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衣將軍”馮玉祥戎馬一生,由普通士兵一路升至一級上將,一度被美國《時代周刊》稱為“中國最強者”,所部從一個混成旅發(fā)展成為一支擁有數(shù)十萬人的龐大軍隊,雄極一時。在這樣的一支虎狼之師里,眾多將士感慨萬千,紛紛言道:“馮大帥的兵,既好當又不好當?!?br/> 說馮大帥的兵好當,是因為在其部隊里只要扛槍沖鋒、服從將令,哪怕大字不識,也能生存下來,并有提升的機會。赫赫有名的國軍名將馮安邦、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捐軀疆場的第一位高級將領佟麟閣,即是馮玉祥當營長時候招的兵。就連大名鼎鼎的軍閥韓復榘,也是馮的衛(wèi)士出身。由于深知軍人服從命令的重要性,西北軍在馮玉祥的錘煉鍛造下,作為一個團體,能夠服從主帥將令,具有相當?shù)南蛐牧?,在歷次軍閥混戰(zhàn)中做到了敗而不散。
說馮大帥的兵不好當,是因為這位大帥的一些作為,常常令小兵們“倍感折磨”。據(jù)記載,武昌起義后軍政府曾發(fā)布規(guī)定,機關工作人員不剪辮,收工作證;軍人不剪,不發(fā)軍餉;學生不剪,不許進學堂。在這種形勢下,很有革命思想的軍官馮玉祥,便“下令其部下士兵統(tǒng)統(tǒng)剪掉辮子,并親自帶人手持駁殼槍監(jiān)督”??墒牵^了不久,當馮玉祥也變成了一方軍閥時,他招兵的時候便定下一個條件,就是“沒有辮子的不要”。因為馮玉祥深知,“有辮子的農(nóng)民,才是真正的老實人”。把這樣的人招來當兵,他心里踏實。
稍后接管河南,馮玉祥為了提倡新生活,發(fā)出通令,命全軍官兵家屬首先放足。這又一次難為了一干將士,他們悲傷大哭,甚為不愿。馮玉祥不動聲色,貼出告示,稱凡放足后每上繳百條裹腳布者,即賞大洋五塊。不到一個月,馮玉祥即收繳裹腳布25000條。
什么樣的將軍帶出什么樣的兵,在馮大帥的影響下,其部屬鄧長耀在任河南省民政廳放足處處長期間,亦“經(jīng)常親率部門人員出外嚴密檢查,見小腳就當場解放,將裹腳布帶回”,成效顯著。
想成為馮玉祥的兵,還只能是陜西、河北、山東、河南四省的人民。因為,在兵源方面,這位馮大帥很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他只要秦、冀、魯、豫四省出身的兵,且不允許其有不良嗜好。因此,馮玉祥的國民軍都是典型的北方大漢,“天生具有吃苦耐勞、勤勉忠誠這些優(yōu)點,而且這四省民間多有習武的習慣,在單兵身體素質上,比南方軍隊好得多”。也算是馮玉祥慧眼識珠,這些由秦、冀、魯、豫等省兒郎組成的西北軍,在抗戰(zhàn)中以一把大刀令日軍聞風喪膽。
當馮大帥的兵,絕不能吸煙,他的軍令中有一條就是“戒煙令”。為了遵從此令,馮玉祥甚至當眾宣布:“從今天起,整個部隊要實行戒煙,今后誰要敢吸煙,我就叫他把煙頭吃了?!睋?jù)記載,某日,一士兵吸煙被馮玉祥逮到,他命其當眾把煙頭吃下去,這個士兵卻以“我看見您那天在接待客人時,還吸了幾口煙”為由拒絕,馮玉祥猛地摘下軍帽往邊上一摔,從士兵手里搶過煙頭,一下子塞進自己嘴里咽了下去。稍后回到屋里,馮玉祥把留著待客的一箱煙卷搬出來往地下一放,擦了根火柴,全燒了。眾士兵見此,不得不忍痛割煙,馮部遂成名噪一時的“無煙部隊”。
在馮玉祥隊伍里當兵,還要接受其獨出心裁的入伍教育。馮玉祥規(guī)定,當兵的先要進行文化教育,教200個字,然后再進行軍事訓練。這在舊軍閥隊伍中絕無僅有。不僅如此,其部官兵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還被要求佩戴特殊的臂章,上面寫道:“不擾民,真愛民,誓死救國。”發(fā)展到后來,馮玉祥在綏遠大練兵,更是軍事政治兩手抓,從而使西北軍的政治教育甚至比蔣介石對其嫡系部隊的政治教育還重視。
想當好馮大帥的兵,還要接受基督教的熏陶。馮玉祥發(fā)現(xiàn)基督教能使人洗心革面后,便命大哥馮基道加入長老會,并在全軍推廣基督教教義,還自號基督將軍,使基督教組織成了馮部獨特的政訓系統(tǒng)。及至后來,馮玉祥干脆在軍中設一“大主教”,由其手下大將張之江擔任。為方便張之江“傳教”,馮玉祥還為其專門蓋了一座可以拆了帶著行軍的木頭教堂?!?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