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理致
“膨大劑風波”出來之后,我和幾位同事都想馬上去探訪一下衢州瓜果市場的情況。不料當我采訪時向瓜農和水果攤主亮明身份之后,好幾位水果攤主對我們都是不冷不熱。一位水果攤主聽說我是記者甚至生氣地說:衢州西瓜有啥事?都是你們記者胡亂報道,弄得我們的好西瓜都賣不出去了!
現(xiàn)在,衢州媒體有關衢州西瓜的報道聲勢不減,內容也基本一致:衢州西瓜質量有保障,專家表示市民可放心食用。我想衢州的老百姓、瓜農和水果攤主心里應該感到踏實了。
仔細想想瓜農和水果攤主對記者的冷淡態(tài)度,其實也真是不無道理。如今食品安全問題多發(fā),且常常陷入一個“怪圈”,即“媒體揭露—領導批示—有關部門迅速介入調查—嚴肅處理”。況且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然后“怪圈”路徑又重演一回。豆芽是這樣,饅頭是這樣,飲料還是這樣。媒體先于食品安全監(jiān)管部門爆出如此多的問題,這是媒體社會責任和良知的體現(xiàn),是人本傳播理念的體現(xiàn),為此,許多“揭假記者”被老百姓當作英雄,許多勇于“揭假”的媒體贏得了公眾尊敬。
但媒體報道也是一把雙刃劍,假如客觀公正的立場稍有偏頗,事實把握稍有出入,語言表述稍失精準,那么造成的后果也是令人痛心的。前幾年所謂的“柑橘長蛆”報道,遠離事件中心的產(chǎn)橘大市衢州橘農也是欲哭無淚。眼下正值西瓜大量上市之際,又弄出個“膨大劑風波”,讓市民談瓜色變,讓瓜農和水果攤主叫苦不迭。據(jù)西瓜育種和栽培專家介紹,膨大劑實際上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植物內源激素,植物本身也會合成這種激素,但是量很微小。當氣溫較低或陽光不夠充足,植物長勢不好時,通過按一定比例噴灑些膨大劑,可以促進植物坐果,引導植物將營養(yǎng)輸送到果實中去。膨大劑的使用曾經(jīng)過長期大量的田間試驗,只要合理使用,對人體并無危害。
每一次謠言、傳言、風波的發(fā)生,損失最慘的就是農民。咱們的農業(yè)本來就十分脆弱,既要面臨自然災害的風險,又要面臨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如今又增加了一個謠言的風險,這使得農民的生存環(huán)境越來越艱難。一個小小的謠言輕則毀掉一批農民,重則毀掉一個產(chǎn)業(yè)。對此,消費者應秉持理性態(tài)度外,媒體尤應自律,媒體中人尤應自重。提筆之際,請三思而行,筆下多憐瓜農苦。