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循著這個思路,中國之所以衰微是因為誤解了孔子之道,當今的出路是沿著孟子、董仲舒等人的引領以今文經的方式發(fā)揮孔子的微言大義,使孔子的太平、大同之道日益光大。這是康有為對孔子是中國教主的論證,也是他呼吁立孔教為國教,憑借保教來保國的理論初衷。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