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從和”是儒家對音樂的本質要求。儒家常講“致中和”,“和”與“中”密不可分?!昂汀奔磦€體心境平靜詳和,“中”即社會管理均衡適度。音樂通過實現(xiàn)個體之“和”,進而實現(xiàn)社會之“中”。
一、中
最近釋出的清華簡《保訓》中記載了周文王對太子姬發(fā)的一段話:“昔舜舊作小人,親耕于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其有施于上下遠邇,迺易位邇稽,測陰陽之物,咸順不擾。舜既得其中,言不易實變名,身滋備備惟允,翼翼不懈,不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受厥緒?!雹俑鶕?jù)李學勤先生的這段釋文,周文王認為,舜得到了“中”,才能統(tǒng)治天下。中治思想,由來已久。班固說:“黃帝始制法度,得道之中,萬世不易?!雹凇墩撜Z·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雹鬯匆蟾尢找`行中治:“期于予治,刑期于無刑,民協(xié)于中,時乃功,懋哉?!雹芩抉R遷則稱帝嚳“執(zhí)中而獲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順?!雹菹闹爸小蔽丛敗!耙蟆边@個國號,本身就是“中”的意思?!稜栄拧め屟浴吩唬骸耙?、齊,中也。”邢昺疏:“孔安國以殷為正,中、正義同故也。齊,中也,謂中州為齊州,是齊得為中也?!雹抟笊烫岢鲆远Y制心?!渡袝ど虝ぶ衮持a》曰:“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后昆?!雹咧芪耐鯇ⅰ爸小贝_立為立國之本,他說:“丕惟曰爾克永觀省,作稽中德,爾尚克羞饋祀?!雹鄠髟唬骸拔掖笪┙倘暝?,汝能長觀省古道,為考中正之德,則君道成矣。”⑨周武王說:“克殷之后,民人大喜,故中作,所以節(jié)喜盛?!雹庵芄┱f:“率自中,無作聰明亂舊章?!眰髟唬骸叭隇檎敯残∶裰?,成小民之業(yè),循用大中之道,無敢為小聰明作異辯以變亂舊典文章?!雹现芄R死前作《君陳》說:“予曰宥,爾惟勿宥,惟厥中。”⑿周穆王命君牙為周大司徒,交待君牙說:“爾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爾之中?!眰髟唬骸把匀晟砟苷?,則下無敢不正。民心無中,從汝取中,必當正身示民以中正?!雹选爸小笔侵芡醭Y樂制度的基礎。
孔子對帝嚳和舜踐守中道大為贊賞。他說帝嚳:“春夏乘龍,秋冬乘馬,黃黼黻衣,執(zhí)中而獲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順?!雹矣终f舜:“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⒂“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政之不中,君之過也。政之既中,令之不行,職事者之罪也?!雹涌鬃诱f:“立妃設如太廟然,乃中治;中治,不相陵;不相陵,斯庶嬪違;違,則事上靜;靜,斯?jié)嵭旁谥小3蠓虮厣饕怨?;出會謀事,必敬以慎言;長幼小大,必中度,此國家之所以崇也?!?⒃又說:“忠有九知──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知外必知德,知德必知政,知政必知官,知官必知事,知事必知患,知患必知備。若動而無備,患而弗知,死亡而弗知,安與知忠信?內思畢心曰知中,中以應實曰知恕,內恕外度曰知外,外內參意曰知德,德以柔政曰知政,正義辨方曰知官,官治物則曰知事,事戒不虞曰知備,毋患曰樂,樂義曰終?!雹哲髯诱f:“臨事接民而以義,變應寬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后中和察斷以輔之,政之隆也;然后進退誅賞之,政之終也?!雹炙未韺W家做了更進一步的闡釋。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雹字祆湔f:“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⒇
周敦頤說:“惟中者,和也,中節(jié)也,天下之達道也。”(21) 孔子、荀子和宋代理學家將帶有濃厚原始宗教色彩的“中”賦予更多的理性內容,引申到社會管理的各個層次、各個方面的活動,都要謹守一定的度,以維系整個社會的平衡。二、和
中庸之德與和平之音有著密切的關系。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1),王將要鑄無射,伶州鳩說:“夫政象樂,樂從和,和從平?!晳啾T缓?,細大不逾曰平?!庇终f:“夫有和平之聲,則有蕃殖之財。于是乎道之以中德,詠之以中音,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神是以寧,民是以聽?!表f昭注曰:“中徳,中庸之徳也。中音,中和之音也?!?22)
儒家學者很早就認識到,要行中道,不能單靠外在律令,必須將“中”轉化為個體的內存訴求和行為習慣。孔子將禮樂傳統(tǒng)一直追溯到堯、舜、禹等先王,為儒家禮樂理論尋找根據(jù)。孔子說堯命“龍夔教舞”。又說舜時“夔作樂,以歌籥舞,和以鐘鼓”。(23)孔子說禹:“聲為律,身為度,稱以上士”。(24)子思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遠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25)荀子說:“故樂者,天下之大齊也,中和之紀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26)又說:“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鄉(xiāng)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順。故樂者,審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飾節(jié)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萬變?!保?7)又說:“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楊倞注:“中和,謂使人得中和悅也?!保?8)“中”是雅樂的社會基礎。雅樂是否“和”,要看它是否“中”,即是否與當時的社會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相適應?!皹窂暮汀保褪侵v君王制定的雅樂要符合“中”的標準。符合“中”的音,即為和聲、中聲、適音。《呂氏春秋·仲夏紀》曰:“何謂適?衷,音之適也。何謂衷?大不出鈞,重不過石,小大輕重之衷也。黃鐘之宮,音之本也,清濁之衷也。衷也者,適也。以適聽適則和矣。樂無太,平和者是也?!保?9)和音、適音是與一定的政治環(huán)境相適用的音樂,體現(xiàn)了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
漢代以后,儒家制樂治心說日益完善?!妒酚洝窌罚骸胺蛏瞎琶魍跖e樂者,非以娛心自樂,快意恣欲,將欲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保?0)又說:“凡作樂者,所以節(jié)樂。君子以謙退為禮,以損減為樂,樂其如此也。以為州異國殊,情習不同,故博采風俗,協(xié)比聲律,以補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于明堂臨觀,使萬民咸蕩滌邪穢,斟酌飽滿,以飾厥性。”(31)劉向說:“功成作樂,治定制禮,所以禁奢侈,滌邪志,通中和也?!保?2)揚雄說:“立政鼓眾,動化天下,莫尚于中和。中和之發(fā),在于哲民情”。(33)班固說:“所以作樂者,諧八音,蕩滌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風易俗也?!保?4)劉晝說:“使人心和而不亂者,雅樂之情也。故為詩頌以宣其志,鐘鼓以節(jié)其耳,羽旄以制其目。聽之者不傾,視之者不邪。耳目不傾不邪,則邪音不入。邪音不入,則性情內和。性情內和,然后乃為樂也。”(35)朱熹說:“禮樂須是中和溫厚底人,便行得。若不仁之人,與禮樂自不相關了。”(36)
三、五 聲
孔子的學生曾參以中和理論為基礎構建五聲理論。宋人講道統(tǒng),都要從子思、孟子上追到曾參。曾參說:“立五禮以為民望,制五衰以別親疏,和五聲以導民氣,合五味之調以察民情,正五色之位,成五谷之名,序五牲之先后貴賤?!保?7)修正了醫(yī)和“六氣”降生五味、五色、五聲以及“淫生六疾”之說,將陰陽二氣、五行說、五聲說聯(lián)系起來。(38)關于對五聲的釋義,《爾雅·釋樂》(39)、《漢書·律歷志》(40)、《晉書·樂志》(41)各有其說
司馬遷《史記·樂書》(42)、劉歆《鐘律書》(43)、《晉書·樂志》(44)將五聲與五臟、五德相對應。
劉歆還將儒家五聲學納入儒家陰陽五行學說體系(45)。
五聲對應著尊卑,體現(xiàn)了嚴格的政治倫理關系?!端问贰分尽罚骸胺蛭逡簦簩m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征為事,羽為物。不相凌謂之正,迭相凌謂之慢,百王所不易也。聲重濁者為尊,輕清者為卑,卑者不可加于尊,古今之所同也。故列聲之尊卑者,事與物不與焉。何則?事為君治,物為君用,不能尊于君故也。惟君、臣、民三者則自有上下之分,不得相越。故四清聲之設,正謂臣民相避以為尊卑也?!保?6)姜夔說:“宮為夫,徵為婦,商雖父宮,實徵之子,常以婦助夫、子助母,而后聲成文。徵盛則宮唱而有和,商盛則徵有子而生生不窮,休祥不召而自至,災害不祓而自消。圣主方將講禮郊見,愿詔求知音之士,考正太常之器,取所用樂曲,條理五音,隱括四聲,而使協(xié)和?!保?7)
沈約《宮引》曰:“八音資始君五聲”,(48)五聲與八音相諧調,構成了雅樂的配器、填詞、譜曲的原則?!秶Z·周語下》:是以金尚羽,石尚角,瓦絲尚宮,匏竹尚議,革木一聲。……金石以動之,絲竹以行之,詩以道之,歌以詠之,匏以宣之,瓦以贊之,革木以節(jié)之,物得其常曰樂極,極之所集曰聲,聲應相保曰和,細大不逾曰平。如是,而鑄之金,磨之石,系之絲木,越之匏竹,節(jié)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風。于是乎氣無滯陰,亦無散陽,陰陽序次,風雨時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備而樂成,上下不罷,故曰樂正?!保?9)姜夔說:“總眾音而言之,金欲應石,石欲應絲,絲欲應竹,竹欲應匏,匏欲應土,而四金之音又欲應黃鐘,不知其果應否。樂曲知以七律為一調,而未知度曲之義;知以一律配一字,而未知永言之旨。黃鐘奏而聲或林鐘,林鐘奏而聲或太簇。七音之協(xié)四聲,各有自然之理。今以平、入配重濁,以上、去配輕清,奏之多不諧協(xié)?!保?0)
由于五聲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形成了對應的關系。五聲和諧表示社會守中,五聲混亂則表示社會混亂?!抖Y記·樂記》曰:“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保?1)《說苑·修文》曰:“五音亂則無法?!保?2)宋代理學家把《廣陵散》中宮商相亂看作是嵇康不滿司馬氏篡魏的表現(xiàn)。
綜上所述,“樂從和”是儒家核心的音樂美學范疇,雅樂的本質就是“和”。儒家的音樂理論與儒家追求的中道密不可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是極力主張踐行先秦以來的中道,將帶有濃厚原始宗教色彩的“中”賦予更多的理性內容,要求社會治理在各個層次、各個方面的活動都要把握一定的度,以維系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社會風俗千差萬別,個人情緒千變萬化,要力圖實現(xiàn)外在律令的“中”與內在訴求的“和”融和統(tǒng)一。儒家以“五聲”為基礎,構建了包括配器、填詞、譜曲的雅樂體系,將尊卑倫理關系、品格養(yǎng)成機制、陰陽五行學說都融入到音樂理論當中,以實現(xiàn)“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的政治理想。
?、倮顚W勤《周文王遺言》,《光明日報》2009年4月13日第12版。
?、跐h·班固《白虎通德論》,《四部叢刊初編本》,卷一。
?、邸墩撜Z》,《四部叢刊初編本》,卷十。
④《尚書》,《四部叢刊初編本》,卷二。
?、轁h·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4頁。
?、匏巍ば蠒m《爾雅疏》,《四部叢刊初編本》,卷三。
⑦同④,卷四。
?、嗤?,卷八。
?、崽啤た追f達《尚書正義》,《四部叢刊初編本》,卷十三。
⑩同②,卷二。
?、贤?,卷十。
?、型埽戆?。
?、淹?,卷十二。
?、覞h·戴德《大戴禮記》,《四部叢刊初編本》,卷七。
⒂同④,卷十六。
?、酝遥硪?。
?、胀?,卷九。
⒅同⒁,卷九。
?、字堋ぼ鳑r撰,唐·楊倞注《荀子》,《四部叢刊初編本》,卷九。
?、?21)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本》,卷四十三。
(22)宋·黎靖德《朱子語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六十二。
(23)漢·韋昭注《國語》,《四部叢刊初編本》,卷三。
(24)(25)同⑨,卷七。
(26)同(20),卷六。
(27)(28)同⒆,卷十四。
(29)同(19),卷一。
(30)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四部叢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