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拉丹之死結束了美國從上世紀90年代即對他展開的追捕,自然是美國反恐戰(zhàn)爭的一大勝利。
但是,近年來本·拉丹只作為“基地”組織精神領袖存在,很少直接指揮恐怖襲擊。他的死難以使美國走出“反恐戰(zhàn)爭越反越恐”的怪圈。
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和華盛頓五角大樓等地遭恐怖襲擊后,本·拉丹成為美國頭號敵人。近10年間,美國先后以反恐名義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推翻塔利班與薩達姆政權,同時也給這兩個國家?guī)ド钪氐臑碾y。
奧巴馬上任后,力圖結束伊拉克戰(zhàn)爭,但又向阿富汗增兵。戰(zhàn)爭政策沒有為美國帶來安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恐怖威脅:“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在也門興起;美國土生土長的恐怖嫌疑人不斷出現(xiàn)。尤其是2009年12月的襲擊航班未遂事件和去年的紐約時報廣場襲擊陰謀,更令全美風聲鶴唳。
這些情況都表明,“基地”組織并未被消滅,反而有增強之勢,而本·拉丹等高層領導被迫藏匿,無法直接指揮恐怖襲擊,則使該組織的分支開始各行其是,更難防范。
十年反恐,越反越恐,美國民眾深感無奈。1日晚在白宮外歡慶本·拉丹之死的美國學生本·波特對新華社記者說,希望本·拉丹之死能夠結束沖突,開啟一個更為和平的新時代。然而,本·拉丹死后,美國采取的第一條措施耐人尋味。美國國務院1日深夜發(fā)布公告,提醒出國旅游或在境外居住的美國公民提高戒備,防范本·拉丹之死引發(fā)的反美襲擊。
十年戰(zhàn)爭,越反越恐。滋養(yǎng)恐怖主義這頭怪獸的恰恰是戰(zhàn)爭政策和霸權主義種下的仇恨。擊敗恐怖主義,依靠的不是以暴易暴的導彈和槍炮,而是鑄劍為犁的決心與行動。
背景資料:本·拉丹的“基地”組織
1988年,本·拉丹在阿富汗建立了“基地”組織。成立之初,其目的是為了訓練和指揮阿富汗義勇軍抗擊侵阿蘇軍,但是從蘇軍撤退后的1991年前后開始,該組織將目標轉為打倒美國和伊斯蘭世界的“腐敗政權”。
目前,“基地”組織在也門、伊拉克和北非地區(qū)均有分支機構。它通過互聯(lián)網進行宣傳和聯(lián)絡,從中亞、南亞、東南亞、中東、非洲甚至歐洲招攬成員,并將他們送往阿富汗境內十余處基地接受訓練,訓練內容包括學習原教旨主義教義和武器使用。據(jù)估算,從80年代初至2001年,曾在“基地”受訓的人數(shù)就已超過3萬。時至今日,具體受訓人數(shù)已無從查證。
自1992年起,“基地”組織資助、策劃和指導實施了多起恐怖襲擊。其中最嚴重的一起是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美國民航4架客機,兩架撞坍了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大廈”,一架撞毀華盛頓五角大樓的一角,一架墜毀。這一系列襲擊導致3000多人死亡,并造成數(shù)千億美元經濟損失。
該組織最近一起被破獲的針對美國的恐怖襲擊發(fā)生于2009年12月25日。一名尼日利亞青年搭乘美國達美航空公司航班由荷蘭阿姆斯特丹飛往美國底特律,在飛機著陸前20分鐘試圖引爆隨身攜帶的爆炸裝置未遂。
現(xiàn)在,“基地”組織已被包括美國、英國和俄羅斯在內的多個國家、以及聯(lián)合國安理會、北約等國際組織列入恐怖組織名單。
?。ü袼]自《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