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街巷、胡同的命名,大致可以分成幾種類型。
第一種是排號的:如東四一條至十二條,“棉花”幾條、“長巷”幾條等。
第二種是象形的:如椅子胡同、褲子胡同、耳朵眼胡同、羅圈胡同等。
第三種是以該地段比較集中的行業(yè)命名的:如煙袋斜街、花市、鮮魚口、果子巷等。
第四種是以特殊標記得名的:如甜井胡同、門樓胡同、四眼井、三道柵欄等。
第五種是以寺廟得名的:如真武廟、報國寺街、海潮庵、五道廟等。
第六種是以歷史上名勝古跡得名的:如什錦花園、梁家園、泡子河、象坊橋、靈境宮等。
第七種是以明、清兩代機關(guān)衙門得名的:如巡捕廳、大仆寺、西什庫、大興縣胡同等。
第八種是是以歷史人物(好壞都有)得名的:如麻狀元胡同、石駙馬大街、包頭章、劉鑾塑、奉圣胡同等。
當然還有不少在這八種類型之外,總之是種類極多的。它們的名稱有“街、路、條、巷、里、大院、廠、坊、橋、井、河沿、柵欄、市、口、營、池子、潭、廟、宮、司、庫、作、局、淀、境”等等。其名堂之多,不但在國內(nèi),即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數(shù)的。
說到北京地名,有一些地名對研究北京的歷史倒也不無價值。如西安門里“惜薪司”,是明代宮中發(fā)放柴炭的地方;“西什庫”是明十座宮庭庫房;后門內(nèi)“蠟庫”、“簾子庫”、“酒醋局”、“弓箭胡同”(后改“恭儉”)等,都是明代皇宮的倉庫。
又如北海東有個小胡同叫“大石作”,這是明代宮中石工的作坊。東、西“皇城根”就告訴你過去這是“皇城”的所在地。西城缸瓦市有“豐盛胡同”,原名“奉圣”,是明代天啟年間皇帝朱由校(熹宗)的奶媽“奉圣夫人”客氏府邸所在地。360多年前,客氏勾結(jié)魏忠賢,控制“東廠”特務(wù)機關(guān),不知害死多少人,現(xiàn)在人走過豐盛胡同,很少想到這些了。東西城都有“堂子胡同”,這“堂子”是清代祭神的地方。宣外下斜街有條胡同叫“老墻根”,那還是遼、金城墻的遺址,其年代就更加古老了。
北京地名也有十分滑稽的:東琉璃廠、楊梅竹斜街之間有段路名“一尺大街”,路雖短,總不至短到只有一尺那么長吧,所以這是頗有幽默感的語言。其他如“耳朵眼”、“銀絲鉤”也都是聽著很好玩兒的胡同名。鼓樓前“義留胡同”,原名“一溜胡同”,這“一溜”會叫人聯(lián)想到“老鼠過街”的諺語,因為人們看到老鼠,常常是一溜煙而過的。
新街口有個“八道彎”,所謂“八道”,是形容其彎曲之多,如你富于想象,也可能會聯(lián)想到孔夫子的“九曲明珠穿不得,歸來問我采桑娘”的故事。辟材胡同里面有一條小胡同叫“鬼門關(guān)”,路牌子上改為“貴門關(guān)”,齊白石老人昔時就住在這里,有詩云:“寄萍堂外鬼門關(guān)”。他直言無諱,照樣壽近期頤,活了97歲,“鬼門關(guān)”又奈老人何呢?
人都知道北京有最典雅的胡同名:如西四北“百花深處”,是元大都時留下的地名;朝陽門外“芳草地”,是過去逛東岳廟時游春、踏青的地方;東四“什錦花園”,是明代“適景園”的舊址。
但也有些普通的地名,一經(jīng)品題,便出了名的。如東珠市口冰窖胡同,昔時有居民制門聯(lián)云:“地連珠市口,人在玉壺心”,“冰窖”便成為最清高的地名了。西單大、小“沙果胡同”,那諧的是“打、殺、剮”的音,這是舊時刑部大獄所在地,是有“歷史血痕”的地名,今天很少有人理解了。北京有兩個“大柵欄”,一在前門外,一在長安街,“柵”字讀音完全不同(前者讀sha,后者zha),這和上海過去“大世界”、“大馬路”的“大”字,讀音完全不同一樣(前者讀da,后者讀du),當?shù)厝硕贾?,外地人就很難理解,這真是無獨有偶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