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鑄劍·1927》由八一電影制片廠于2011年5月9日在武漢開拍,劇中主要人物原型、首任中央監(jiān)察委員蔡以忱,再次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門話題。
蔡以忱本是一位受理學與新學熏陶的教書先生。游學武漢時,經董必武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與惲代英、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毛澤東、任弼時、羅章龍、李立三、羅貢華、胡秋原等國共人士合作共事,并參與領導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與秋收起義等,其事跡散見于《毛澤東的足跡》、《董必武傳記》、《任弼時傳》、《胡秋原全傳》等專著。
筆者為創(chuàng)作《蔡以忱傳》,在海峽兩岸查尋資料時發(fā)現,由于蔡以忱英年早逝,而同時代的相關人物均已作古,所以蔡的早期資料十分罕見。本文從蔡以忱的家世背景入手,敘介其悲壯人生。
蔡元培親筆作序
黃陂蔡氏家族自古以來就是古邑的望族,與全國蔡氏一脈相承。中華民族素有纂修與續(xù)修宗譜的傳統(tǒng),盡管在戰(zhàn)亂與歷次政治運動中,族譜屢遭劫難,但筆者堅信,宗譜不僅是記錄家族世系的史書,而且是研究人口學、方志學、民族史等方面的重要資料。只要在民間耐心查訪,定能找到收藏宗譜的有心人。為此,筆者會同傳主嫡孫蔡亞生、蔡小兵等拜訪了當地名宿與兩岸知情人士。在拜訪知名教育家蔡培華與藝術家蔡迪安時,他們均說:小時候曾見過蔡氏族譜,還有蔡襄忱、蔡以忱昆仲,以及著名教育巨匠蔡元培先生撰寫的序文。蔡元培用一手毛筆行書洋洋灑灑地寫道:“黃陂蔡氏于明洪武間自江西遷來數百年于茲,其間理學名儒輩出,迄今秀出班行之士,亦濟濟于黌序之中……”(民國十年版黃陂《蔡氏宗譜》)只可惜后來在“文革”中,宗譜大都作為“四舊”被付之一炬了。
本來,按照族規(guī)民約,一個家族在三十年左右就應續(xù)修族譜一次。因老譜一直未現身,造成黃陂蔡氏宗譜已經八十年沒有續(xù)修。到了1999年,已是耄耋之年的蔡培華先生,覺得時不我待了,于是,他迅速與族人商量,決定續(xù)修黃陂《蔡氏宗譜》,以動員族人尋找老譜。此消息不脛而走,蔡老早年的一位弟子來函說:他發(fā)現了民國版黃陂蔡氏宗譜的下落。喜出望外的蔡老,在兒子的陪同下馬不停蹄地趕往湖北孝感楊店鎮(zhèn),尋訪與鑒別宗譜。
楊店蔡氏族人是早年從黃陂蔡官田遷去的,而蔡老是蔡官田土生土長的名士。所以,楊店族人聽說老家來人,立即設宴熱情款待宗親。一位曾在楊店糧管所工作的族人介紹說,“文革”初期,一位本族的王氏夫人擔心族譜被紅衛(wèi)兵收繳,特將宗譜裝入一個陶器壇內,埋入地下秘藏。
到了1974年,蔡崇貞、崇富、崇友、崇勝等四兄弟準備改做房屋,他們商量決定將宗譜砌入墻中。于是,蓋新房那天,他們趁夜靜更深之時,將宗譜從地下取出砌入墻中。就這樣,將記錄著自明代萬歷四十八年(1621年)創(chuàng)修、清季續(xù)修的各種版本原始資料的民國十年版黃陂《蔡氏宗譜》數十冊,完整地保存下來。改革開放后,蔡氏兄弟才從墻壁中取出珍藏在樓上。
楊店族人簡述了藏譜經歷之后,便立即上樓從箱子中取出用紅綢包裹的宗譜,繼而按照歷代相傳的族規(guī),舉行了虔誠的敬香儀式之后,才正式打開包裹查閱,使塵封的蔡氏家乘重見天日。
不日,湖北竹溪縣,以及黃陂泡桐蔡家藕塘的族人蔡光鉞、衛(wèi)東、光玉、崇凱,也相繼報告了他們珍藏的清同治年間與民國十年宗譜。經對照,三處發(fā)現的不同版本族譜,內容完全一致。
嘉靖皇帝賜“清廉第一”
蔡培華打開《蔡氏宗譜》卷首,“清廉堂”三個篆書大字閃入眼簾。翻閱原序上面清楚記載,蔡氏創(chuàng)修宗譜始于明萬歷四十八年,創(chuàng)修序言就是黃陂蔡氏九世祖,著名理學家、甘露書院的主講蔡石麓(字善圖)撰寫。隨后,在清康熙、乾隆、同治年間,以及民國四次續(xù)修。該譜原序云:明洪武二年(1369年),江西饒州府樂平縣筷子巷瓦屑墩一個叫蔡紹一的青年偕妻梅氏,遷往湖北黃陂東鄉(xiāng)古傅家港(今黃陂蔡家榨街道梅蔡河)東之大屋畈定居。五世以后,科名鼎盛,儼然黃陂望族。到了第八世祖蔡完(字人備,號春湖),于明嘉靖甲午(1534年)中舉,丙辰(1556年)進士及第,任浙江蘭溪知縣不到兩年,便被擢升為全國十三道之一的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由中央都察院管理,但在履行職能時又不受都察院控制,直接對皇帝負責。《明史》卷七十三《職官二》載:“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主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或漏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內兩京刷卷,巡視京營……在外巡按,清軍,提督……而巡按則代天子巡狩……”
嘉靖帝主政以后,將巡撫的職能由監(jiān)察官員轉變?yōu)楣?jié)制三司、總領一方的地方大員。朝廷為了加強對封疆大吏的監(jiān)督,就通過巡按御史對巡撫進行牽制,并明令界定二者的職權:“其文科武舉,處決重辟,審錄冤刑,參駁吏典,紀驗功賞,系御史獨專者,巡撫亦不得干預?!辈掏耆伪O(jiān)察御史不久,朝廷在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中選拔大同巡按御史,蔡被都察院列為兩名候選人之一,呈報給嘉靖皇帝欽點一名,結果他以良好的口碑出任大同宣撫巡按。因巡按御史職責是代天子出巡,故其巡視地方,又叫“巡方御史”,俗稱“八府巡按”。由于蔡完在任期間,嚴格按照“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原則,對五品以上違法失職的地方官員進行參劾,由朝廷裁決;六品以下官員“就便拿問”,而且勤于教化。因此蔡完逝世后,明世宗即嘉靖帝朱厚熜特賜額“清官第一”追懷。自此,黃陂蔡氏宗祠便以“清廉”為堂號,并收入宗譜世代相傳。
隨著人丁繁衍,黃陂蔡氏宗親逐步分布在大屋畈周圍多個村子,以及遷徙到相鄰省、市、縣、鄉(xiāng)鎮(zhèn)。其中首義元勛蔡濟民一支遷居蔡家榨附近的蔡官田,蔡以忱一支則遷居毗鄰的白家嘴。蔡以忱的長兄蔡極忱與堂兄蔡以貞(良村)同為辛亥首義志士。
飲水思源求大同
蔡以忱是黃陂蔡紹一世系第十八世嫡孫,蔡完第十世族孫。1896年出生于湖北黃陂蔡家榨白家咀,曾用名蔡一塵,學名蔡濱,他在兄弟六人中排行老三。其父蔡宏戶生平在蔡家榨幫人加工榨油,母親王氏一生務農。
幼年時,蔡以忱在老家蔡官田私塾啟蒙,后轉入黃陂望魯小學和道明高等小學。望魯小學的前身是紀念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的二程書院,道明小學的命名源于程顥(史稱“明道先生”)之名。而且蔡以忱的九世祖蔡石麓(字善圖),也是理學名家、曾主講于與二程書院齊名的甘露書院。蔡以忱深受二程“魯臺望道”的熏陶,刻苦攻讀,于1916年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就讀。寒窗五載,勤奮好學,成績優(yōu)異,并成為一名極為活躍的愛國青年。五四運動期間,在惲代英的領導下,蔡作為湖北省學生聯合會的代表之一,領導發(fā)動了武漢學生運動,聲援北京學運。
1920年初,他與劉文清、孟晉奇、蔡春芳等人受聘主編《江漢評論》。不久,在董必武、陳潭秋的影響下,與陳潭秋一起主編《武漢星期評論》,宣傳馬列主義。次年,經董必武介紹,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曾代表陳獨秀參加中共一大會議的包惠僧在《回憶陳潭秋》一文中提到:“大革命中,蔡以忱在湖北教育界成為一名最活躍最有作用的人物。”
次年夏天,黃陂族人續(xù)修《蔡氏宗譜》時,時任中華大學教授的蔡以忱,與知名教育家蔡元培一道欣然為之作序。蔡以忱在序言中,既宣揚“大同之世,不獨親其親、長其長,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理念,又強調“吾族以清廉世家,尤當飲水思源,耕行相讓,是譜之修,可以獻之皇祖,貽之子孫”的家族傳統(tǒng)。落款還蓋有“蔡濱”與“以忱”的篆書印章。序言全文如下:
大同之世,不獨親其親、長其長,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微如一族,似無庸家乘之紛紛紀載為然。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無他人不如我同父,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是以宗伯小史垂為典制,歐蘇譜牒播為家聲??歼z傳之跡,覘進化之源泉,察盛衰之數儀型(刑),文王昭茲來許也。吾族自周室受氏以來二千余年矣,其間或以實業(yè)著,或以博物名,或以才能見稱、清白見賞,江南夫子,東郭居士,孝子忠臣,名儒理學,代有傳人。然假蔭求官,早見擯于懷遠,一時遭際,不自附于梁公,固不得不斷自可信者。始耳明洪武間,紹一公自江右卜居楚陂,王氏兩宗、裴家三眷于是乎分,而數百年間足以繩祖武光邦家者,馨竹難書。蓋先君之績善久矣,為之后者何忍數典忘之耶。爰集族人重輯家乘,音容仿佛,庶幾能見于羹、見于墻,瓜瓞綿延,不至謂他人父、他人母,而遙遙華胃,悠悠世祚,自免為輕薄者笑、修史者痛矣!嗟乎,諸姜之性弘,諸姚之性仁,張王之性寬,李趙之性愨,薪盡火傳大抵如是。吾族以清廉世家,孝子賢孫,能不本先君之靈引之勿替耶?況江漢之間,早被文王后妃之化,吾族處此,尤當飲水思源,耕行相讓。則是譜之修,可以獻之皇祖,貽之子孫,通幽明、合人鬼。雖大同之世,何以逾此。濱生也晚,未嘗學問其于先君,無能為役。惟樂觀厥成,勉為之序,以備國史采擇。
中華民國十年夏第十八世孫第一師范畢業(yè)現充中華大學教員以忱(濱)敬撰
傳道授業(yè)鑄劍者
1923年,“二七”慘案發(fā)生后,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慨。蔡以忱、包惠僧、吳德峰等都勇敢地投入了革命運動之中。人們常見蔡以忱挑一擔小菜,包惠僧頭戴破草帽、赤足穿草鞋拉一輛人力車,吳德峰打扮成小販,他們穿街走巷,四處宣傳、發(fā)動群眾,在武漢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
是年夏季,湖北省委特派員蔡以忱回到黃陂三合店,幫助唐繼盛建立了黃陂縣第一個黨小組。
1925年,蔡以忱與吳德峰、費侃如等積極創(chuàng)辦了武昌崇實中學,培養(yǎng)教育革命青年。吳德峰任校長,蔡以忱任訓育主任。為了迎接北伐軍到達武漢,崇實中學派了一批學生組成“南下宣達團”做宣傳工作。7月,董必武、張國恩等負責正式成立國民黨湖北省黨部,董、張為常委,蔡以忱、錢亦石、吳德峰、向忠發(fā)等為委員,并分別兼農運、宣傳、青年與工運部長。同月,在董必武的領導下,錢亦石創(chuàng)辦了《武漢評論》周刊,蔡以忱、鄧初民、羅貢華、胡秋原等參加了編輯工作。
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董必武、蔡以忱、錢亦石、劉伯垂、向忠發(fā)、譚芝仙、袁浦之等七名湖北代表出席。7月13日和15日,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蔡以忱任大會秘書處主任,會上當選為省黨部執(zhí)行委員。
北伐軍進逼武漢時,從8月31日至10月,軍閥陳嘉謨負隅頑抗,據城死守,并搜捕革命黨人。在圍城四十天中,蔡以忱及其夫人吳金梅、長子蔡惠安,在糧食斷絕、居無定所的艱險情況下,與反動派展開了堅決的斗爭,他曾用三四米長的白布橫書“武昌群眾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由城內丟出城墻外,傳到漢口,革命志士高舉此橫幅游行示威。
北伐軍攻占武漢后又占領了南昌,武漢成為全國革命中心地區(qū)。為了迎接革命高潮,中共漢口地委成立了以張國燾為書記,由汪祥楷、董必武、蔡以忱、陳潭秋、陸沉、李立三組成的委員會。
隨著北伐戰(zhàn)爭的勝利和工農運動的猛烈發(fā)展,培訓革命干部迫在眉婕,為此蔡以忱配合董必武在武漢籌建了湖北省中小學教師黨義研究所,董必武任所長。黨義所于1927年1月開學,開設軍事、政治兩大課程。主管宣傳的蔡以忱主講當前革命形勢、工農革命運動及共產黨的性質、綱領和奮斗目標,他還在武昌農講所、黃埔軍校湖北分校講授世界革命史。
有一次,蔡以忱對在中共創(chuàng)辦的湖北省第七小學任校長的二哥蔡襄忱說,為了寓教于樂,學校應該有自己的校歌。二哥就順水推舟讓弟弟為校歌作詞,蔡以忱也不推辭,他深情地寫道:
紅日東升,革命青年,愛惜革命光陰。
日常學問,在革命旗幟下,以求有生。
求自由,求平等,要奮斗,要犧牲,
這是我們的“三字經”。
小學生,努力前進,
完成國民革命,走上世界革命的路程。
這首革命校歌,激勵著革命青少年為革命而學習,時刻準備著為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貢獻青春。
1927年2月27日,朱仲興糾結了反革命武裝、流氓地痞,襲擊了陽新縣黨部、縣農會,綁架了省農協(xié)特派員成子英、縣黨部書記羅冠國、秘書潭發(fā)興,并在城隍廟前將羅冠國四馬分尸,把其余八人脫去衣服,捆綁手腳,包以棉絮,澆上煤油,燒以劈柴點天燈,八烈士被活活燒死。次日,復集土匪流氓四千余人,組織反革命暴亂,在全縣農村大肆焚燒搶劫。受湖北省黨部派遣,蔡以忱前往陽新鎮(zhèn)壓了制造“陽新慘案”的兇手,沉重地打擊了反革命分子的囂張氣焰。
同年4月27日,蔡以忱出席了中國共產黨在武昌舉行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因當時大多數代表均住在漢口,負責會議籌備工作的蔡以忱從安全考慮,通過與旅漢黃陂同鄉(xiāng)商量,會議休會一天后,將會場轉移到漢口黃陂會館直至5月9日閉幕。
隨著黨的隊伍的發(fā)展壯大,一些消極腐敗現象也隨之滋生。在“五大”期間,黨中央認為,雖然中共中央擴大會議于1926年8月4日發(fā)布了迄今為止發(fā)現的中共最早的反腐敗文件——《堅決清理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但僅發(fā)一紙通告顯然是不夠的,必須成立一個專司治理腐敗的監(jiān)督機構。于是,中共首屆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就在“五大”期間應運而生了,作為明代監(jiān)察御史、八府巡按后裔的蔡以忱,正式當選為中共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七名委員之一。
蔡以忱任職半年后的12月31日,中共中央在第二十六號通告中提出監(jiān)察委員會的存廢問題。時至1928年7月,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僅存一年零兩個月的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正式撤銷,并將“五大”黨章中“監(jiān)察委員會”一章四條內容全部刪除。
羅章龍點將去安源
為籌備武裝起義,毛澤東與羅章龍于1927年6月商量,決定物色幾位懂軍事的同志一道去長沙工作,羅選擇了蔡以忱。蔡以忱抵長沙后,湖南省委決定,由蔡擔任安源市委書記,領導安源工農運動。他到任后,同贛西與安??h農民自衛(wèi)軍總指揮王興亞密切配合,積極建立與發(fā)展革命武裝。
這時,中共中央“八七會議”決定,黨在現時的中心任務是發(fā)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并形成了《中共中央關于兩湖暴動計劃決議案》。蔡以忱于會后回到安源,以市委書記的名義積極籌備9月10日的秋收暴動。8月31日,蔡以忱聽取了中共瀏陽縣委書記潘心元等三人關于平陽、瀏陽農軍運動情況的匯報,并將行動方案報告湖南省委。同日晚,毛澤東在安源張家灣召開了會議,傳達中央“八七會議”精神和湖南省委的秋收暴動計劃,宣布成立前敵委員會,將黨所掌握的部隊統(tǒng)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共約五千人,毛澤東為前委書記,盧德銘為總指揮,下轄三個團,分別在贛西修水、安源、銅鼓發(fā)動起義,第二團由安源的礦工武裝和王興亞的農民軍組成,王興亞為團長,蔡以忱為政委。他們在秋收起義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27年9月27日,任弼時主持召開了湖南臨時省委常委會,調整了領導班子。會議根據任弼時的意見,書記仍為彭公達,軍事部長李子驥,農民部長向俊奇,組織部長林蔚,工人部長李運鈞,宣傳部長羅章龍,秘書長蔡以忱。10月,由書記彭公達,組織委員蔡以忱、宣傳委員劉澤遠、軍事委員舒玉林等七人組成湘西特別委員會。
1928年,因叛徒出賣,繼彭公達、舒玉林被捕之后,蔡以忱也被國民黨教導師捕獲。盡管敵人軟硬兼施,但蔡以忱大義凜然,堅貞不屈,最后英勇就義,年僅三十二歲。
1957年7月8日,毛澤東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授予蔡以忱家屬《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
蔡以忱之兄蔡襄忱,一直與董必武、吳德峰等領導人保持通訊聯系。蔡以忱長子蔡惠安,黃埔軍校第十六期畢業(yè),國民政府軍副團職、正營級軍官,在陜西率軍起義,后經吳德峰同志介紹,到武漢市建設局機械供應站工作。次子蔡光海先后在蔡家榨鎮(zhèn)官田小學、武昌遵義中學(現三角路中學)任教。
今年,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蔡以忱的嫡孫蔡亞生、蔡小兵向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贈送了烈士遺物。蔡以忱的事跡收入《無陂不成鎮(zhèn)》三部曲后,已經成為當地中小學的鄉(xiāng)土閱讀教材。
蔡以忱的獻身精神,穿越時間隧道,歷久彌新;對烈士的懷念,歷經時代的風雨,越顯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