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雅明在后期通過對歷史唯物主義學說的批評來表達他的歷史哲學觀點,歷史唯物主義和彌賽亞思想在他那里呈現(xiàn)一種獨特的結合,也因此導致了不同的解釋者彼此激烈的爭論。本文認為要理解本雅明的這一思想,必須厘清影響他接近歷史唯物主義學說的外在因素和內在根源,分析每一種因素的不同影響。四種外在因素的重疊以及它們影響的雙重性,使本雅明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異常復雜。結合他自身的經(jīng)歷和內在思想的發(fā)展,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本雅明,并且能促進我們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思考。
關鍵詞 本雅明 歷史唯物主義 彌賽亞主義 時間
[中圖分類號]B08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1)02—0016—06
當哈貝馬斯不無批評地指出,如今“即使隨便談起本雅明,都會是合適的”時候,他想表達的是本雅明被同時代和后來的思想家誤解了。只需指出像阿多諾和阿倫特這樣風格迥異甚至觀點對立的思想家都在本雅明逝世后將整理和解釋本雅明作為自己不可推卸的任務就可以看出這種誤解的程度。如何解釋這種現(xiàn)象?常見的回答是:本雅明是多維的,其思想內容的豐富和風格的凝練賦予了其理論寬廣的解釋空間。本雅明對此早有預感,以至于他打消了發(fā)表遺作《歷史哲學論綱》的念頭,因為他深知一旦發(fā)表,“就會為各種熱心的錯誤闡釋大敞其門”。本文認為應該將本雅明關于歷史的思考放在他整個思想發(fā)展過程中予以理解,將本雅明的歷史哲學思想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進而區(qū)分其外在和內在的因素。
一、沃林的三階段論
按理查德·沃林的解釋,“本雅明對歷史唯物主義學說的態(tài)度既談不上一以貫之,也談不上旗幟鮮明??傊?,他展現(xiàn)出來與馬克思主義的三種不同,的理論關系?!彼J為本雅明對歷史唯物主義教條的批判性理解分為三個階段,即:1935年的辯證意象理論;對技術先進的、介入藝術的鼓吹以及1940年的《歷史哲學論綱》。應該說沃林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是也可以看出其中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能否僅僅從五年時間內(1935—1940年)本雅明的文本中劃分出三個階段以此作為他關于歷史唯物主義學說的邏輯?我們認為這樣做是不全面的,雖然思想家思想的發(fā)展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劃分為不同的階段,但是每一個思想家首先是一個整體,其晚期的思想一般都能在早期的著作中找到痕跡。研究者不能接受思想家文本的矛盾,力圖用分期或不同的標準去裁剪、解釋,其實源于我們一種求完美的心理。阿倫特在評價馬克思思想的一些矛盾時曾說:“前后不一致、難以遮掩的明顯的矛盾,也貫穿于其他許多偉大思想家著作的核心部分,在那不一致里,恰恰隱藏著理解這些著作的最有效的線索。也不是所有的思想家都會產生這種情形,特別是二流的著述家的著作就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边@一評價也適合本雅明。事實上,在早期的文本中,本雅明提及了藝術與歷史哲學的關系,他說:“一切美PvLV3u1d5NzIDESCrFmxgQ==都和公開一樣,自身中蘊含著歷史哲學的秩序?!彼u現(xiàn)代主義的歷史觀,認為:“現(xiàn)代主義的歷史范疇抹殺了今天與過去的區(qū)別,也就是說文學批評與文學史之間的區(qū)別?!痹凇兜聡瘎〉钠鹪础返男蜓灾校狙琶髡J為悲悼劇之所以區(qū)別于悲劇恰好是由于和歷史發(fā)生了關聯(lián),因為悲劇“的客體不是歷史,而是神話,而戲劇人物的悲劇形象并非衍生于顯貴的身份——如獨裁君主——而衍生于其生存的前歷史時代——過去的英雄時代?!北狙琶魍ㄟ^將歷史的自然之面和自然的歷史之面闡述出來,使得自然和歷史之間的二元對立得以真正顯露,這是其早期歷史哲學思想的主要特征。所以我們認為理解本雅明的歷史哲學思想,不能忽視其早期的著作。第二個問題是: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彌賽亞主義的關系。這一問題是理解本雅明歷史哲學思想的關鍵。本雅明一直借助廢墟、彌賽亞、烏托邦等術語表達他的歷史哲學思想,而且這些觀念一直持續(xù)到他最后的著作。我們認為對本雅明而言,其歷史哲學中既有歷史唯物主義的因素也有政治彌賽亞主義的色彩。因為是彌賽亞主義,所以本雅明的歷史唯物主義學說富有原創(chuàng)性;而憑借歷史唯物主義,他為彌賽亞主義找到了一個立足點。
其實本雅明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來源很復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其中既有個人感情的發(fā)展和生活的經(jīng)歷,也有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實地考察,當然還有不同思想家對他的直接和間接的影響。本雅明的悲劇在于:不僅不同的思想家在他去世后按照自己的標準對其進行任意的注解,而且在其生前他就受到他們有意識地影響,這種影響有時候甚至近乎粗暴的干預,其中最典型的是布萊希特和法蘭克福學派。由于性格的特點,面對這種狀況本雅明經(jīng)常是無所適從。所幸本雅明是具有很強的原創(chuàng)性的思想家,性格上的優(yōu)柔以及對各種思想的兼顧恰好成就了本雅明思想的多維性。因此,分析本雅明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具體來源對我們理解他的歷史哲學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二、本雅明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外部來源
首先是結識阿斯婭·拉西斯。本雅明1924年初遇拉西斯,對其可謂一見傾心,在給友人的信中稱她為“來自里加的拉脫維亞布爾什維克”,贊揚她“對迫切需要激進的共產主義有著透徹的見地”,是“我所見過的最杰出的女子之一”。在拉西斯的影響之下,本雅明對馬克思主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眾所周知,1926年本雅明將《單行道》獻給拉西斯,在題辭中他寫到“這條街叫阿斯婭,拉西斯街,是她作為工程師使這條街整個地穿過了作者?!鳖}辭就字面理解,這條街指的是馬克思主義,本雅明想表達的是在拉西斯的影響之下他接近并逐步接受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學說。這也是大多數(shù)研究者的觀點,結識拉西斯對本雅明靠近馬克思主義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但是,不能高估在馬克思主義問題上拉西斯對本雅明的影響。第一,拉西斯雖然是一個布爾什維克,但是她首先是一個演員而不是一個思想家,因此就馬克思主義的具體理論而言拉西斯對本雅明的影響很有限。第二,比之于思想影響,我們應該說拉西斯對本雅明現(xiàn)實生活的影響要大得多。本雅明的作品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拉西斯的出現(xiàn)除了給本雅明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社會主義形象之外,她首先是作為一個讓本雅明愛慕的女人形象出現(xiàn)的。拉西斯的重要影響主要集中在1924年到1930年,她使本雅明發(fā)生了從政治向革命思想的轉變。1929—1930年,本雅明為了拉西斯同妻子離婚,但這次離婚的結果并不是與拉西斯結婚或者與之建立更密切的關系;1930年拉西斯回到蘇聯(lián)之后,本雅明就再也沒見過她。第三,即便就個人生活而言,本雅明和拉西斯之間的交往也是不對等的,更多的是本雅明對拉西斯充滿激情,而拉西斯對本雅明的感情回應比較平淡。在他們交往的密切時期(莫斯科時期),本雅明在日記中更多的透露出來的也是對這份感情的無望,正是因為這種矛盾的心態(tài),所以本雅明才寫出了那句著名的格言“認識一個人的唯一方式是不抱希望地去愛那個人。
按照我們的理解,拉西斯對本雅明的影響更多的是給他開啟了一扇通往馬克思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窗口。通過拉西斯,本雅明對社會主義現(xiàn)實和馬克思主義有了一個直接的觀感。
第二個外界因素是那次著名的莫斯科之旅。1926年12月6號至1927年1月底,本雅明去了莫斯科考察。這次旅行有三個原因。首先出于他對拉西斯的激情;其次是他想近距離觀察一下俄羅斯的局勢,甚至想通過與它建立某種官方聯(lián)系,從而解決他在德國共產黨內的黨籍問題;最后還有承諾的文學義務,他答應報紙要寫莫斯科及其居民述況。關于入黨這一動機,本雅明自己說的很清楚:“阻礙我加入德國共產黨的純系外部因素。現(xiàn)在加入似乎正是時候,錯過機會也許就有危險。正因為黨員資格只是我生活中的一個插曲,再拖延似乎不可取。”但是,莫斯科之旅對于本雅明來講是失敗的。本雅明自己也承認這一點,他說:“我說很沮喪,原以為能學到很多關于俄羅斯的東西,結果卻不像預料的那樣?!北狙琶饔X得他在俄羅斯的所見不但不能堅定他解決自己入黨的問題,反而使他更為困惑了。他說:“我堅持認為俄羅斯的形勢目前是如何的矛盾。在外交政策上,政府在追求和平以便與帝國主義國家簽訂商業(yè)條約,國內方面,政府正試圖擱置軍事共產主義,擬進入無階級沖突的時期,擬盡可能淡化公民的政治生活?!辈贿^此時馬克思主義依然對本雅明有著強烈的吸引力,所以他不愿面對現(xiàn)實,而是做了一個矛盾的解釋。在同時期寫給友人的信中,他總結到:“我想給目前的莫斯科作一個描述;在這個描述里,‘所有事實已然是理論’,因此可以免于演繹抽象,免于任何預測,甚至在一定的范圍里免于任何判斷——這些我絕對堅信不可能是在精神上的‘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形成的,而只能形成于經(jīng)濟上的事實之基礎?!标P于蘇聯(lián)的未來,本雅明也做了一個模糊的預測,他認為“就目前而言,莫斯科以藍圖的形式展現(xiàn)了各種可能性:首先是革命本身也許成功也許失敗。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結果都不可預料,其情景將遠不同于人們?yōu)槲磥硭嫷乃{圖。”其實本雅明一直沒有對蘇聯(lián)社會主義的現(xiàn)實以及連帶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形成一個確定性的結論,所以他錯誤地將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相混淆,從而因為對蘇聯(lián)現(xiàn)實的不滿而從整體上批判歷史唯物主義。在生命的后期,本雅明對蘇聯(lián)徹底絕望進而深刻地批判它。1936年8月。蘇聯(lián)判處了季諾維耶夫和加米涅夫,本雅明寫信給霍克海默說:“我自然是密切關注俄國的事態(tài),在我看來,找不到答案的并非我一人?!卑嫉诙晏K聯(lián)繼續(xù)在紅軍中清洗高級將領,本雅明在另一封信中說:“對于蘇聯(lián)眼下的狀況我完全迷失了線索?!弊罱K當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以及第二年斯大林慶祝德國占領巴黎之后,本雅明絕望了,因為這已經(jīng)不是他想象中的那種社會主義。在這個過程當中(起始于本雅明莫斯科之行),對蘇聯(lián)現(xiàn)實的不斷失望使得本雅明逐漸從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片面歌頌中走出來,不斷反思這一種歷史唯物主義的學說是否存在理論的問題,重新用他的彌賽亞的歷史哲學思想來思考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如前所述,本雅明在這里有一個以偏概全的錯誤,但是不管怎樣,莫斯科之行使導致本雅明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復雜態(tài)度的重要原因。
對本雅明歷史唯物主義學說產生影響的第三個外界因素是布萊希特。按照拉西斯的自傳,本雅明是在莫斯科之行前在柏林見到布萊希特的;但是大多數(shù)學學者則認為本雅明和布萊希特的初次會面是1929年5月在柏林(拉西斯安排),此后開始了兩人有著歷史意義的十年交往和合作。
布萊希特對本雅明的影響十分巨大,具體到歷史哲學角度,學術界也存在爭議。朔勒姆曾在講演中說:“我覺得布萊希特對本雅明30年代作品的影響很糟,在某些方面是災難性的?!弊⑨尠⒍嘀Z也曾在給門人的信中表示本雅明不僅在思想上受到布萊希特的巨大影響,而且在“激進情緒上害怕布萊希特”。注釋當然也有持相反觀點的,德國藝術學院檔案館布萊希特檔案研究所所長艾德穆特,維茨斯拉在他的新著《本雅明與布萊希特》中則認為:一方面本雅明是布萊希特作品的第一位有體系的、有理論水準的批評家,他也是第一位首肯布萊希特在同時代藝術中的原創(chuàng)性及其文學地位的人;另一方面布萊希特對本雅明的評價也非常高,認為他是“當時最重要的批評家”,但對于本雅明的某些作品、尤其是本雅明靠近馬克思主義之后的作品(《作為生產者的作者》、《波德萊爾時代的第二帝國的巴黎》)則進行了比較復雜的評價和批評。本雅明仰慕布萊希特自不必言,布萊希特對本雅明也是深為器重,據(jù)說他收到本雅明的死訊時說,這是希特勒給德國文學首次造成的真正損失,并為本雅明寫了一首誄詩。概而言之,布萊希特在歷史唯物主義學說上對本雅明的影響在于:他通過自己的人格和作品使本雅明認識到歷史唯物主義必須立足于社會現(xiàn)實,這種學說的精髓在于苦難的階級對悲苦命運的抗爭。
但是很難說布萊希特的影響完全是正面的。實際上正如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的那樣,布萊希特帶給本雅明的是一種粗鄙的缺乏辯證精神的馬克思主義。就馬克思主義而言,布萊希特對本雅明的第一個影響是促進了本雅明對于藝術的技術手段的重新審視,比如關于電影,布萊希特是第一個承認蒙太奇是超越了所有技術的人,在這個問題上,“布萊希特的作品對本雅明發(fā)揮了一種范本式的作用。通過把中斷技術或蒙太奇技術轉化成自己作品里的一個內在要素,布萊希特徹底重新塑造了當代戲劇的形態(tài)。”我們可以在本雅明的藝術生產理論中見到這種影響。其次,布萊希特對戲劇的教育和政治功能的強調使得本雅明在30年代轉向馬克思主義之后一直處在理論批判和現(xiàn)實政治斗爭的困境中,與布萊希特的交往使他覺得應該從左翼的改造社會的立場行動,使藝術服務于進步的政治目標,從而以這樣一種方式讓知識分子參與革命;另一方面,在這樣轉向的過程中,他內在的彌賽亞主義的因素不僅不能掩蓋,而且有時候甚至與機械唯物主義的東西混合起來,這也是法蘭克福學派不能容忍的地方。他們認為布萊希特帶給本雅明的是一種粗糙的唯物主義和機械的馬克思主義,盡管由于本雅明的天才這種影響最后結晶出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作品,但是布萊希特的這些影響使得本雅明本就復雜的歷史哲學思想更加枝蔓叢生。
最后是法蘭克福學派尤其是阿多諾的影響。社會研究所不僅在經(jīng)濟上支援了本雅明,而且對其思想尤其是在馬克思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學說對本雅明造成了巨大影響。就歷史唯物主義而言,一直以來“阿多諾試圖矯正的正是唯物主義因素與神學因素這種常常令人困惑與生厭的混雜?!痹诎⒍嘀Z看來,由于受到布萊希特的影響,本雅明對唯物主義有一種過分的激情,這使得他的唯物主義常常以形而上學的笨拙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從而偏離了辯證法。在阿多諾看來,三十年代中期以后本雅明受到超現(xiàn)實主義和布萊希特的大舉入侵,而這兩者都是一種虛假的辯證法,它們對本雅明的思想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這樣一來,本雅明對十九世紀社會生活的具體歷史分析就陷入了唯心主義范疇的危險境地。按照沃林的看法:“對本雅明而言,理論具有一種不可讓渡的建構功能或救贖功能;而阿多諾則認為,理論的任務就在于幫助人們從意識形態(tài)上批判地揭示社會原因造成的錯誤意識——如果除此之外,理論還要有所作為,就必然要承擔給真實的歷史苦難提供虛幻的安慰品的風險?!边@種分歧的后果就是法蘭克福學派開始干預本雅明的作品,比如1935年本雅明向社會研究所提交了《拱廊研究計劃》,并于1938年本雅明提交了部分研究成果《波德萊爾筆下的第二帝國的巴黎》,結果社會研究所對這部作品非常不滿意,本雅明被迫做了全面修改,修改后的作品是《波德萊爾的幾個主題》?;艨撕D桶⒍嘀Z都是辯證唯物論者,而在他們看來,本雅明是非辯證的;他們認為本雅明只是在“唯物的范疇里打轉,根本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概念”,“缺乏中介調解”,本雅明的歷史唯物主義是把“上層建筑的某些明顯因素……直接附會于基礎結構中的相應因素”。法蘭克福學派成員多是學院思想家,因此不能說他們對本雅明的批評沒有理論根據(jù),本雅明的思想中確實有這些特征。但理解本雅明的歷史哲學思想首先的問題不在于去分析它到底有什么樣的缺陷,而在于弄清楚為什么本雅明的思想會以這樣一種復雜的形態(tài)呈現(xiàn)?;蛟S正確的看法應該是:由于本雅明思想的原創(chuàng)性和模糊性,使得眾多的思想家圍繞他的著作試圖做出符合自己觀點的所謂“合法”解釋。真正要澄清這些爭論,在我們看來,必須回到本雅明自身,應該結合本雅明自身的經(jīng)歷以及他獨特的時間觀來理解。
三、本雅明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內在原因
朔勒姆認為“在本雅明的許多著述背后。是他個人的、實際上是他最具個性的經(jīng)歷,當投射到其著述的客體之中時,這些經(jīng)歷消失了,或者變成了符碼,致使局外人無從辨認,或者至多只能對此加以猜測?!北狙琶髯陨矶噔兜慕?jīng)歷不僅使他自己以一種憂郁的眼光來看待生活,而且也深深影響了他對社會、對歷史的視角。
本雅明認為自己是“土星性格”。他所理解的土星是“距離日常生活最高和最遠的行星,是一切深邃思辨的創(chuàng)始者,從外部把靈魂招至內在世界,使其上升到更高的位置,最后賦與其終極知識和預言的天才?!备爬ǖ卣f,土星性格具有兩個特點,一是憂郁的氣質,一是迂回的策略和足夠的耐性,這兩點在本雅明身上都有體現(xiàn),他說“我是土星座——慢速旋轉的星球,表示猶豫和延宕的星宿”。應該說這是本雅明對自己性格的透徹理解和深刻剖析。
本雅明是一個敏感的人,他直到三十年代后期一直都在審視自己的人生,并通過日記和回憶錄像給我們展示了一些幼年的畫面。他希望“從這些畫面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在成長過程中如何失去了童年時代曾經(jīng)擁有過的依護?!北狙琶鲗ν甑膽B(tài)度是復雜的,一方面“生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也是這樣愛護著那些尚顯嬌柔的回憶”,這樣的童年不僅能撫慰我們以后歲月中的艱辛,而且在本雅明看來,“只有處于兒童的精神狀態(tài),人的生命才能從民族的生命中純粹而充分地發(fā)展起來?!钡橇硪环矫?,本雅明對童年的回憶中也充滿了憂郁和悲觀的底色。本雅明常常將童年的回憶與兩個意象聯(lián)系起來,一是無力感、一是死亡。在他看來,因為“童年沒有先見之明,對生活一無所知。(盡管很有保留)童年是緊依附在死亡之域的,它從死亡之域突然進入活的疆場,依附生活本身。”而幼年上學被處罰的那些經(jīng)歷,那些學校和老師所采取的低級辦法“那些年他們對我的恐嚇、給我的身心籠罩的陰影從未從我的記憶中抹去?!?br/> 在這些優(yōu)美的文字背后體現(xiàn)的是本雅明對傳統(tǒng)線性時間觀的批判。線性時間觀認為時間是由無數(shù)均質的連續(xù)瞬間構成,這些瞬間一維地由過去到現(xiàn)在再向未來演進;在這種時間觀的基礎上,以伏爾泰為代表的近代思想家提出了歷史進步觀。本雅明認為線性時間觀是歷史進步主義的關鍵,“人類歷時性進步與人類穿越均質的、空洞的時間進程是兩個密不可分的概念。對于進步概念本身的任何批判都必須以對于這樣一種進程的概念的批判為基礎?!雹芩袣v史主義,認為“歷史主義滿足于在歷史上不同的時刻之間建立因果聯(lián)系,但任何事實都并不僅僅因為構成原因就具有了歷史意義??梢赃@樣說,這一事實是在事后,跨越可能與它相距千百年的諸多事件之后才具有了歷史意義的。”四“因為每一秒的時間都是一道彌賽亞可能從中進來的狹窄的門”。四
如上所述,本雅明對歷史主義的批判源于他對時間的獨特理解,而他的時間觀又與其濃厚的彌賽亞主義思想有關。彌賽亞思想一直是本雅明的底色,也是本雅明區(qū)別于其他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家的主要特征之一,本雅明認為:“人類只有獲得救贖才能全盤接受它的過去——也就是說,人類只有獲得救贖,其過去的每一刻才是可喜可賀的。”這種彌賽亞思想讓本雅明的歷史唯物主義具有和正統(tǒng)的歷史唯物主義不一樣的形態(tài)。即便在30年代當本雅明靠近馬克思主義之后,這種彌賽亞主義的色彩也一直沒有消褪,而是在其歷史哲學中呈現(xiàn)一種復雜的混合。朔勒姆認為本雅明的著作“享有一種被馬克思主義者們所厚愛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經(jīng)典文本所無法企及的優(yōu)勢:即它與神學的深刻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所帶來的靈感對于本雅明來說有著永久的重要性?!碑敱狙琶鬓D向馬克思主義之后,尤其是在《歷史哲學論綱》里,這種救贖的彌賽亞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混合尤其明顯。本雅明認為,任何歷史的東西,只要未得拯救,本質上就都是破碎的,它們堆積成廢墟;而救贖所面臨的最大的敵人就是進步主義歷史觀,本雅明不再相信自康德伊始經(jīng)黑格爾達于馬克思的進步主義歷史觀,對本雅明而言,這些理想都應該破碎,“由傳統(tǒng)的歷史概念所締造的東西全部化作煙云,他再也不能相信一個歷史事件必然產生于另一個歷史事件,且所有的事件共同構成進步的運動?!痹谡摼V第十四條里,本雅明認為正是“進步”使救贖的恢復任務變得更加危險和難以解決。因此,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在于神學語言,在于彌賽亞;而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語言中,則應有向“歷史的開放領域”的辯證跳躍、“向過去跳躍”的革命:出于彌賽亞精神,本雅明對歷史唯物主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批評,并對其做了補充。這種批評以對“進步觀念本身的批判”為出發(fā)點,采取了一種著重強調歷史的非連續(xù)性的觀念?!罢摼V的神學化的術語宣告了兩種聲稱:它試圖在彌賽亞的概念范圍內保存無產階級革命的內容,在彌賽亞時代的范圍內保存無階級社會和在彌賽亞的力量范圍內保存階級斗爭。同時,還沒有到來的革命被認為正如彌賽亞,隨時都會來到門前?!蹦敲矗狙琶骼斫獾臍v史唯物主義用意何在呢?它實際上“要含蓋一種嘗試,即建立一種實踐的理論,這是一種不同的實踐,它能在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的歷史條件下還可能有機會在‘比賽’中,即階級斗爭中,獲勝。的確,這似乎就是《歷史哲學論綱》的意圖。”
四、簡短的結語
通過結合外部因素以及本雅明自身思想的發(fā)展,我們可以對其豐富的歷史哲學思想有個大體把握。當然,我們并不是認為本雅明已經(jīng)成功地超越了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在今天依舊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如果固執(zhí)于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的理解,那么歷史唯物主義很可能就喪失了發(fā)展的活力。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才具有積極意義,因為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理應受到我們的重視和借鑒。具體到本雅明的歷史哲學,我們認為恰恰因為本雅明歷史哲學思想的復雜性,因此他對于我們理解歷史唯物主義在個別問題上的不足具有啟發(fā)意義。比如,我們不能簡單地從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直接作用與反作用來理解歷史唯物主義,相應的我們應該努力尋找二者之間的中介以及唯物史觀何以對個體造成影響,在這里個體心理和社會心理顯然是一個重要的中介因素;再如,歷史唯物主義是否是一種線性的時間觀和歷史觀,這個問題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今天隨著現(xiàn)代化的進展伴隨而來的日益嚴重的負面影響,需要我們反思用更為全面的眼光來看待現(xiàn)代性。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哲學學院
責任編輯: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