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1月14日,江蘇省演藝集團在南京紫金大劇院隆重舉行了 “《中國,我可愛的母親》——著名作曲家陸在易作品音樂會”。音樂會由指揮家曹丁執(zhí)棒,男中音廖昌永、男高音顧欣和女高音殷桂蘭等歌唱家在音樂會中傾情獻唱。紫金大劇院內座無虛席。
音樂會上,集中展現了作曲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上半場演出了合唱序曲《在十八歲生日晚會上》,合唱音畫《行路難》、《雨后彩虹》以及被廣泛傳唱的藝術歌曲《望鄉(xiāng)詞》、《橋》、《祖國,慈祥的母親》、《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我愛這土地》等作品,上半場音樂會在管弦樂《夜林酣舞》中結束。音樂會下半場是一首宏大的音樂抒情詩《中國,我可愛的母親——為大型合唱隊與交響樂隊而作》,這首根據方志敏烈士的不朽名著《可愛的中國》為藍本創(chuàng)作的樂曲深深地感染了所有演唱、演奏人員和聽眾。演出結束后,陸在易先生激動地說:“我始終把作曲看成說話,要說出自己心中最想說的話,這就是歌頌我們偉大的民族和國家——中國,我可愛的母親!”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音樂創(chuàng)作在觀念和技術領域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快速發(fā)展,產生了許多優(yōu)秀、富有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技法的新音樂作品,音樂創(chuàng)作更加多元化,產生了一批在國際、國內音樂舞臺上具有影響力的作品。然而,在這一潮流的影響下,一些作品中表現出來的重技術、輕內容,嚴重脫離生活基礎和思想內涵的傾向,使現代音樂創(chuàng)作失去聽眾而走向邊緣化。陸在易先生作為唯一一位連續(xù)三屆中國音樂界最高榮譽“金鐘獎”得主,無疑是當代國內藝術歌曲和合唱創(chuàng)作的領軍人物。他的作品充滿了對祖國、民族、故鄉(xiāng)和對真善美的深沉大愛,陸在易先生作品音樂會震撼了現場每位觀眾的心,也帶給我們許多啟迪和思考。陸在易的作品在創(chuàng)作思想、創(chuàng)作風格和創(chuàng)作品味上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言:“我至今好像還從未放棄過在創(chuàng)作上的不懈努力和執(zhí)著追求。”他的音樂作品所具有的特殊魅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堅持反映現實主義題材
陸在易在創(chuàng)作中堅持藝術反映生活的原則,善于從社會生活中提煉出生動的藝術形象。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鮮明地感受到散發(fā)出來的現實主義氣息,如合唱音畫《行路難》。作品借“山歌”表達著“行路者”對生活的憧憬和幻想式的期待,刻化出充滿生活情趣的畫面。在中部,作品著力對登山行路的艱辛加以描繪,短促的固定音型及華彩裝飾穿插其中的運用,讓我們仿佛聽到行者急促的呼吸和攀爬的情景,這種來自生活的提煉,成為作曲家精神力量的表達和對生命力量的贊頌。
2.強調作品的哲學內涵
作曲家以哲理性的思維方式在音樂中努力去表現作者眼中的物源本質。在精神境界的追求中將靈魂深處的感動轉化為音符,因此,創(chuàng)作的音樂主題往往是獨特而深刻的。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凝聚著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內容豐滿而充實,具有崇高感,它所產生的啟迪作用體現出作品的社會價值和社會責任。如音樂抒情詩《中國,我可愛的中國》集中體現出這一創(chuàng)作特征,作曲家有感于對革命先烈崇高的敬意和愛國熱情,在強烈的精神感召之下創(chuàng)作出的音樂主題是英雄性和悲劇性的結合,這種在愛極深所產生的悲劇美,感人至深,使之具有人性的光輝。作品以縱向大小二度所產生的尖銳不協(xié)和、橫向大小二度級進下行構造的嘆息音調來塑造抒情性的歌化主題,用交響樂的構思強化矛盾的尖銳沖突和宣敘般的呼號展現深刻的內涵,讓我們感受到作曲家力圖表達的深刻哲理和對崇高精神的追求。
3. 文人氣質與優(yōu)雅格調貫穿首尾
陸在易的藝術歌曲與合唱體裁作品中,如《橋》、《家》、《望鄉(xiāng)詞》、《我愛這土地》以及流傳大江南北的《祖國,慈祥的母親》中,始終貫穿著濃厚的文人氣質和優(yōu)雅格調。長期的藝術實踐,將他的抒情寫作技法歷練得爐火純青。作曲家在作品中注重音樂形式美的表達,突出細膩柔美的聲樂化旋律,講究歌詞與曲調之間的關系。另外,在縱向關系處理上多聲部和聲語言豐富細致,富有表情的造型能力,都對音樂形象的塑造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作品的結構處理上,他偏愛東方式的展衍式發(fā)展,主題的展開常常貫穿著派生、變奏等手法來獲取音樂中的對比。但無論怎樣的變化,抒情性的樂思始終貫穿至尾,音樂主題的簡潔而情深,鋼琴伴奏的精致而富有意境,歌詞和曲調的配合貼切自然等等,這一切構成了作曲家鮮明的個人風格。
4.用質樸、真誠的音樂語言來塑造音樂形象
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祖國,慈祥的母親》中,沒有采用通常頌歌體中宏大輝煌的語言方式,卻以一句溫婉平易的級進線條流動行走直觸心靈,即使在高潮部分,強烈的情感將主題幻化為不可阻擋的一瀉千里,卻仍然不失那份真誠,那份平易和溫馨。正是由于這一創(chuàng)作特點所激發(fā)出的情感共鳴,使之被聽眾廣泛地接受、喜愛和關注。再如合唱曲《在十八歲生日晚會上》,這是一首充滿激情的旋律和奔放動感的節(jié)奏是作者對自己青春歲月的美好追憶的作品,樂思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為主題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音樂突出了主題的成長性,這和生命的成長性是一致的,十分貼切地表現出青年人活潑向上的精神風貌。這些從內心深處流淌出來的音樂,品格質樸、情感真摯,引起聽眾強烈的情感共鳴和審美的新鮮感,顯示出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技法和創(chuàng)作思想上的成熟。陸在易作品音樂會的成功舉辦即證明了這一點,觀眾的熱情歡迎和強烈的現場反映更加證明了用通俗易懂的音樂語言進行創(chuàng)新,較之晦澀艱深的語匯更具有說服力和影響力。
寫什么?怎樣寫?為何而寫?這是擺在每一位創(chuàng)作者面前一個值得深思的永恒課題,而每一位作曲家都會有著不盡相同的答案。當今世界的藝術創(chuàng)作早已進入了多元文化時代,不同的藝術觀念,不同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技法,表達著作曲家不同的藝術追求,書寫著每一位成功者的精彩,它們并存共榮,引領著潮流,更服從著內心。成功者總是走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作道路,陸在易的音樂創(chuàng)作之所以獲得成功,并在社會上引起較大的影響,這和他多年來明確創(chuàng)作方向并持之以恒,不斷完善,不斷超越自我的努力,追尋著自己的藝術夢想是密不可分的。他的作品承載著他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禮贊,散發(fā)著人性的光輝,為中國音樂提供了能經久傳唱的優(yōu)秀作品,也為音樂風格的多樣化提供了一種成功的范式。
王建元 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教授
?。ㄘ熑尉庉?榮英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