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面埋伏何以突圍
上聯:蘇丹紅,吊白塊,孔雀綠,染色饅頭。
下聯:地溝油,皮革奶,瘦肉精,三聚氰胺。
因為寫稿的需要,順便回顧了近些年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食品安全大事件,沒想到信手拈來幾個關鍵詞,居然能組成一幅對聯,橫額為:“食”面埋伏。
化學這玩意兒很專業(yè),咱大部分老百姓掌握的化學知識很少。但是這些年,從“蘇丹紅”到“三聚氰胺”,再到“瘦肉精”,無形中卻讓全中國的老百姓進行了一場化學知識的“掃盲運動”,不少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主婦也能說出關于“吊白塊”“皮革奶”的一二三來。4月20日,衛(wèi)生部等5個部委發(fā)布聯合公告,首次下達了“三聚氰胺”在所有食品中的限量令,因“三鹿奶粉”事件而聞名的這個化學名詞,再次被普及。
不過,這種“掃盲運動”卻是一個悲慘的過程。還記得2005年,媒體揪出“蘇丹紅”,管理部門信誓旦旦,民眾出離憤怒;3年后的2008年,“三聚氰胺”露面,有關部門豪言壯語,民眾卻從憤怒變成了無奈;又過了3年,到2011年,皮革奶、瘦肉精、染色饅頭、回爐面包等熱詞集中亮相,民眾已從無奈變成了漠然,甚至調侃,正如我編的對聯一樣。
從憤怒到無奈,再從漠然到調侃,我們在反復遭遇打擊時,常常會經歷這樣的心路歷程。公眾對近期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反應,心態(tài)正經歷這樣的微妙過渡,到現在已經是見怪不怪了。
是因為我們真的已經肉身百毒不侵、心靈異常堅強了嗎?當然不是,之所以見怪不怪,是因為我們從以往的經歷中看到了太多的“類似”和“輪回”。
“類似”的不僅是主題,更在于問題出現模式和應對方式的“輪回”:媒體曝光——相關部門迅速行動——有關責任人表態(tài)——偃旗息鼓、風波平息——迅速遺忘——下一事件曝光。每一起食品安全事件過去,似乎都沒有“留下一片真情”、“帶走一片云彩”。
以前,只要出現食品安全事件,老百姓總是責備法律體系的缺失,政府監(jiān)管的不力,企業(yè)良心的丟棄;我們的呼吁除了打擊還是打擊。近日,有從事食品安全監(jiān)管的“內部人”透露,部分監(jiān)管人員從事的是“養(yǎng)魚執(zhí)法”。執(zhí)法中即使發(fā)現造假也不能罰死,所謂“罰太狠了,下年找誰收錢去?”從當下的現實,我們不僅看到了食品安全亂象背后的監(jiān)管缺位,更是意識到這種缺位是部分監(jiān)管人員的“刻意”而為。通過“養(yǎng)魚”而參與分肥的監(jiān)管部門,已經完全背叛了自己的責任,站到了老百姓的對立面。
更有意思的是,幾乎每次涉事的大公司,都可謂“兩證齊全”,甚至還擁有“重質量守信譽”“國家免檢”等榮譽和獎牌。
說實話,食品生產的確是個良心活。無論現代化的流水線,還是傳統(tǒng)的小作坊,生產過程都可謂“天知地知良心知”,而消費者只能“眼不見為凈”。然而,在98分鐘豬肉變“牛肉” 、一公斤瘦肉精獲利萬元的巨大利益驅使下,良心立馬被丟進垃圾桶,用色素化妝的饅頭,也就能夠堂而皇之擺上大超市的貨架。誠如溫家寶總理所說:“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食品安全問題存在的土壤,是社會價值底線的失守,道德體系的坍塌。
“染色饅頭”熱氣尚存,“毒生姜”仍在熏制,“獸藥豆芽”還在瘋長……
“食”面埋伏,何以突圍?除了完善法制、調整體制、加強監(jiān)管、加重處罰這些已經存在的手段外,更需要在全社會重塑社會誠信體系與價值體系,需要全社會成員認同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規(guī)范。唯有如此,才能鏟除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土壤,才能從源頭控制食品安全事件的發(fā)生。
陳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